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 | 匈奴、诸侯勾结 这给刚成立的刘邦政权制造了哪些危机? 「敌国破 谋臣亡 中」


往期文章
兵仙韩信如何带领节节溃败的刘邦走出绝境?
明明是项羽刘邦火并,为何还有三分天下的说法?
分封割据瓦解了项羽霸权,刘邦开国后为何还要分封诸侯?
分封割据瓦解了项羽霸权,刘邦开国后为何还要分封诸侯?「敌国破 谋臣亡 上」
书接上文👆
03
「匈奴」与「中原」
表面上看,项羽刘邦为争夺地主阶级统治权的楚汉战争只打了4年。
可实际情况是,华夏大地的战火从陈胜起义就已经燃起。
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大规模的战火纷争只停歇了短暂的15年;反秦战争与楚汉相斗,华夏内部战争又持续了近8年之久。
连年的争战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农业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关于这一点我们放在后续西汉盛世文景之治的文章中来介绍)

内部的战火给了外部势力可乘之机——这就是匈奴。
看过咱们战国史系列的读者应该对西北方的异族有些许印象,当时与北部外族接壤的有赵、燕、秦三国。

而抵御外族入侵的手段无非有俩:
①赵武灵王执行"胡服骑射"的中期改革,让全民学习胡人的习俗和骑射战术。通过吸纳、接收、归化胡人的方式使赵国进一步壮大。
②当然,上面这种应对方式显然是少数。多数情况下,中原列国还是通过战争和防御的手段来抵御外族的入侵。
例如在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在戍边时采取扬长避短的对策,不与匈奴进行追逐战,而是吸引匈奴前来进行中原军队更擅长的阵地战进行搏杀。
毕竟匈奴是游牧民族,他们更善于在利用马。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匈奴军队吃喝作战都可以在马上进行,其机动性更强;
而善于步兵作战的中原军一旦主动进攻就会因机动性差的影响,容易遭到匈奴的游击。
再来说防守。
农业方面,中原搞畜牧业和自耕农的小农经济,也就是在固定的土地上进行耕种和畜牧。
而匈奴则是带着家眷和军队游牧,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安营扎寨,吃喝拉撒。
中原发展时间长,物资多。所以匈奴就喜欢来中原地带抢占资源。
战国时期,燕、赵两国都曾修筑长城来抵御匈奴对中原的掠夺和进攻。对,没看错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长城就已经存在了。

▲注意看燕、赵两国与匈奴接壤处就有长城
随着秦始皇一统天下,抵御外族的任务就移交给了大秦帝国。
例如,秦将蒙恬负责修缮、连接秦、赵、燕三国已经修筑好的长城以延续抵御匈奴的事业。这就有了万里长城至今名誉海外的称号。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
秦二世将戍守在长城的秦国士兵调集到中原来镇压星火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起义军。
结果我们是知道的,秦将王离的军队被项羽所坑杀歼灭。
也就是说,自反秦战争打响之时,华夏的北部边境就处于防守的薄弱期。
在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匈奴部落中一名叫冒顿的匈奴太子,他通过弑父夺权、东征西战的方式将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统一凝聚了起来。
因此,匈奴俨然成了能够威胁到中原地区的一大外部势力。
04
内外势力勾结催生出的「白登之围」
汉高祖刘邦在开国之初的分封格局是下面这样的。
可以看到,靠近北部边境的是燕、赵两国和西汉的本土。

▲韩国起初位于华夏的地缘中心
不过我们下面要讲的重点是韩王信。
韩王信原本的封国国都在颍川,这里北逼洛阳、东达淮阳,处在华夏的地缘中心,是西汉东部地区的一座战略要地。
前201年,刘邦以"韩王信勇猛善战"为由,将韩王信的封国迁到了太原郡,并命他北御匈奴。
乍一看,韩王信是得到了刘邦的器重。
可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汉高祖漂亮话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韩王被排挤出了中原,同时他还要替西汉承担匈奴来袭的风险。
韩王信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所幸顺水推舟,上书道:"太原离边境依然有点远,我还是向北迁到马邑替皇上抵御匈奴吧。"
韩王信得到刘邦的批准后继续向北迁都。
实际上这是一招以退为进,因为韩国虽在地域上离西汉更远,但刘邦也更难监管和控制韩国了。

