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 | 分封割据瓦解了项羽霸权,刘邦开国后为何还要分封诸侯?「敌国破 谋臣亡 上」


往期文章
项羽的战友英布为何要投靠打了败仗的刘邦?
兵仙韩信如何带领节节溃败的刘邦走出绝境?
明明是项羽刘邦火并,为何还有三分天下的说法?
01
西汉开国
前202年,刘邦率众诸侯部将包围了在垓下孤军死守的项羽。失去了政治支持并且弹尽粮绝的西楚霸王终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从鸿门宴上的刀光剑影再到垓下会战,这场在秦帝国覆灭之后又持续了4年之久的楚汉之争终于以刘邦集团的胜利落下帷幕。
一个月后,刘邦在众诸侯(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拥簇下被推举为"帝"。
获得封建地主阶级斗争胜利的汉王刘邦,从此成为了建立西汉政权的开国皇帝(后世也称他为汉高祖、汉高帝)。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争议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他在建立政权之后集中实施消灭曾经诸侯功臣的计划。
要全面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把目光聚焦在楚汉战争期间以及西汉政权建立之初这一段时间的刘邦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首先楚汉战争刘邦为什么能获胜?
简单来说,项羽的分封格局延续了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混战的分裂局面。

▲项羽的十八路诸侯分封
而欲有天下的刘邦不光能通过战略战术进行攻城略地(例如:暗渡陈仓,攻取三秦);他也更懂得利用人性,刘邦善于利用利益来驱使和拉拢诸侯,使自己获得更多政治上的支持。
比如,刘邦借用项羽暗杀义帝为契机,以"讨逆"的名义,占据舆论的制高点拉拢诸侯向项羽宣战;
在楚汉战争僵持阶段,刘邦又可以通过分封拉拢英布、用钱财贿赂分化项羽内部集团的方式达到扭转败局的效果。
后来韩信对刘邦说道:"我带兵多多益善,陛下虽军事能力不如我,但你更善于驾驭将领呐。"
毛主席说过: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与项羽任人唯亲、吝啬奖赏的风格相比,刘邦则是任人举贤、用人不疑、论功行赏。
刘邦的这种能力,不仅使他获得更多的支持,同时这还能良性地激发众人的立功意愿(劳动生产积极性)。
垓下会战时,刘邦许诺:"能割下项羽头颅的,赏千金,封邑万户。"
所以在项羽的败亡已成定局时,仍有许多不出名的戍卒争先肢解和瓜分项羽的尸体。而这些人无不例外的都得到了刘邦的奖赏。

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些小卒并不是直接影响楚汉战争胜利的关键。
关键在于刘邦集团的谋划以及诸侯势力对其的支持。
尽管刘邦能运筹帷幄,但如果没有英布投汉替刘邦缓解成皋战场的压力、如果没有彭越截取楚军后方粮道、如果没有韩信从齐国对楚国进行施压……那楚汉谁主沉浮的结局可能就说不清楚了。
很显然,打天下时刘邦离不开众诸侯势力。或者说,正是有众人的存在才成就了汉高祖刘邦。
如今,天下已经并入西汉政府的统治范围。完成了打天下任务的刘邦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守天下。
02
西汉皇权 与 异姓诸侯
西汉政权建立之初,汉高祖不可能直接剥削诸侯手中的权益。
假如他真的这么做的话,这些自身利益受损的诸侯势必群起而攻之,共同挑战并瓜分西汉政府的政治财富。
所以,刘邦在权衡之中要向诸侯进行妥协。这就是为什么汉初要施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之一。
西汉开国时,刘邦进行分封的人员名单如下:


