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 | 兵仙韩信如何带领节节溃败的刘邦走出绝境?


往期文章
鸿门宴上还在看脸色的刘邦 为何能在楚汉对决中掌握主动权?
彭城之战,有备而来的刘邦为何不能置出征在外的项羽于死地? 
项羽的战友英布为何要投靠打了败仗的刘邦?
01
"兵仙"韩信
大家还记得彭城战败时,刘邦在政治层面失去了诸侯支持这件事吗?
当时塞王欣、翟王翳、魏王豹见形势对楚国有利,他们纷纷背汉倒戈。
刘邦手里能打的牌其实并不多,因此先后使出了策反项羽的战友英布,以及派遣陈平通过贿赂分化项羽内部集团的计谋。
与此同时,刘邦还把韩信从后方调到了前线。而刘邦分配给韩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平定背叛刘邦的魏王豹。
魏国与关中接壤。魏王叛汉后,切断了陕西和山西之间的河道交通。因此韩信攻魏其实就是率先把挡在家门口的障碍给拆除掉。
战场上项羽、韩信都可以以少胜多,但楚霸王呈现出来的更多是破釜沉舟的骁勇。
而韩信之所以被称为"兵仙",那是因为他的用兵特点在于"谋攻"。
在平定魏国的安邑战争中,韩信几乎再次复刻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
韩信首先在河关布置疑兵,故意制造汉军要乘船渡河强行冲关的假象,以此来吸引魏军的注意力;
同时,韩信又派高邑等将领在北边的河道利用木桶渡河,掩人耳目之下从侧翼偷袭魏国的国都,并俘虏了魏王。

▲韩信平魏,安邑之战
平定魏国后,韩信继续领兵东进,朝着第二个目标——赵国进发。
讲到这儿,我们先根据这张楚汉战争的宏观局势图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战况。

项羽、刘邦两大集团的领袖在中路的荥阳、成皋一带对峙。在正面战场楚军占据着优势,汉军则处于节节退败的困境。
假如没有外部势力的干涉,则楚军很有可能会乘胜西进,把汉军赶回关中地区。
然而,刘邦策反了九江王英布。这意味着,正面战场以南的淮南势力成为了牵制楚军的另一股军事力量。
另一方面,韩信沿着北部路线向东进军。如果韩信能攻下赵国,那韩信的军队就能够成为一支突袭楚国的奇兵。
换句话说,刘邦虽然在荥成对峙中处于劣势,但其利用分化楚国内外力量以及命韩信侧翼包抄的部署,在劣势之中又潜移默化地使楚军被迫陷入多线作战的局面。
前205年10月,韩信领兵越过太行山东攻赵国。汉军虽然是主动进攻,但韩信一方并没有占据上风。
号称十万规模的赵军驻守在井陉口,这里地势高、隘口狭窄,也就是说赵军可以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反观韩信的几万军队不仅要克服长途跋涉所带来的疲惫,同时狭长的道路迫使汉军的先锋部队和后方的辎重运输严重脱节。
当时,赵将李左车就建议:坐守井陉口,避汉军锋芒,并派奇兵截击汉军后方的粮草。这样一来,汉军就会面临"前不能攻,后不能退"的绝境。
可惜,赵国主帅陈馀并没有采纳李左车这条能够瓦解汉军进攻的良策,而是认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选择与汉军直面交战。
韩信在得知赵军的情报后,一面大张旗鼓地安排主力军队渡过绵蔓水,背水列阵,做出与赵军决一死战的阵势;同时,韩信又命2000名轻骑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军旗埋伏在迂回小路上。

▲韩信平赵,井陉之战
在赵军看来,人数不多的汉军背水列阵,自己断绝自己的退路,这违反兵法的行为简直是在送死。
不过,兵仙韩信如此排兵布阵,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韩信先派出冲锋部队从正面佯攻赵军,两军交战后汉军故意诈败,向河岸逃遁之后又悄悄与2000轻骑汇合。
陈馀在初次交锋胜利后,认为己方应当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将没有退路的汉军统统歼灭。
因此,赵军一改死守的姿态,顷刻间从井陉口倾巢而出,向驻扎在绵蔓水河岸的汉军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不过,兵法道:"置之死地而后生"。

