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 | 明明是项羽刘邦火并,为何还有三分天下的说法?诸侯谋臣如何影响楚汉战争的走向?


往期文章
彭城之战有备而来的刘邦为何不能置出征在外的项羽于死地?
项羽的战友英布为何要投靠打了败仗的刘邦?
兵仙韩信如何带领节节溃败的刘邦走出绝境?
01
汉军内部的间隙
前205年,刘邦在与项羽正面对峙中接连丢掉荥阳、成皋,汉军前线精锐尽失,陷入危难之际。
而大将军韩信率领一支奇兵凭借两次谋攻的闪电战,摧枯拉朽一般火速平定了魏、赵两国。
从版图上看魏、赵之地直接与燕、齐两国接壤,这意味着假如汉军攻下燕、齐,那楚国就会陷入汉军的包围圈,落入孤立无援的处境;

▲「黄色框」刘邦对峙失利、「红色框」韩信攻下魏、赵、「绿色框」齐国势力
同时,魏、赵两国投降的士兵刚好可以弥补汉军前线兵力的短缺,因此这才有了刘邦深夜窃取韩信兵符,重组赵国军队的夺取兵权事件。
可以说,韩信对魏、赵两国战争的胜利,解了汉军正面战场失利的燃眉之急。
不过,韩信所率领的汉军也是肉身之躯。即便韩信用兵如神,但要让将士们每次都进行长途跋涉、以少胜多的攻城战,汉军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硬件条件。
毕竟攻城很容易陷入拉锯战,一旦双方陷入胶着的状态,那粮草兵源的供给、将士精力士气的状况,都会直接影响攻城战的成败。
因此,不敢贸然进军的韩信在破赵之后便采取了赵国降将李左车的提议:安抚赵国百姓,休整军队。借汉军势不可挡的威风,以威胁和谈判的手段招降燕国。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就在韩信说服燕王藏茶降汉之后的几个月,刘邦也采纳郦食其的建议,加紧了图谋齐国的计划。
郦食其最早是一个穷困的书生门吏,他在反秦战争中以投靠者的身份向沛公献策攻打粮仓陈留。陈留一战奠定了刘邦西进咸阳的物资基础,郦食其因此得到刘邦的重用。
郦食其从那时起就从看门人跻身变成了刘邦麾下的说客,他负责奔走在列国之间,为刘邦做外交游说相关的工作。
从宏观层面来看,楚汉战争是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革命果实的地主阶级斗争。
随着魏、赵、燕、九江等势力相继并入汉王的管辖范围,此时的齐国就成了与楚国唯一接壤的盟友。
因此对于汉军而言,图谋齐国而使楚国陷入孤立的局面,的的确确是进一步剪灭楚国力量的秒棋。
但从微观角度来讲,图谋齐国又演变成了汉军内部为争夺军功的另一场博弈。
郦食其代表刘邦出使齐国,他的任务就是通过游说以及利益谈判的手段为汉王兵不血刃拿下齐国境内的70余座城池。
但另一方面,一路拿命东进的韩信不希望自己的军功光环被一介书生所掩埋。
在汉、齐完成结盟的和谈之后,韩信为争夺军功,不顾盟地将休整后的军队开向了齐国的国都。

齐王误以为郦食其欺骗了他,将其烹杀。可以说韩信的操作让刘邦损失了一位重量级的外交官。

对于韩信而言,从忍受胯下之辱,再到担任汉军丞相、连破魏赵燕三国;
他起初弃楚投汉的目的就是要功成名就,而受当时分封制思想的约束,成为一方诸侯就是底层平民能够走到的最高天花板。
赵国被攻下后,张耳被刘邦任命为赵王留守;因此,韩信有理由认为自己率兵攻下的齐国,这里就应当归属于自己。

▲韩信剧照
不过,光从利益角度出发并不能完全还原真实立体的韩信。
"兵仙"为了阻挡楚国派来的援军,更是通过蓄水和诈败的战术,将楚国大将龙且引诱至河道,最终利用开闸放水的计谋淹没了号称20万规模的楚军。
这一仗,楚将龙且以及齐国的王室的纷纷战死。齐国因此易主,韩信彻底掌握了齐国的统治权。

▲「潍水之战」韩信水淹楚国援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韩信主动向刘邦提出自己要担任齐王的要求。韩信认为,汉王从不吝啬奖赏,要论军功自己显然是受封齐国的第一人。
刘邦表面上答应了韩信的要求,这让韩信喜出望外,在他看来自己当初跟随汉王入主汉中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毕竟韩信在项羽手底下只能担任侍中这样的小官,而到了刘邦麾下,韩信从无名小卒升为了大将军、丞相,如今更是当上齐王,走到了平民能触及的巅峰。
可以说是刘邦给了韩信能够展现自己的平台,两人也在楚汉战争中相互成就。
不过,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的真实目的并不完全是承认他的功绩。
韩信为了自己的齐王梦,擅自撕毁汉齐之间盟约,破坏了刘邦原本制定的"联合齐国,制约楚国"的计划。同时刘邦的说客郦食其还因此丢了性命。
刘邦最初想拒绝韩信的提议,并剥夺他的军权。然而在张良的暗示下,汉王才答应了韩信的分封。
原因也很简单:
当时刘邦与项羽的部队在成皋一带相持,韩信则从侧翼孤军东进,其势力已经可以直接威胁到楚国的本土。
如果刘邦拒绝韩信的请求,离汉王千里之外的韩信完全有能力自立为齐王,汉齐之间势必因分配问题而决裂;
汉王刘邦迫于当时楚汉相争的大背景不得不向韩信妥协,因为他需要韩信的力量对项羽进行限制。
事实也证明,刘邦选择暂时放任韩信的做法为日后建立西汉政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02
三分天下?
楚将龙且是项羽的骨鲠之臣,他曾经助西楚霸王围困齐国、出征九江(镇压投汉的英布)。
龙且以及数十万楚军的阵亡,不仅折损了楚国的作战精锐,同时还打乱了项羽的计划。
在前线与刘邦对垒的西楚霸王,已经逐渐失去了分兵作战的力量,毕竟齐国落入韩信的手中,昔日盟国一夜间变成了能够直接威胁到自己的一股精锐势力。
这让被困在前线成皋的项羽彻底慌了神。
西楚霸王紧急派武涉赶往齐国前去与韩信谈判。而他们的目的就是希望韩信能倒戈投楚。
武涉向韩信说道:"楚汉战争打到这个阶段,胜负的关键就在于齐王。你如果支持汉王,那汉王就获胜;反之,则楚王获胜。
现在汉王重用你,是因为他要依仗你的能力攻打楚王。一旦楚国灭亡,你的地位就不保了。
刘邦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要不是楚王可怜宽恕他,他哪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依我看,齐王现在不如选择自立为王,使汉中、西楚、齐国三分天下,凭借您与楚王的交情,联楚制汉,便可称霸一方。"
其实武涉给韩信"三分天下"的建议非常中肯。只不过他的说辞没有什么说服力。
齐王是人家刘邦给韩信分封的。而项羽任人唯亲、吝啬奖赏的为人韩信是再清楚不过。在韩信看来,武涉这只是在离间他和汉王之间的关系。

