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情绪总被他人左右?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见一些糟心的事情:
开车时旁边的车别了你一下;
着急赶飞机,过安检时碰见有人插队;
工作一天回家很累,发现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两个小孩为了争抢玩具而大打出手;
在公司开会经常有人提反对意见……。
这些事情很容易让我们变得烦躁、郁闷、生气或者沮丧。一不小心就会情绪失控,容易发脾气,与人冲突。
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被外在的环境影响,不会轻易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学问。
你的情绪是如何被别人左右的?
今天我们讲一个控制情绪最有效的方法:ABC模型。
ABC模型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Albert Ellis和Aaron Beck提出的,埃利斯(Ellis)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
ABC分别代表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A-adversity,是我们平常遇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事件,可大可小。
B-belief,是你的想法,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和解读。
C-consequence,是后果,包括你的感受和由感受所带来的各式各样的行为。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面,都会认为我们所有的负面情绪和过激行为都是因为我们遇到了不好的事情,是这些事情的发生影响了我们的情绪。
比如别人开车别了你,导致你很生气;前面有人插队,导致你很郁闷;小孩弄了一地的玩具,导致你很烦躁。
但是,当你理解了ABC模型,就会明白:
情绪源于想法,而不是事情本身。这是我们控制情绪不被外界影响的关键。
根据ABC模型,在A(不好的事情)和C(后果)之间还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黑匣子,也就是说,C(后果)往往不是由A(不好的事情)直接导致的,而是由B(想法)导致的,B(想法)影响C(后果)。
举个例子。什么是A呢?A就是发生了某个事件,比如说孩子的成绩考了倒数第一名,这事发生了。B是你对这个事的看法,你认为孩子的成绩考倒数第一名,这事我不能接受,我觉得这事我很生气,这是你的B。所以C是你把孩子揍一顿或者你为这事跟老婆吵架,你把这责任推给在老婆身上或者你为孩子请了无数的家教,让孩子晚上都不能睡觉,就天天在那儿学习,这就是ABC模型。
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白,决定你的行为的并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B),也就是你是如何认识(解读)这件事情的。
当你对这个事有一个不同的认识的时候,同样一件事情带来的结论都会不一样。
比如你走在马路上被人一桶水泼在身上,你一定会生气。但是如果你知道是泼水节呢,如果你专门飞到云南参加泼水节,结果你走到大街上,有人泼了一桶水在你身上,你会不会生气?当然不会,你还很高兴。如果没有一个人泼你的水,你什么感觉,你反而会觉得很倒霉。大老远飞去云南参加泼水节,还没人泼你。
同样是被人泼水(A),因为有着对这件事(A)的不同看法(B),导致你的心情也不一样,前者是愤怒,后者是玩得很嗨。
我们以前讲正念的时候分享过一个看电影的例子。
一个人看完电影以后,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广场,热热闹闹的地方,一条路是背街小巷,很安静的地方。人们走哪条路,往往取决于看的那电影的内容,只要看的是爱情片,很美好、很开心、很浪漫,出来的人都走小道,觉得这种地方容易邂逅爱情。然后看恐怖片出来就走广场,就走人多的地,因为恐惧。
同样是看电影这个事情(A),人们对不同的电影内容的看法(B)不一样,做出的选择(C)也不一样。
控制情绪的关键,是控制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所以,控制情绪的关键,是控制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但是人们对不好的事情的看法,经常犯思维错误,正是这些思维错误带来的B会导致我们采取错误行为。
最常见的错误的B就是恐怖化。我们总喜欢把一个事情的后果想得特别的严重,我们总觉得万一怎么着了,那怎么办!
你们有没有见过那个赶飞机,觉得特别紧张的人,赶飞机特别紧张,那真是一个刺激的运动。也有很多人最后真的赶上了,但是在之前也把自己吓得够呛。那我就问你一句,把自己吓得够呛这件事对于赶上这个飞机有没有用?你会说我知道这没用,知道这没用,但是为什么你要那么紧张、那么害怕呢?因为你担心万一赶不上怎么办?
 所以当你能够把这个思维模式减少的话,你就淡定了很多。
我经常出差,北京的交通非常拥堵,以前每次去赶飞机,都要提前3个小时出发,路上一般花1小时,在机场等1-2个小时。路上总是担心万一堵车怎么办?前面有交通事故怎么办?一路上都很担心。
后来有一次看到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我对赶飞机这件事情的看法。 一个时间管理的老师讲:“如果你从来没有误过一次飞机,说明你对时间管理的效率很低。因为你为了不错过航班,会提前很早到机场等候。”
回想一下自己这么多年赶飞机的经历,的确如此。后来想想即使错过了飞机,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如此忧虑呢?想明白这一点,自此之后我在赶飞机的路上再也不着急担心了。
北京有首都和大兴两个机场,有一次赶飞机也是快晚点了,匆忙赶到安检处,工作人员告诉我机场搞错了,这是首都机场,我买的是大兴机场出发的航班。我淡定地说没关系,再换个航班。朋友说你怎么不着急,我说着急也没用啊,大兴机场离首都机场100多公里,赶过去也来不及了。因缘注定赶不上,那就改个航班。
所以不用过度担心,过度担心是没用的。不要把后果想的很严重,不要恐怖化。 
比如小孩一看手机,你就想到完了,这孩子完了,这孩子网络上瘾了,这孩子将来会不会变成那样一个网络少年?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干,在家里边就玩游戏。你这种过度的反应会导致孩子更喜欢游戏,孩子会干什么事都拿着手机玩,因为这个太珍贵了,能拿到手机这件事简直太稀缺了,所以你在强化他的稀缺性。
所以恐怖化的方法会让我们变得神经兮兮,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这种思维模式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脾气变大,然后爆发出来,这就叫作被别人左右了自己的情绪。
如何让自己的情绪不被他人左右?