▲韩国迁都后的位置变化(从中原向北部迁移)
韩王信刚到新封地不久便被冒顿单于所率领的匈奴大军所包围。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并不是韩王信实力不济,而是这个诸侯王心中有了新的盘算:"既然皇帝要这番挤兑我,那我不如与匈奴联合,南图中原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前201年春天,韩王信领命迁都;当年秋天,韩王信就已经多次向匈奴写信求和。
韩国的火速溃败引起了刘邦的高度怀疑。
毕竟刘邦是往前线派了援兵的,结果发现韩王还是一个劲的退败,以至于前线的汉军感觉到了韩国与匈奴相互勾结的端倪。
当年9月,韩王信在刘邦的责骂声中公开叛汉。韩军随即联合匈奴直线南下向西汉的太原郡进攻。

▲匈奴进攻太原郡
与1年前燕王臧荼的起兵叛变有所不同,这次韩王信是主动投敌,并引来了大批北部外族的入侵。
这给西汉政府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10月,刘邦披甲亲征,在铜鞮[dī]斩杀韩将王喜,大破叛军。
韩王信因兵败逃往匈奴,而他的残部曼立臣、王黄等人又在西汉边界扶持赵国后裔赵利为王,继续公开与西汉作对。
为了根除反叛势力,刘邦当即决定乘胜追击兴兵北上,汉军又于晋阳击退匈奴、韩国联军,成功化解了家门口的第一个危机。

▲西汉、匈奴交战示意图
大家看上面这张图。
晋阳不过是太原郡的属地,当时刘邦得知冒顿单于在边境的代地屯兵,因此对于西汉政府来说,来自匈奴的威胁并没有彻底瓦解。
刘邦为了摸清匈奴军事实力的虚实,派了10多位探子冲到前线打探敌方的情报。
而这些情报搜集人员都看到匈奴后方囤积的是老弱幼小的士兵,他们得出了一个统一的结论:"能战!"
这就是为什么汉高祖还要向平城进军的理由。
他想趁胜一鼓作气痛击匈奴,以绝后患。
不过,能够将北部塞外游牧民资团结在一起的冒顿单于并不是徒有虚名。这一切都是冒顿单于为了引诱汉军进击的假象。
得到假情报的刘邦想速战速站,他脱离了30万汉军的大部队,独自统领急行军率先一步赶到平城。
也就是在这里,汉高祖跌入了匈奴的圈套。
成为北方各族首领的冒顿单于把隐藏起来的40万匈奴精兵开向了平城,匈奴大军将孤军深入的刘邦困在白登山上足足7天之久。
这场西汉与匈奴大军的直接较量史称白登之围。

《史记》记载,汉高祖被围困的时候,城池四周全是匈奴的精骑。东西南北的马匹颜色不带重样的。
双方交战时又正值寒冬,风雪交加,汉军中不少士兵已经被冻掉了手指。
但就是在这样艰险的作战环境下,占据人数优势的匈奴大军依然没能够撬开汉军把守的城池。刘邦的先锋军硬生生地抗住了匈奴骑兵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至于为什么人数众多的匈奴无法歼灭汉军,这就要提到两边作战装备的差距了。
战国初期,中原列国就已经成熟地掌握了冶铁技术。所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汉军的武器、防具都是以质地更加坚硬的铁器为主。