当时有两名叫"韩信"的诸侯王,其中一位是大家熟知的建立了诸多战功的楚王韩信(此前为齐王)。另一位是韩国的贵族后裔,为了避免混淆一般称他为韩王信。


▲刘邦对异姓王的分封
从这张地图我们可以发现,众诸侯位于关东(函谷关以东),而刘邦的中央政府占据了曾经秦国盘踞的关中,并且把国都定在了长安(今陕西省内)。
当时西汉政府对选都地址的意见并不统一。有些人希望能把国都定在中原的地理正中心,也就是洛阳这个位置(今河南省内)。
为什么刘邦最终要把国都选在关中呢?
娄敬和张良曾建议:"曾经的秦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同时这里土地肥腴,资源丰富。洛阳虽然位于'天下'的正中心,但地势平坦,土地较为贫瘠,最重要的是这里四面受敌,国都心脏地带容易受到外界的威胁。"
因此从国都选址就能看出,开国之初的刘邦就在考虑如何长久守住自己的革命果实。
郡国并行制
此前秦国实行的是如今沿用的统一集权的郡县制,所有郡县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统一派遣任命。
郡国并行制,指郡县制与分封制同时存在的一种政治制度。
在西汉政府的管辖范围内,刘邦进行中央政府的任命制度;而诸侯王在自己的地方封国内,有自己独立的行政权。
早在楚汉对峙期间,郦食其建议刘邦复立六国,通过汉联合六国的力量共同对付西楚霸王。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张良的反对。
张良分析道:"要维持分封格局的必要条件,是必须保持对诸侯的绝对控制,也就是成为霸主。
如果霸主不能及时消灭那些不服的诸侯,那分封随时都可能变成军阀割据的混战。(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并战的原因)
同时,要想维护霸主的身份地位,光靠军事力量是不行的,还需要依靠"恩惠换忠诚"的手段。也就是霸主用利益换取诸侯的忠诚。
如今(楚汉战争期间),天下的分封格局是项羽规划的,汉王现阶段的军事力量显然没有能力致项羽于死地。项羽一声令下,众诸侯就会依附。
不仅如此,楚汉对峙,汉军的粮食资源告急,汉王也拿不出更多的物资去扶持新诸侯,打造一套全新的格局。
如果不能及时削弱项羽,分封六国无疑是饮鸩止渴的做法。"
刘邦听后随即叫停了郦食其的分封行动。
可见,刘邦在建立政权以前就已经知道分封带来的弊端,以及如何利用军权施压和利益分配来维系分封的稳定。
为什么刘邦在开国后仍然要保留分封,而采取郡国并行制呢?
前面说了,汉高祖如果立即剥夺异姓诸侯王手中的封国爵位,那诸侯们势必会共同对西汉政府发起挑战。
开国之初,刘邦为了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在妥协中承认这7位异姓诸侯王的合法地位。
因此刘邦当下要做的不是废弃分封,而是要放眼全局,维系新建立的秩序的稳定。
当然,刘邦也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郡县制的保留,使刘邦依然掌控关中乃至周边地区的控制权。
然而分封制造成的割据与皇权统治的君主专制,天然就是矛盾对立的存在。
毕竟,诸侯王时刻都想壮大自己的独立王国,但他们壮大要么是削弱其余诸侯王,要么就是夺取西汉政府的领土资源。

专制:由君王独掌国家政权的政体或统治方式。

半年后,燕王臧荼率先举兵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北征燕国,火速镇压了异姓诸侯王的第一次叛变。
臧荼被俘,刘邦又命卢绾(wǎn)接替了燕王的位置,汉高祖试图在燕国扶持自己的亲信来维稳地方的安定。
大家可能对卢绾这个人感到陌生,因为说到楚汉战争首先想到的是张良、萧何、韩信等人, 卢绾的"存在感"似乎并不高。
刘邦为什么要选他担任燕王呢?
这是因为卢绾和刘邦的关系非同寻常。

