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是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虽然事情发生在景帝时期,但这场叛乱的根源却在汉高祖刘邦时期便埋下了伏笔。
汉初分封
西汉初年,功臣为王者八人,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后燕王卢绾,史称“异姓诸王”。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是统一的隐患。于是刘邦采取断然手段,消灭异姓诸王。我在《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系列详细介绍了这些异姓王被消灭的过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分别去读一下。
消灭了异姓诸王,汉高祖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为秦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所以,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十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分别是:荆王刘贾、吴王刘濞、楚王刘交、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
汉惠帝时期: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摇是勾践的后代,建都东瓯,世号东瓯王;
吕后时期:
吕后元年,张偃被外祖母吕后封为鲁王。立刘疆为淮阳王。立刘不疑为恒山王立吕台为吕王,都济南郡。
吕后二年,立刘山为恒山王,更名义。
吕后五年立刘武为淮阳王。
吕后七年,徙刘恢为赵王,吕产为梁王。立吕禄为赵王
吕后八年封吕通为燕王。
汉文帝时期:
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
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
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
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
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
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
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
刘揖为梁王。
文帝三年(前177年),皇位继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济北王刘兴居率先发动叛乱,开启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汉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土崩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六年,皇弟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刘长绝食而死。
吴国做大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哥哥刘仲的儿子。高祖平定天下七年后,封刘仲为代王。后来,匈奴围攻代,刘仲不能坚守,丢弃封国逃跑,抄小路跑到洛阳,向刘邦自首。刘邦因为是骨肉兄弟的缘故,不忍依法制裁,只是废黜王号贬他做郃阳侯。
高祖十一年(前196)秋,准南王英布反叛,向东兼并了荆地,挟持那个地方侯国的军队,西渡淮水,攻击楚国,高祖亲自率军诛讨他。刘仲的儿子刘濞这年二十岁,强壮有力,以骑将的身份跟随高祖打败英布的军队在蕲县西边的会甀,而英布逃走。
荆王刘贾被英布杀死,没有后嗣。皇帝担心吴地、会稽地的人浮躁强悍,没有勇壮的王来镇慑他们,自己的儿子们年龄小,就封立刘濞在沛地做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个县。
刘濞已经拜官受印后,高祖让他前来,要为刘濞相面,看后说:“你的容貌有反叛之相。”同时内心后悔起来,但已经任命完了,就轻拍他的后背,告诫他说:“汉兴立以后五十年间东南方向将有叛乱发生,难道是你吗?然而天下同姓是一家人,你千万不要造反!”刘濞叩着头说:“不敢。”
在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刘濞之子)入宫朝见皇上,吴太子的老师都是楚地人,浮躁强悍,又平素骄纵,与皇太子(之后的汉景帝)下棋时,发生了争执,对皇太子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掷击吴太子,打死了他,事后把他的遗体送回吴国埋葬。
灵柩送到了吴国,吴王刘濞怨恨地说:“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为什么要送回来呢!”吴王又把吴太子的灵柩送回长安。吴王从此渐渐违背藩臣的礼节,声称有病,不再朝见皇上。京师知道吴王是因儿子的缘故,便拘拿查问吴国的使者。吴王感到害怕,开始有了反叛的想法。
后来,在长安行秋季朝见礼时,吴王只派人参加,自己没去,汉文帝再次问起吴王为何不来朝见的原因,使者说说:“吴王其实没病,但吴国几批使者被朝廷拘留、治罪,吴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说过:‘察见渊中鱼,不祥’’;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过失,让他重新来过。”
于是文帝释放了使者,让他们回国,并特意赏给吴王几案、手杖,因为他年老多病,许不必朝见。吴王见自己不被再追究,谋反的想法也渐渐消除。可是,因吴国内能冶铜、制盐,百姓不缴纳赋税;服兵役时,吴王发给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时慰问茂才,赏赐百姓;其他封国的官吏来吴国搜捕逃犯,吴王都阻止,这样持续了四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