而以游牧为主的匈奴,采矿业落后,其优势是马匹多、机动性强,同时他们更熟悉北部地区的地形。但匈奴的武器主要以铜、木、骨居多。

作战特点上,汉军更擅长阵地战,而匈奴更擅长游击与骑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几十万匈奴大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汉军的原因。
匈奴不仅武器更差,在攻城战上也是汉军更具经验。
七天的攻防战没有决出胜负,随后双方进入了一轮博弈。
当时,汉军的处境是:前线的军队压力极大,他们不仅要面临匈奴大军的施压,而且先锋军的粮草几乎要耗尽了。
也就是说,如果双方继续打消耗战,汉军的确有可能就会陷入弹尽粮绝的危险境地。
汉军看上去是被动的局面,不过这并不代表汉高祖手中没有扭转局面的筹码。
因为,西汉还有几十万步兵正从后方赶来。
所以相对应的,冒顿单于这边的处境就是:场面看起来占优,但这40万匈奴大军竟然没有第一时间歼灭前线人数较少的汉军。
因此可以推测,如果双方在军队规模等同的情况下作战,匈奴极可能不是汉军的对手。
冒顿知道前线的刘邦耗不起,但经过7天的对战,冒顿不知道刘邦还可以耗多久。
当然刘邦也不知道自己可以撑多久。
这就是双方博弈的关键点。
冒顿一旦无法尽快击破前线的汉军,那后方前来支援的汉军就可能反包围匈奴,到那个时候攻守之势就会彻底转变。
耗?还是不耗?
这就是西汉和匈奴两边的首领需要琢磨和思考的地方。
《史记》含糊地记载了刘邦逃脱这场白登险境的经过。
书中是这么记述的:陈平发现冒顿单于特别宠爱他的妃子阙氏,于是陈平带着诸多宝物向阙氏行使贿赂,请她在冒顿耳边吹枕边风,给刘邦说好话,使冒顿放过刘邦。
这种说法其实不太可信。
冒顿单于是什么人?
他可以做到号令手下杀掉自己的爱马和妻子。冒顿用这种方式来测试部下的忠诚度,那些犹豫的、不听话的众部全都遭到抹杀。
而冒顿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确保弑父夺权的计划能够成功执行。
所以,此时的冒顿如果有万全的把握置西汉皇帝于死地的话,他真的会因为一个女人的话而放弃这个天赐良机吗?
我个人认为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经过7天的热战,当时西汉和匈奴来说双方是有所顾虑的。
而这个顾虑就是前面提到的,两边都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击垮对方。
刘邦敢不敢堵自己能撑到援军的到来?
冒顿敢不敢赌自己能在汉军大部队赶来之前战胜刘邦?
因此战场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演变成了一场由西汉主动发起的谈判。
这也是为什么两军打得火热,双方的领导人也要保持意见交换的原因。毕竟要彼此了解对方到底想要什么,能谈的则谈,不能谈的则再想其他办法。
而西汉方面派出的外交官就是陈平。
楚汉战争中,刘邦曾拨给陈平万两黄金让其贿赂收买和离间楚军将相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次出使匈奴刘邦又把重任交给了陈平,毕竟"用钱办事"陈平最有经验。
《史记 · 陈丞相世家》并没有记载这次谈判对话的详细内容,只提了一句:"这是无人知晓的机密。"
谈判结束后,刘邦率众人从冒顿解开的包围圈撤去,这才脱离了白登的危机。
为什么司马迁避讳谈刘邦脱离白登之围的详细经过呢?
我们首先要从后续的发展来推导谈判的内容。
《刘敬列传》提到,刘邦安全回到长安后立马向刘敬询问应对匈奴的对策。
刘敬说:"连年征战使汉军疲敝,用战争的手段制服匈奴可能行不通。如果陛下愿意屈尊,每年送给匈奴些许珍宝,再把皇室的公主嫁给冒顿,将来匈奴的后裔与汉室就有着血脉关系,这样一来便能长久解决双方的冒顿。"
所以,"和亲"就是处理西汉和匈奴之间关系的密码。
只不过,对于西汉政府而言主动和亲是有损帝王颜面的做法,因此这件事没有写在高祖本纪以及陈丞相世家当中。

吕后听说刘邦要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匈奴,进行百般阻挠。刘邦在妥协之中用一个宫女冒充公主将其嫁到匈奴和亲。

最后,我们再回到主线。
虽然刘邦通过和亲的手段与来势汹汹的匈奴达成和平谈判,暂时缓解了北部地区的危机。
但造成匈奴南下进攻中原的另一名"帮凶"并没有彻底根除,这个人就是韩王信。
刘邦在韩王信外逃匈奴后收回韩国的封国,西汉领土消失了一位异姓诸侯;
然而韩王信在此之后不仅持续替匈奴侵扰西汉边境,同时还利用西汉君臣之间的猜忌,谋划了一场策反汉臣谋逆的政治阴谋。
而这场政治阴谋,恰好就牵连出了已经被贬的淮阴侯韩信以及诸多异姓诸侯王……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