几天后一个叫蒯[kuǎi]通的齐国辩士又找到了韩信,他的言辞让韩信产生了动摇。
蒯通说道:"楚汉之争现在陷入僵局,百姓们早已疲惫,心生怨念,而能决定双方胜负的就是齐国。
如今齐王你坐拥齐国,以你的能力还可以间接影响和控制赵、燕两国。
不如趁此机会率军队攻入楚、汉两国的空虚之地,削弱分裂大国的同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这样一来齐王你就可以打破天下格局,重新分封诸侯。"

▲汉、齐、楚 三分天下
前面提到,分封诸侯是普通人能触及的天花板,韩信也已经达成了这一目标;
而"三分天下"的构想明显是拔高了诸侯这一成就的台阶,毕竟原先是割据一方,三分天下则是参与华夏的称霸争锋。
韩信之所以犹豫动摇,可能在那一瞬之间他确实产生了称霸的念想。
但韩信对刘邦的恩情更多的还是伯乐与千里马的知遇之恩,当上齐王的韩信仍然记得刘邦曾经愿意把车马衣食拿出来分享给自己。
在韩信心中是刘邦给了他这个无名小卒阶级跃迁的机会,即使武涉和蒯通的提议确实能为自己带来最大化的利益,由于感情的束缚,这个阶段的韩信依然不忍心背叛汉王。
03
垓下之战,项羽败亡
齐国政权的交替以及楚国游说战术的失败,导致项羽的处境愈发堪忧。
前203年8月,面对众诸侯协助刘邦,而楚军前不能进攻,后方大本营遭韩信威胁,运粮的粮道遭又被彭越截击导致的楚军弹尽粮绝的险境,项羽主动向刘邦提出鸿沟为界的议和请求。
短短一年的时间,楚汉的攻守之势完全反转了过来。
曾经的项羽没有放过在荥阳求和的刘邦,如今形势一片大好汉王显然也不会错失歼灭西楚霸王的机会。

▲楚汉鸿沟分界
可鸿沟分界的协定只持续了2个月。
项羽迫于前线粮草短缺与后方受侵扰的压力不得不东归回撤,而刘邦则加快了追击剿灭楚军的脚步。
按计划,刘邦邀韩信、彭越在同一时间对退守在固陵的项羽展开追杀。可实际情况是韩信、彭越没有如约抵达前线,从而导致汉军歼灭战的失利。

▲固陵之战计划
张良及时提醒刘邦要用更多的利益来笼络和巩固众诸侯功臣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调度他们的作战积极性。
刘邦随即封彭越为王,并把韩信家乡的故土分封给了韩信。(同时期英布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这里我们也能发现韩信矛盾的一面,三分天下的最大化利益他放弃争取,偏偏为了故土的分封在制胜的关键时刻冒犯刘邦。
虽然刘邦同意了众诸侯的分封,但此时的汉王已经意识到了诸侯王对自己潜在的威胁。刘邦与诸侯王的矛盾只是暂时被楚汉争夺政权的的大背景所淡化。
随着政令的颁布,韩信与彭越立即率兵跟进。此时东进的汉军集团已经将楚军彻底包围。
在政治上,项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军事上,多年的困战使楚军疲敝,弹尽粮绝。
前203年12月,一路回撤的楚军被困至垓下,汉军在壁垒周边唱起楚歌,楚军无不军心溃散。
那天夜里,西楚霸王带着身边仅剩的800骑兵突围,他们毫无退缩地浴血奋战,向着声势浩大的汉军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
可惜,这场楚汉之间的政权争夺战并不单纯是双方军事力量的比拼。项羽为自己缺乏政治远见付出了兵败身亡的惨痛代价。
项羽迷信分封制使自己规划的政治版图一开始就陷入了各方割据的分裂局面;暴虐和刚愎自用又使项羽一次又一次失去身边的盟友。
而知人善用,善于利用利益驱使和笼络众人的刘邦却屡次扭转战局。
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刘邦则赢下了这场地主阶级瓜分革命果实的阶级战争。
不过,西汉政权建立之初依然存在着不稳定的隐患,而这些不稳定因素的来源正是楚汉战争中那些被搁置的矛盾——难以约束的诸侯谋臣。
汉高祖刘邦与诸侯王之间又会上演怎样的斗争?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