那么,你怎么能够让你的情绪,不被别人左右呢?
埃利斯给了我们一个第三种思维模式,叫作更好的选择。就是当你碰见不好的事情时,首先问自己“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怎么样能够让我变得更好?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面也提出过同样的概念。史蒂芬•柯维认为:人在一生当中永远都不会丧失的能力,就是选择的能力。无论何时何地,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空间,就算是有的犹太人在被拉出去枪决的时候,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边的时候,甚至还有很多犹太人会回过头来跟那个刽子手讲说,孩子,我原谅你了,我知道你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在他们那种情况下,在我们看来说这没得选了,你的人生走上绝境了,已经要枪毙了的时候,他依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依然有选择的空间。他选择给这个刽子手以原谅、给他爱,让这个世界保持着一个反思的精神。
所以我们其实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当你觉得自己被别人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必须得拍桌子、必须得发怒、必须得伤害一些人的时候,你就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
举个追蛇的例子会更容易理解第三选择。 当你在草地里边走,被一条蛇咬了以后,你会拿着个刀去追那个蛇吗?如果那个蛇有毒的话,你想想看,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就扑地而死了。正常人说我不会追蛇,那我肯定要自救,我会割开伤口挤出血、喊救命,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但是你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呢?我们漫漫成长的路途上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什么叫追蛇的事?你开车,别人过来别了你一下,你怎么办?你可能会想他为什么要别你,万一把你撞翻了怎么办?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这人怎么能这样?越想越来气,越想越恐怖,于是你就超过去再别他一下,他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你今天出门是打算跟我打架的吗?没有,那为什么打起来了?因为你被那个人决定了,因为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你觉得我没得选了,我已经受到挑战了,没得选了。 这就是你对别人别你这件事情的解读。
那能不能选择说他别了你一下,你可以不理他呢?他别了你一下,你笑一笑想别人可能也是不小心,这个事儿就过去了。你继续走你的路,因为你今天的目标是走你的路,而不是跟他较劲。 
还有一个情况是很多人都遇见过的,你们有没有人小时候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所以就不好好听这门课的?就是你被谁决定了放弃了自己的学习?你被那个不好的老师决定了,你以为那个老师不好,所以我就不听课。 
所以因为有一个错误的B,才会导致你放弃选择。要做到第三个“更好的选择”,你首先得搞明白,你永远都有着更好的选择的可能性。所以在你接受了“更好的选择”这个理念以后,你应该问自己的问题是怎么做才能够更好、怎么做能够对这个家更好、怎么做能够对这个孩子更好、怎么做能够对我们的关系更好。 
还有一个需要安慰自己的就是,如果做不到的话,其实也没关系。这就是平衡了,既要去做,同时也不要太过执着,用这两个问题来帮我们达到中庸的状态。有的人不习惯这个,因为我们受成功学的影响时间太长了,我们老觉得说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取得胜利。我们觉得一定要表现出足够的欲望才行。
掌控情绪的三步法
所以第三种思维方式再强调一下,即“怎么做是更好的?做不到也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怎么能够去把这个东西贯穿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呢? 
咱们回到一个生活的场景,你发怒了,发怒了以后或者你担忧了,你睡不着觉了,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总结一下不被别人左右情绪的方法,一共三步:
第一步:反思你对这件事情的解读。
首先反思,为什么会有C,我为什么睡不着觉?我为什么为这个事气得吃不下饭?反思一下,找你那个错误的B,然后审视一下你的B。审视你的B的时候,你要从三个角度来审视,一个是关于自己的角度、一个是关于他人的角度、还有一个是关于当下这种关系的角度,这个情形的角度。 
第二步:思考你为什么会如此解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关于自己的角度,我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就不能够被冒犯?如果我被别人冒犯,我就会觉得这对我是极大的侮辱,我是不是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了? 
然后接着对于他人,说我为什么要求他必须对我好呢?我为什么这么在意他呢?他这个人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可饶恕呢?你对他人也有了恐怖化的想法。那么我们俩现在这关系是什么问题呢?如果我现在这样发怒的话,对于改善我们俩的关系有没有帮助呢?没有,所以当你能够从这三个角度来审视你的B,审视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发现你就开始逐渐变得冷静了。
 第三步:找到第三选择,问自己“我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选择?”
然后接下来如何去对抗自己的B,就如何去反思或者是对抗自己的B。说我怎么样替换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怎么样让自己走出这个恐怖化这个思维模式。 
基本上就是一个步骤,而这个步骤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东方的很多智慧,比如说孔子讲过最贴切的一句话,叫作“尽人事而听天命”。当你能够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就不太容易被别人左右了?
他惹你很生气,我努力地做我该做的事、我努力地爱我的孩子,行所当行,我爱我的孩子,是我做爸爸的本分。所以我爱他、我教育他、我给他无条件的爱,这是我的本分。但是他有可能真的未必一定会变得像我想得那么好,但是这我也可以接受,你也不能说孩子你只要爱他,你只要给他正确的教育方法,他就不能出错,这有因果的吗?
这就是佛教里边讲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佛教讲的因果的这个B。我在因上使劲努力,佛教绝不是让你什么事都不用干,那种不是真佛教,真正的佛教是非常精进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以当他能够不断地精进、去努力的时候,我要知道在果上可以接受一个随缘的结果,淡定了很多。 
如此,你的内心就变得很淡定、从容、不容易被别人掌控了。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要活在自己的掌控中,而非他人的需求中

觉察是化解烦恼最有效的方法

打开复利效应的正确姿势,实现财务自由
喜欢就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