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史 | 被夺去兵权的韩信为何还能谋反?陈豨与韩信的政治阴谋为何反倒加速了刘邦灭诸侯的节奏?「敌国破 谋臣亡 下」


往期文章
明明是项羽刘邦火并,为何还有三分天下的说法?
分封割据瓦解了项羽霸权,刘邦开国后为何还要分封诸侯?
匈奴、诸侯勾结 这给刚成立的刘邦政权制造了哪些危机?
06
守天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镇压最后一次诸侯叛乱,回到故乡沛县庆祝时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最后一句"守四方"抒发了汉高祖作为西汉统治者的政治意愿和抱负。毕竟守天下是所有封建皇帝的首要任务。

自开国以来(前202年),刘邦虽然在权衡妥协下分封了7位异姓诸侯王,但西汉政权已经因此接连经历了多次震荡。
无论是刘邦镇压燕王臧荼的叛乱,还是削减韩信的爵位和封国(从楚王贬为了淮阴侯),亦或者从白登之围脱逃。
不难看出,诸侯王的存在,间接或直接地对西汉政府构成了威胁,汉高祖也逐渐开始对诸侯王产生了警惕。

▲刘邦对异姓诸侯的分封
在政权建立初期,刘邦只处死了实质性起兵谋变的燕王臧荼、以及收回了与匈奴的勾结的韩王信的封国(韩王信逃亡匈奴)、而最懂得兵法,对刘邦威胁产生最大威胁的韩信,仅仅是被贬为淮阴侯。
我们可以从妥协,以及刘邦念及诸侯曾经的功绩等角度来解释汉高祖为什么没有下定铲除诸侯王的决心。
但到了前196年,发生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多位异姓诸侯几乎在同一年遭到了西汉统治者的清算……
到底是什么原因加剧了中央封建政府与诸侯地方政府之间的连接纽带的崩裂呢?
07
陈豨与韩信的政治阴谋
前200年,汉高祖以和亲谈判的手段与匈奴达成和平协定,暂时脱离了白登之围的困境。
不过,西汉与匈奴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和亲只是不让西汉延续战火纷争的权宜之计。
在此之后,双方虽然没有再爆发大规模的冲突,但边境的摩擦仍时有发生,而且侵犯西汉不光有匈奴,还有投奔匈奴的韩王信及其残部。
同年,汉高祖将北部代地的防守重新做了一次调整:
原先的代王刘仲(刘邦二哥)因匈奴来袭临阵逃跑被贬官,汉高祖将自己的宠妃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封为了代王。
当时的刘如意不过是不满十岁的小孩,所以他并不具备执政的能力。
刘邦又命陈豨[xī]兼任代地丞相。因此实际上掌握代地军政大权的人是这位陈豨。
关于陈豨早期事迹的记载相对较少,不过我们可以从刘邦的封侯事件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陈豨屡次与跟着刘邦创业的沛县军,也就是樊哙、周勃、萧何等人一同被封为侯。可以推测,陈豨应该是深得汉高祖的信任。
在走马代地上任之前,陈豨跑到韩信的住所辞行,也正是这个时候两人密谋了一场叛汉阴谋。
被降格的淮阴侯韩信一直对封国被剥夺一事耿耿于怀,他拉着陈豨的手,说道:
"您镇守的代地,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会为了您从中央起事,这样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代地位于最北边,与匈奴接壤
韩信这番话,其实透露了西汉当局不少的信息。
生性多疑的刘邦已经开始对建国初期的格局重新配置。他扫视着每一个人,只要机会得当他就会伺机而动。
例如,对西汉威胁最大的淮阴侯韩信,其封国被重新划分为了荆、楚两地,其政权分别掌握在刘邦的兄弟刘贾、刘交手中;
韩王信的封国韩国,因地处中原中心的战略要地,刘邦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韩王信撤出中原向北迁都,让其为西汉镇守边疆。
俗话讲屁股决定脑袋。
中央封建政府的官员只需要对皇帝负责,但是到了行政权独立的封地,那就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资产负责了。
陈豨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此深信不疑,回应道:"谨遵教诲!"
韩信的话很快就先在赵国得到了印证。
赵丞相贯高曾经策划刺杀刘邦的阴谋被仇人告发,赵王张敖的封国被刘邦废除。
刘邦改立刘如意为赵王,汉臣周昌又被任命到赵国的去代理执政。
陈豨曾是魏国人,他来到代地后,效仿曾经的魏国公子魏无忌,云揽门客、礼贤下士。
而他的宾客中,大部分又以商人居多。
我们知道代地与匈奴接壤,而匈奴之所以南下侵扰中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掠夺资源。
西汉时期,中央政府颁布了贸易相关的法律,他们禁止边塞的吏民向匈奴交易武器、马匹、金属等战略物资。
仔细想想,其实中央政府的政令是对国家安全是有益处的。因为贸易的壁垒,阻止了匈奴武装力量的扩充,变相地削弱了匈奴的军事能力。
然而,这些政令却在无形中打压了边境的商人。因为他们靠贸易获利的渠道减少了。
边境的商人为了进一步谋取利益,便在西汉与匈奴之间进行着货物走私的交易。
所以不难揣测,那些作为陈豨门客的商人们,有陈豨给他们开绿灯和打保护伞,匈奴-商贾-陈豨之间这条高额回报的官商勾结利益链逐渐就形成了。