▲刘邦、卢绾剧照
卢绾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在沛县,他俩不仅是邻居,还是一同学习长大的玩伴。刘邦沛县起兵反秦时,卢绾以宾客的身份加入。
尽管卢绾没啥抢眼的功劳,但他凭借这层特殊的关系却可以出入刘邦的卧室,他得到的奖赏也是让众臣难以想象的。
换句话说,如今的卢绾就是西汉皇帝的发小,兼创业合伙人。
所以,刘邦认为用亲信去接替曾经被项羽分封的臧荼,不仅能使燕国势力换血,同时也完成了对卢绾的封爵。
然而后来的事实却证明,这是汉高祖一次错误的决策。几年后,燕王卢绾被陈豨拉拢共同反汉。
从分封新燕王可以看出,刘邦对分封制似乎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但是汉高祖对韩信的警惕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之前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韩信的矛盾对立,一是体现在韩信为了抢夺军功撕毁了汉齐之间盟约,擅作主张攻下齐国夺取政权后要挟称王(齐王);
刘邦原计划是让郦食其与齐国进行和谈,当时汉、齐双方已经达成协定,但韩信的出击打破了刘邦的计划。
二来,是汉军对楚军发动反击的固陵之战中,韩信与彭越因为没得到奖赏而拒绝对汉军进行支援,造成了汉军兵败失利。

当时汉军内部(刘邦和韩信)的间隙矛盾,暂时被楚汉项刘之争的大背景所搁置。刘邦为了能成功颠覆西楚霸王的政权,先后两次向韩信妥协。
第一次,刘邦同意将韩信封为齐王;第二次,刘邦许诺把韩信的家乡也一同分封给他,让韩信成为新一任楚王。
不过,韩信受封楚王之时,西汉政权已经建立。汉高祖名义上对韩信进行分封,实际上则是明升暗降的手段,刘邦同时还夺走了韩信所掌握的齐国军权。
刘邦没有在齐地分封新王,"三齐"地带直接落入西汉的管辖范围。这也能看出刘邦对韩信势力的处理非常谨慎。

提防恐怕还不够,汉高祖甚至对韩信进行了监视。
刘邦的眼线打探到,韩信不仅在巡视郡县时经常带着军队,而且他还私藏了一名战犯——钟离眜。
钟离眜曾经是项羽麾下的一名悍将,与韩信交好。
楚汉战争中钟离眜多次领兵与汉军交战,刘邦因此非常记恨他。刘邦曾拨给陈平万两黄金让其贿赂并离间项羽与钟离眜之间的关系。
项羽败亡后钟离眜投靠了楚王韩信。
虽然韩信没有谋反,但这两件事凑到一块让生性多疑的刘邦对韩信采取了诱捕的手段。
韩信被刘邦以"擅发兵"的罪名捉拿后,嘲讽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或许正是这番话让刘邦念及韩信曾经所立下的功劳,暂时没有下定处死韩信的决心。
前201年,刘邦将韩信贬为淮阴侯,韩信的封国爵位被一并削除。同时汉高祖将韩信安置到了洛阳,使其完全脱离原先的旧势力,以达成进一步监管韩信的目的。
为什么刘邦如此忌惮韩信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韩信亲口向刘邦透露:"陛下领兵的上限不过10万人。而我则是多多益善。"
张良此前就给刘邦分析过,维系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能及时遏制诸侯的兵变。
如今守天下是刘家人的首要任务,用兵如神的兵仙韩信就成了刘邦眼里最大的威胁。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是韩信不愿融入"沛县创业军"的圈子,造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孤立。
韩信本人比较反感与樊哙、周勃这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为伍。
被贬后韩信经常不去上朝,朝堂上或许也没人敢给韩信站台辩解,这更加深了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和怀疑。
韩信被降格过后,刘邦就把楚、齐两国的土地进行了划分调整,一块分封给了让自己的堂兄刘贾(荆王),另一块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肥(齐王)。
与分封卢绾的操作类似,刘邦的思路是要让自己的血脉亲信去稀释和消化韩信的残余势力。
讲到这儿,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时间线。
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政府;同年,高祖镇压燕国叛乱。
前201年,韩信受擒被贬;5年后(前196年),韩信谋变事败,被吕后捉拿灭族。
如果说刘邦在开国之际因为权宜妥协没有进行彻底的削藩,那西汉政权在韩信被贬后5年内的经历肯定是让刘邦下定了剿灭诸侯的决心。
这5年里,匈奴南下使刘邦遭受险境白登之围,以及陈豨主导的叛汉事变,都牵扯出了多位异姓诸侯王。
西汉中央政府和诸侯地方政府的矛盾正在加剧升级……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