韩信背水列阵故意把自己置于死地,以此来激发汉军为求后生的厮杀战斗欲望。这与巨鹿之战中项羽的破釜沉舟几乎如出一辙。
在这狭长的道路上,人数众多的赵军似乎并不能采取包围的战术对汉军进行致命一击。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求生欲的激励下,这几万汉军背水一战。
从地势上讲,如果汉军打攻城战地形可能会成为汉军的劣势,但是如今汉、赵双方打遭遇战,狭长的道路反倒成为了一道抵御赵军进攻的地理优势。
汉军仅凭这几万人,在第一时间成功延缓了赵军的进攻;
而那2000名手持汉军旗帜的伏兵,趁主力部队交战之际,毫无阻拦地占领了无人把守的井陉口。一时间,赵营要塞内插满了汉军鲜明的红色旗帜。

这战旗是古代战场上重要的通信工具。
两军开战,如何确定己方的排布布阵?又如何在混乱的沙场确定己方的人在哪个方位?
战旗就是传递这些信号的标志。
不仅如此,战旗数量的多少又可以反映敌我双方伤亡的情况。
试想,当整个战场都飘扬着敌军战旗的时候,己方的残余部队基本就陷入了绝望而无助的境地。
所以,韩信仅用2000轻骑迅速在赵国大本营插上汉军战旗,但在赵军看来,就等同于自己的大本营已经全线沦陷。
韩信的谋攻使赵军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飘扬的汉军军旗让赵军误以为井陉口内已经进驻了大量汉军;原本应当是汉军陷入"前不能攻,后不能退"的境地,在韩信的操刀指挥下将局势完完全全扭转了过来。
赵军在士气低迷的情况下开始四处逃窜,而汉军则趁势来了一个"包饺子"战术将赵军一举歼灭。
魏、赵接连并入汉军的控制范围,这为正面受挫的刘邦缓解了极大的压力。
02
楚汉新一轮对峙
刘邦前线两次兵败,基本把家底给打没了。
韩信不仅帮汉王扩张了地盘,同时魏、赵两国投降的将士正好可以弥补汉军前线的空缺。
因此刘邦在得知韩信攻下赵国的消息后,马不停蹄地赶到赵营,在深夜窃取了韩信手中可号令赵国的兵符。

刘邦掌握赵国的军权后随即对赵军进行了重组,他不光削弱了韩信的力量,同时也为自己解了前线作战力量薄弱的燃眉之急。
可以说韩信攻魏伐赵的胜利对楚汉战争起着重大的意义。
前204年8月,刘邦再次改变战术。
中路的汉军不再与楚军硬碰硬,而是采取侧翼包抄,联合彭越通过打游击战截取楚国后方粮草供给的战略。

彭越先前没有得到项羽的分封,因此他最早就响应了齐国反楚的号角。

由于楚军持续西进,战线已经被拉长;同时诸侯势力要么被被刘邦策反(英布),要么被韩信瓦解(魏国、赵国),而楚霸王为数不多的盟友(齐国)只能自保,并不具备出兵协助的能力。
因此,项羽在汉军的多方侵扰下被迫两面辗转,项羽本人不仅要抽出精力维稳楚地的后防,还要派将士争取保护前线的胜利成果不丢失。
但顾此失彼,刘邦反倒是重新夺取了前线囤积粮食的敖仓。
▲彭越挠楚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军粮永远是古代用兵的第一大经济开销。
从反秦战争再到楚汉战争,连年的征战对汉楚双方的农业经济都是一个挑战。毕竟打仗就是拼经济嘛。
刘邦在正式对楚国宣战之前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夯实了巴蜀和关中的农业发展;
但项羽却一直在吃自己分封的恶果。完成分封后,项羽先是东征齐国,而后又是投身到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耗到这个阶段,刘邦奇袭楚军补给的战术更是让楚军的粮食积蓄问题雪上加霜。

这个时候西楚霸王坐不住了。
项羽迫切希望能在短时间内与汉军一决胜负。因为军粮一旦耗尽,那楚军便会陷入不攻自破的境地。
项羽甚至把刘邦的父亲押为人质,叫嚣要烹杀刘太公,以此逼迫汉军应战。
但项羽仅仅得到了刘邦一句"分我一杯羹"的回应。
此时刘邦所代表的是整个汉军集团,他显然不能因个人感情而轻易拱手让出汉军为之争夺的革命果实。
楚汉战争打到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项羽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在前线,西楚霸王急于求战,只能通过到汉军阵前叫骂的方式刺激汉军下场。
先前还节节溃败的汉王反倒是通过英布、韩信、彭越等多条战线的运营把战局又给盘活了,楚汉双方再次重新进入了僵持的状态。
不过,与之前的局势不同,刘邦已经通过多线游击,以及截断楚军粮草的战略,使楚军陷入了疲惫困乏的被动局面。
此时刘邦要做的不是与楚军在正面展开冒险拼概率的厮杀,而是要寻求稳中制胜的破敌对策……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