又由于赵、代两地接壤,陈豨带着数千门客一同出行的消息不胫而走,赵相周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很快陈豨招摇过市,门客过千,独统军权的消息就上报给了汉高祖刘邦。
统领代地的陈豨逐步壮大,又独立于中央政府,所以多疑的刘邦立马就把陈豨列入到了自己的猜忌名单当中。淮阴侯韩信的话全都得到了应验。
当中央的督查组进驻代地查处了多起陈豨门客在财政上违法乱纪的案件后,其背后的保护势力陈豨就被牵连了出来。
前面说了,屁股决定脑袋。

陈豨在代地独自为政期间,他在能应付中央政府刘邦的前提下,所考虑的是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是人性中的贪婪驱使的。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会违反中央的法令,默许手底下的门客进行走私交易。
如今刘邦铁了心要查办代地的案件,违了纪的陈豨因此陷入了无尽的恐惧当中。

前197年,刘邦的父亲去世,众诸侯皆参加丧礼。而陈豨因恐惧称病不敢进京,这无疑加深了刘邦对他的怀疑。
陈豨担心自己遭到清算,便与投敌的韩王信的残部王黄等人密谋。9月,陈豨自立为代王,公开叛汉。
前有燕王臧荼叛汉,后有韩王信投奔匈奴,如今又有陈豨起兵。
可见,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皇权之间的矛盾逐步都会走向尖锐化。
这是分封与中央封建专制制度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陈豨在代地掀起的叛乱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加剧了两股势力的对立对抗。
汉高祖一面带兵亲征邯郸,一面号又向诸侯征兵攻打陈豨。
其中,梁王彭越和燕王卢绾名义上对刘邦进行了支援,但实际上诸侯王心中都有各自的盘算。
或许是担心自己的兵权被削弱,梁王彭越称病,只让将领带了少许士兵对汉高祖进行支援,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度不满。(也埋下了刘邦对彭越动手的伏笔)
另一方面,刘邦的发小燕王卢绾明面上确实有进攻代地,可真实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
因为有一句话叫:养寇自重。

卢绾的谋士张胜都出使匈奴,请求他们停止对陈豨进行支援。
此时投靠了匈奴的臧衍(臧荼之子)却说:
"燕王卢绾之所以得到重用,是因为匈奴未定,诸侯又时常叛乱。如果陈豨被消灭,燕国的重要性又如何体现?到了那个时候,燕王恐怕就成了下一个被打击的对象了吧?如果要想燕国长久存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陈豨与匈奴联合,陈豨不死,燕王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即便卢绾是与刘邦一同长大的发小,是亲信中的亲信。但他思来想去,消灭陈豨确实没有留着陈豨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这就是卢绾背地里通匈奴的原因。他的屁股坐在燕王的位置上,脑袋里首先想的是如何坐稳燕王这把交椅。
前197年,刘邦与陈豨在邯郸一带对峙。
汉高祖听闻陈豨的宾客大部分是商人,于是又使出了自己的拿手把戏——拿钱解决难事。

汉军用千金悬赏购王黄、曼丘臣等将领的人头,同时再豪掷千金收买陈豨的手下,首先从内部分散和瓦解陈豨势力。
几个月后,刘邦、樊哙、灌婴所率领的军队从多路进攻,平定了代地的叛乱。
陈豨虽逃亡,但这次叛乱却牵连出了诸多异姓诸侯王。
一个是被供出来的卢绾,另一位便是被贬官的淮阴侯韩信。
一直被刘邦视为威胁最大的韩信,自贬官之时就被扣在高祖身边,让皇帝给监视了起来。
陈豨起兵时,兵仙韩信谎称自己有病,不与刘邦一同出征,但韩信却私下与陈豨进行书信交流,韩信在书中写道:"你只管起兵,我在中央协助你。"

