宣布“1+6+N”的组织变革不到3个月的时间,阿里巴巴集团完成了一场闪电换帅,现年51岁的张勇,在达到权力巅峰4年后,交出权杖;而马云最为信任的两位“十八罗汉成员”蔡崇信和吴泳铭,分别接任阿里集团董事会主席和CEO。
2023年6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发布公告称: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先生将接替张勇先生出任公司主席。淘天集团董事长吴泳铭先生将接替张勇先生出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以及于公司董事会上替代张勇先生。两项委任将于2023年9月10日生效。张勇先生此后将继续担任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消息一出,评论四起,各方都在猜测马云为什么会这样安排蔡崇信和张勇?接替张勇的为什么是蔡崇信?
有评论推测是马云对张勇担任集团董事长和CEO这4年工作的不满,也有人说是阿里的深层危机是没人可接班。
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完整梳理一下最近几个月阿里集团的一系列调整,就可以看明白马云这样安排背后的原因。
一、战略调整:通过自我变革与突破实现新增长
阿里巴巴集团新任CEO吴泳铭说:“24年来,阿里巴巴始终在通过自我进化与突破来实现创新,每次变革均催生了新的增长。我们近期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公司组织和治理架构,阿里巴巴的使命却从未改变。”
阿里巴巴从来不缺乏自我变革的勇气,回顾阿里的发展历程,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对于企业来说,战略先于组织,组织先于人。每一次战略变革,随之而来的都是一系列组织调整和人事调整。
阿里的这次人事调整也是贯彻此次战略调整的一环。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人,因为张勇更懂业务,蔡崇信更懂投资。
以业务实战见长的张勇将带领阿里云独立上市,擅长资本运作的蔡崇信将推动阿里多项业务上市。
二、组织升级:化整为零,重塑组织活力
阿里不断调整战略、升级自我。复盘阿里二十余年的经营,组织架构的大变革经历了“分权-集权-再分权”的革新。
阿里巴巴集团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亿邦动力)
1、马云时期组织的不断裂变:成立初期,阿里分布B2B、淘宝、支付宝和雅虎中国四大业务版块,随后适配“大淘宝”和“大阿里”战略,2012年,淘宝版块一拆为三,单列聚划算,形成七大事业群。2013年,七大事业群进一步拆分为二十五个事业部,采取总裁负责制。
2、张勇时期“大中台、小前台”战略:2015年,张勇上任后迎来组织变革的“第一把火”,“小前台”是多个直面市场的一线业务,“大中台”为具有共性的前台业务提供支撑,建设统一的数据运营、技术、产品等体系,减少了相似业务间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
3、“多元化治理”下的经营责任制:2021年12月,阿里组织构架“板块化”,集团最具资历的四位业务主管挂帅,分别负责中国数字商业、海外数字商业、云与科技和生活服务板块,架构更加扁平化,保持板块内部关联业务协同的同时,提升集团组织的灵活性。
2023年3月,阿里宣布新一轮“1+6+N”组织变革计划,重构集团与各业务的治理关系,被认为是“阿里巴巴24年来最重要的一次组织变革”。
“1”个阿里巴巴集团,下设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等“6”大业务集团和“N”家业务公司(包括盒马、阿里健康、飞猪、银泰商业等),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分别建立董事会,实行各自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成熟后可单独融资或上市,阿里巴巴集团实行全面控股公司管理。
阿里巴巴拆分后六大业务集团董事会名单
“1+6+N”的组织架构拆分赋予各业务更大活力,各业务从向集团 CEO 汇报转为向各业务公司董事会汇报,使阿里各业务内部决策链路缩短,增强组织灵活性,能够更加敏捷地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治理独立,自负盈亏,有利于集团各业务释放发展潜能,真正回归市场商业价值。通过生产关系变革引领生产力的提升,重塑核心业务竞争力。
三、人事更替:接替张勇的为什么是蔡崇信?
