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的事情,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还是琐事。
而如何处理这些事情,则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
要对一个人做出准确的判断,光听他说什么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看他怎么做。
面对不同的事情,人真实的能力、态度、性格都会显现出来。
品现于事,心藏于行。
大事里藏着一个人的能力,小事藏着一个人的态度,琐事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格局。
大事见能力
遇到大事时,需要的是冷静、果敢和理性。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应对和解决。
清末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
为了剿灭太平军,咸丰帝做了两手准备。
一面是和春的江南大营,另一面则是曾国藩的湘军。
他对和春寄予厚望,认为攻破南京,剿灭太平天国的一定是和春的江南大营。
曾国藩的湘军,只是可有可无的陪衬罢了。
为此他对江南大营毫不吝啬,银钱、装备都是应有尽有。
但是没想到事情却不像他想象中那样。
和春不仅不懂战术指挥,还任用私人,克扣军饷。
在太平天国的进攻下,江南大营很快被太平天国的李秀成攻破,和春兵败自杀。
江南富庶之地全部沦陷,太平天国由衰转盛。
眼看清朝有亡国之祸,咸丰不得不重新重用曾国藩。
曾国藩也不负众望,顶住压力,收复安庆,掐住了太平天国的命脉。
数次交锋中压制住了李秀成,顺江而下兵临南京,最终平定了太平天国。
在此之前,因为咸丰皇帝不喜他的性格,先后扶持了很多人想要取代曾国藩在湘军的地位。
但是面临生死绝地,依然是曾国藩顶住压力,毕其功于一役,为清王朝立下不世之功。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越是大事,越是难事,越考验一个人做事的能力和水准。
曾国藩说:
稳当从容,可当大事。
判断一个人能否担当大的责任,成就大的事业,就看这个人在大事面前是不是稳稳当当、从容不迫,是否具有一种厚重的品质。
中国有句话叫作“为官当如山”。
山在那个地方,一言不发,但是你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可靠的、可以驾驭和控制局面的力量。
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究“尊卑有序”。
在这样强调等级的文化中,一个组织,一定需要一个为人们所倚重的重心和核心。
所以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得体的举止就是稳重,遇事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心态。
动不动就表现出慌乱、冒失和浮躁的领导者,是很难服众的,很难为周边的人所信赖、敬重。
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要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还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
小事见态度
与大事相比,小事往往容易被忽视。
然而,小事却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态度。
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小事也不能仔细认真地完成,我们很难放心把大的事情交给他。
《警世通言》里记载了一个“峡江取水”的故事。
苏轼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回眉山老家,王安石拜托他取一罐三峡中峡的水,用来泡茶。
苏轼回乡刚好经过三峡,取水实在是小事一桩,便满口答应下来。
谁知道苏轼回京经过中峡的时候,把这件事给忘了。
等他想起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峡,到了三峡的下游。
他心想,反正都是水,能有什么区别。
便随手取了一罐,拿回去给王安石交差。
王安石看到苏轼亲自送来三峡水,心里很开心。
结果他拿这三峡水一泡茶,便发现这水不是中峡的水。
原来《水经注》上有记载,上峡水过急,煮茶味浓;下峡水过缓,煮茶味淡,只有中峡水缓急有度,煮茶浓淡适宜。
苏轼听到其中缘由,不由得羞愧起来,连忙给王安石道歉。
王安石并没有责怪苏轼,但苏轼敷衍蒙骗的态度,却让王安石对他失去信任。
后来虽然苏轼逐渐成熟稳重,王安石却依然不敢用他。
苏轼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一件取水的小事,竟然对他日后的仕途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
大事藏着一个人能力,小事则可以窥见一个人的态度。
在小事上认真负责,态度端正,遇到大的事情才不至于敷衍。
《道德经》里讲: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所有的难事都是从简单的事情开始做的,所有大事都是从细微的事情做起来的。
如果在小事上不上心,这样的人注定也做不出大事。
我曾见过一个年轻人,在面对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时,却展现出了极佳的态度。
当时,我们公司楼下有一家咖啡店,店里的咖啡味道一般,但这个年轻人却每天坚持去那里买咖啡。
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地方买咖啡呢?”他微笑着回答:“这家咖啡店的店员态度非常好,他们的服务让我很舒服。”
他的话让我深感触动,也让我明白了小事见态度的真谛。
琐事见格局
古人说:大事成于细,观人起于微。
一滴水里见大海。
在一些琐事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胸和格局。
对于琐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些人可能会被琐事所困扰,而有些人则能够从中看出格局。
曾国藩说: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真正成就大事的人,眼光要长远,格局要宏大,但是对于关键的细节,必须把握得非常精细。
高明、精明,二者缺一不可。
马云曾经讲,他读曾国藩,受益最大的就是这段话。
阿里巴巴能够做到今天,首要的一条就是眼光长远,格局宏大。
阿里巴巴刚刚成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马云他们要做什么。
但是阿里巴巴的布局一旦完成,没有一家企业是它的对手。
所以马云经常说,阿里巴巴今天所做的所有的决策,都是为了七八年以后的布局。
但是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来说,只要一个关键的细节出了问题,整个体系就有崩溃的可能。
所以“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也就是“高明”与“精明”,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高明是一种战略的视野,强调的是对大局的把握,而精明是分析的精确,强调的是对细节的重视,二者之间缺一不可,而且一定要结合起来。
光有高明、没有精明的话,眼高手低,成不了事。
什么叫高明?别人只能看到近处,我却看得到长远,这就叫高明;别人只能看到大略,我却看得清细微,这就叫精明。
高明,就好比你局限于一个房间之中,所见一定有限。
登上高楼的人才看得遥远,登上高山的人看得便更远了。
精明,好比非常小的东西,用显微镜来观察,就会放大一倍、十倍甚至百倍了。
又比如粗糙的稻米,舂两次以后粗糠就会全部被舂去,舂三次、四次之后,便变得精白绝伦了。
这就是一个琢磨的功夫。
曾国藩说:古来才人,有成有不成,所争每在“疏”、“密”二字。
古往今来才华出众之人,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做事情是粗疏潦草,还是缜密入微。
高明是一种战略的视野,强调的是对大局的把握,而精明是分析的精确,强调的是对细节的重视,二者之间缺一不可,而且一定要结合起来。
光有高明、没有精明的话,眼高手低,成不了事。
光有精明,没有高明,没有大局观,也难成大器。
粗心大意的人,会轻易地让机会从眼前飞走。
他们认为生活太琐碎,根本没有大展鸿图的机会。
然而,勤奋的人却能够从琐碎的小事中找出机会,他们像辛劳的蜜蜂一样,从每一朵花中汲取琼浆,发现成功的机会。
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事上沉沦。
当一个人站得足够高,就不会被眼前的琐事所束缚。
写在最后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做事就是修行。
人生经历的大事小事,都是来渡我们的。
在大事中锻炼能力,在小事中磨练态度,在琐事中拓展格局。
当你修炼好自己,就能在生活中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点个在看,不断精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如果你也存在读书慢、读完就忘,读了很多书但对生活没有改变的困扰,可以关注公众号,回复【读书方法】,免费获取价值300元的《掌握2小时高效阅读法,一年读完100本书》的电子版资料。
我在学习资料里面详细拆解高效阅读公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破解读书慢、读完就忘的难题,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读书方法论。
/重要提示/
微信公众号最新改版,没有星标的账号,很容易让大家错过推送。
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击公众号右上方“…”,设为星标★。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羽岩茶道」公众号,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财富自由之路,终身成长!
往期推荐
放下,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降伏自心,从觉察开始
如何在股市中长期赚大钱
喜欢就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