作为西汉开国肱骨之臣的韩信,对自己封国被剥夺一直耿耿于怀。
如今刘邦带主力部队出征在外,国都空虚,留守关中的只有萧何等人。从时间点来看,此时确实是韩信与陈豨里应外合谋反的绝佳时机。
而没有军权的韩信所策划的造反计划是:伪造圣旨赦免皇宫周边的罪犯和奴隶,趁乱控制太子和吕后,从而夺取中央权力枢纽的控制权。
对于韩信而言,眼看各位诸侯相继倒台,此时或许是他为自己争取最后生机的唯一机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要得益于萧何曾经推举还是无名小卒的他做汉军的大将军。在此之后才有暗渡陈仓、背水一战的经典战役。
《史记》记载,韩信先前得罪了一名家臣,该家臣的亲属上书向吕后举报韩信谋反。吕后察觉到事态的危急性,随即找相国萧何制定降伏韩信的对策。
萧何献策道:"派人伪装成高祖的信使,诈称汉军告捷,陈豨已经全军覆没。让韩信误以为"里应外合"的计划失败,使其不敢轻易谋变。然后皇后再邀请诸众臣前来道贺,趁此机会捉拿诛灭韩信。"
为了防止韩信不进宫,萧何来到淮阴侯的宅邸,骗他说:"你我是深交。现在皇帝获胜,大家都去朝贺,唯独你不去,这样不是让人生疑吗?"
韩信见自己深信的萧何都亲自出马劝说,这才勉强同意赴宴。然而,当淮阴侯入宫后,吕后立马令士兵将其捉拿捆绑。
临死前兵仙叹息道:"我真后悔当初没有采纳(齐、楚、汉)三分天下的计策,才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天意啊!"
08
灭尽诸侯
尽管刘邦、吕后等西汉皇权统治者对剿灭功臣的做法如今都存在争议。
但站在封建皇权的角度,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保有了西汉政权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我们再来梳理下到目前为止异姓诸侯王给西汉政权带来了哪些创伤。
前202年,西汉开国。
前202年,燕王臧荼谋反。刘邦在镇压叛乱后,新立发小卢绾为燕王。
前201年,韩王信与匈奴勾结,造成刘邦陷入白登之围的困境,韩王信于兵败后投敌匈奴。
前198年,赵相贯高刺杀刘邦的计划被揭发,赵王张敖的封国被废除。
前197~前196年,执政代地的陈豨自立为王,此次叛变更是牵连出了淮阴侯韩信以及汉高祖的同窗好友卢绾。韩信被捕杀,卢绾逃奔匈奴。
可见昔日的心腹谋臣逐个都变成了叛臣。
刘邦回到长安后,彻底意识到了异姓诸侯的存在是皇权专制和国家统⼀的严重障碍。
灭彭越
因此,刘邦对于剩下的几位诸侯更是尤为的谨慎,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他都会抢先下手,及时掐灭叛乱的火苗。
梁王彭越因没有全力支援刘邦已经受到猜忌,其部下因不满彭越,诬告他蓄意谋反。
刘邦知道后奇袭并逮捕了梁王。在吕后的建议下,刘邦放弃了流放彭越的想法,转而诛灭彭越一族。
灭英布
前195年,淮南王英布的宠妃与医师贲赫私通。
事情败露后,贲赫担心遭到英布处置,于是逃亡长安诬陷九江王也蓄意谋反。
对于西汉政府而言,消息的真假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就需要这样一个契机来剿灭淮南王英布。
英布显然也知道韩信、彭越的倒下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此时他到长安向皇帝辩解,那他和韩信自投罗网的结局一摸一样。
因此留给英布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选择——反。虽然成功率不高,但这是英布谋生的最后一个选项。
同年,年迈的刘邦亲征,于多次交战后镇压了淮南叛军,最终处死了英布。
西汉开国仅6年的时间,异姓诸侯王几乎全被歼灭,仅剩下了一位势力影响不大的长沙王。
09
白马之盟
为了避免异姓诸侯再生事端,年迈的刘邦与群臣立下白马之盟,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所以昔日异姓诸侯的封国全部被刘邦用自己的刘姓兄弟、子孙取而代之。
这次同姓分封的性质,和西周周公旦的分封如出一辙,这是用还没经稀释的血缘关系去维系中央和诸侯之间的纽带。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次同姓分封依然没有彻底解决中央专制集权与诸侯之间割裂的问题。
但从短期来看,刘邦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白马之盟可以在短时间内保证诸侯不再对中央政府产生威胁;
外部诸侯已定,汉高祖本人也感觉到在自己死后,皇后吕雉的能量会越来越大。
觊觎专制皇权的势力将会从权力中枢产生。西汉政权内部的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斗争……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