站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的视角,蔡崇信可能是张勇最合适的接替者。“1+6+n”改革后,阿里巴巴集团转型为控股集团,职能发生重要转变,不再直接管理旗下业务部门的日常运营。根据阿里官方通稿表述,控股集团以后主要干三件事:
一是支撑协调各业务集团发展,
二是成为新技术的发现者和推动者,
三是成为创新业务孵化的大本营。
阿里旗下的“6+n”业务赛道复杂、发展阶段不一,相互之间还有协同合作关系,控股集团的决策者必须全面、充分了解才能开展工作。蔡崇信长期担任董事会副主席、阿里投资委员会成员,无论是内部孵化的业务,还是外部收购的业务,他对所有业务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
上个月,蔡崇信出任菜鸟集团董事长和淘天集团董事,现在又将担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两件事在逻辑上是贯通的。阿里是菜鸟的控股大股东,菜鸟目前正在筹划IPO。淘天集团则由阿里全资所有,是阿里利润的主要来源,担任董事有助于他更全面地了解淘天的业务。
未来与蔡崇信搭班子的是CEO吴泳铭。蔡崇信的全球化视野+投资能力,和吴泳铭的技术洞察+投资能力,将成为阿里发现和推动新技术、孵化创新业务的关键。
吴泳铭是阿里巴巴的创始员工,曾先后在阿里巴巴B2B、支付宝和淘宝担任CTO,并领衔了手机淘宝的开发。吴泳铭还兼具投资和商业化能力,这在CTO中比较少见。他不仅是阿里妈妈这个阿里现金牛业务的创始总经理,还曾主导UC、高德的投资并购。2015年,吴泳铭创办元璟资本,投资领域覆盖硬核科技、工业智造、产业数智化、医疗科技、跨境出海等,参投了理想汽车等明星项目。
基于控股集团的新定位,未来阿里巴巴的价值能否提升,可能取决于四方面:一是淘宝天猫能否继续增长;二是全球化的赛道能否快速拓宽;三是菜鸟、盒马、LAZADA等业务能否独立上市;四是能否卡位新技术、新赛道,孵化出下一个天猫、支付宝、阿里云。应该说,蔡崇信和吴泳铭的能力模型加在一起,能够很好迎接这四方面的挑战,对外投资和全球化是可能的新亮点,也将成为外界的关注焦点。
四、蔡崇信其人:阿里发展史上的“压舱石”
马云曾说,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要特别感谢四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和蔡崇信。其中,他最感谢的就是蔡崇信,因为阿里是蔡崇信和他从零做起来的。
蔡崇信与马云的相遇相知和走到一起搞成很多大事情,可称得上是传奇。
蔡崇信是中国台湾人,出身法律世家,13岁就赴美国读书,在耶鲁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先在纽约做了三年税务法律师,后跳槽到瑞典Investor AB风投部门,做亚洲区总裁,年薪70万美元。
1996年蔡崇信成了家,妻子是台南帮大老、南纺创办人吴三连的孙女吴明华。3年后,就在他即将当爹之际,一位做IT的朋友介绍他,认识了刚结束北漂回到杭州,筹备着第四次创业即创办阿里巴巴的马云。
蔡崇信第一次见到外星人一样的马云就被迷住了,并且很快再次约见马云,参观了马云在湖畔花园的“公司”。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当时马云还没有注册公司,只有一个20多人的团队,以及一个在建的Alibaba.com,整个场面就像一个“黑网吧”。
再次见马云,蔡崇信是带妻子来的。从湖畔花园出来后,他们与马云一起西湖泛舟,其间,他突然对马云说,“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及法律,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
马云听后吓了一大跳,赶紧回复蔡崇信,“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么高的薪水,我这里一个月只开500块。”
蔡崇信则严肃地说,“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型的公司,跟一批人一起共事。”
他的妻子也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
马云内心当然是狂喜的。蔡崇信也不是随便说说,没过多久,他便离开了Investor AB,放弃70万美元的年薪,加入阿里巴巴,担任了每个月只拿500块薪水的CFO(首席财务官),也成了阿里的“十八罗汉”之一。
从此他和马云的命运都改变了。
加入阿里后,蔡崇信首先帮马云干了两件大事,一出手就赋予了阿里现代大公司的DNA:
一是帮阿里确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架构。
蔡崇信加入以前,阿里尚未进行工商注册,员工则都是马云的朋友和学生,大家基于对马云的幻想和信任共事。蔡崇信踏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开始琢磨如何终结这种状态。
他参考当时互联网三巨头新浪、搜狐和网易的企业架构,建立了VIE架构(在开曼群岛注册母公司,控制在杭州和中国香港注册的子公司即公司实体)。股份分配方面,蔡崇信则按照马云的意愿,将包括他和马云在内的“十八罗汉”都列为创始股东,配以相应股份。
从那时开始,蔡崇信就把现代企业、股份制、资本市场等理念根植于阿里。
他向十几位“创始股东”解释“股份”、“股东权益”等概念,教大家看根据国际惯例拟定的英文合同。经过这番教育,阿里内部从一开始就在激励、进入、退出等问题上达成共识,进而也打扫好房间,有了迎接客人(投资者)的基础。
紧随其后,蔡崇信开始了第二件大事:对外融资。
在蔡崇信加入之前,马云曾进行过37次融资尝试,但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外界不相信他的梦想,甚至可以说不相信他本人。到蔡崇信加入之时,马云早期筹集的50万元已几乎耗尽,就连500元的最低工资都要开不出来了,可以说是公司还没开始就有可能被结束。
1999年8月,蔡崇信给了马云一个好消息。他的一位好友是高盛中国香港投资经理,正计划对中国互联网行业进行一次尝试性投资,蔡崇信计划说服这位好友投资阿里巴巴,并且表示会有比较大的把握。两个月后,好消息变成好事情:
高盛领衔一众机构向阿里投资500万美元,这其中就包括蔡崇信的老东家Investor AB。
这次融资意义重大,它既让阿里有了救命钱,也让阿里有了高盛的背书。
也正是有世界顶级机构高盛作垫底,日本软银的孙正义开始关注阿里巴巴,并约见了马云,决定对阿里进行战略投资:以4000万美元换取公司49%的股份。
得到欣赏的马云,几乎当场就愉快的同意了。
但此前为钱操劳的蔡崇信却明确反对这个安排,理由是:阿里已经不缺钱,如此低价引入新的投资会稀释第一轮投资者的股份,引发高盛等股东的不满。
不过,当时还没见过大钱的马云,还是坚持要引入这笔巨资。
确定“老板”已经想清楚必须要之后,蔡崇信不再就要不要做文章,而是很快“折中”出新方案——接受软银的投资,但限制其投资金额、持股比例和对董事会的控制权。
马云对这个方案有点“心虚”,但蔡崇信底气十足,并且与马云一起与孙正义的谈判。他一入场就对此前的方案作了否定,此后报价环节,又连续对孙正义说了两次“NO”。
最终,大家在各有妥协中达成了一致:软银以2000万美元,获得阿里30%的股份,但董事会由阿里合伙人主导。
事后来看,这次融资救了阿里。
马云坚持要,是要对了。此后不久,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断崖式暴跌,大量互联网企业倒下,阿里则在这笔融资的支持下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开发出盈利项目——“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依靠自我造血成长起来。
蔡崇信坚持不让软银有那么多股份,尤其是不能主导阿里,也是坚持对了。否则,阿里或许也就不会是后来的阿里。
2004年,蔡崇信又为阿里完成了一笔金额高达8200万美元的关键融资,用于支持于前一年成立的淘宝的发展。
当时中国C2C电子商务市场渐趋成熟,淘宝和美国同行eBay正在进行市场争夺战,凭借这笔投资,以及本土化竞争策略,淘宝打败了eBay,而这为阿里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的三笔融资之后,阿里成了金字招牌,各大风投竞相追逐,当然每次融资的操盘人仍是蔡崇信,他的集团CFO一职,也一直担任到2013年。其中关键的事项包括:
2005年雅虎大举入股阿里(10亿美元),蔡崇信坚持以当年对待孙正义一样,限制了对方的股份及控制权,2007年,他又主导了阿里巴巴B2B项目在中国香港联交所的上市。
2013年5月10日,蔡崇信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负责集团战略投资,但即便不再是CFO了,他依然在阿里巴巴2014年于美国纽交所上市中扮演了最关键角色。
美国上市后,阿里巴巴成为一家全球瞩目的互联网巨头,马云荣登“中国首富”宝座,蔡崇信则被媒体誉为“马云背后的男人”,当年500元的月薪,也变成了身价数百亿的大富豪。
蔡崇信最本质的身份不是阿里的CFO,而是阿里的联合创始人,他和马云都是阿里主人,而且是最重要的主人。
据阿里2014年上市文件显示,当时的马云持股阿里8.9%,蔡崇信则持股3.6%,他俩是最大的两个自然人股东。同时,他俩也是阿里仅有的两位“永久合伙人”。
阿里美国成功上市,尤其马云从阿里退休之后,蔡崇信进一步降低了自己在阿里的存在感,也把更多时间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以及社会公益事业之上。他在美国买下NBA知名球队布鲁克林篮网队,成为NBA的首位华裔老板。
分工方面,蔡崇信全面负责阿里的财务和投资,用他的话讲就是“管钱”和“花钱”,只喜欢看方向,不喜欢看数据的马云,完全尊重他的权限,不干涉财务工作,有投融资想法时,也是先把想法告诉蔡崇信,然后让蔡崇信去跟投资人或者投资对象沟通。
对马云以及马云负责的阿里其他事务,尤其对外事务,蔡崇信则绝对尊重其权威,他极少对外发声或者接受采访,对外非常低调。
蔡崇信还能妥善处理与其他高管的关系,并且善于把自己放低在他人之后,做那个有事要担可以找他,有功可以不必考虑他的人。
蔡崇信经历传奇,阿里官方对他的评价很高:“蔡崇信在阿里巴巴诞生、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99年公司成立到2013年,他担任集团CFO;2014年带领公司在纽约上市,之后负责战略投资工作。他的全球化经验和对宏观环境的洞察,对于阿里巴巴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是有力的支撑。他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的充分了解,对战略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将会在未来帮助阿里集团持续发展。”
多位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反馈,官方评价符合实际情况,是客观公允的,蔡崇信在阿里发展史上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一位阿里管理者表示:“阿里‘1+6+N’改革后,控股集团有了新的定位,蔡崇信的能力和资历决定了他是这个位子最合适的接任者。”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推荐阅读:
往期推荐
怎样才能不生气?
今天体验了ChatGPT,真正被震撼到了
掌握十大商业技能,成为价值驱动型人才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