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番外 | 背叛陈胜起义的生死兄弟下场如何?一个被韩信斩杀,另一个竟成了赵王


关联文章
揭竿而起就能推翻暴秦?陈胜的起义军为何会走向败局?
广大农民推翻了秦帝国 丰硕的革命果实又将如何分配?
分封割据瓦解了项羽霸权,刘邦开国后为何还要分封诸侯?
01
番外
这一篇我们讲个番外,来看看秦末汉初另一段不怎么起眼的历史。
说到陈胜领导农民军队揭竿而起,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
而陈胜起义失败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不少武装力量在挣脱秦帝国的统治束缚后,为了一己私利而终止了对秦政府的军事打击。
那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武装力量,有的打着"诛暴秦"的口号召集众部,但实际上却背叛了陈胜,他们在当地自建政权,等待着陈胜起义军与秦帝国的政府军拼杀到两败俱伤之际坐收渔翁之利。
结局我们知道,秦帝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权向陈胜的起义军发起了凶猛的反扑。散落在全国各地而革命思想不一致的义军遭到了一次重大军事挫折,义军首领陈胜就此兵败被杀。
张耳、陈馀就是其中背叛了农民起义军的两位生死兄弟。

02
刎颈之交
这两位不同姓、不同名的老兄为什么会成为刎颈之交呢?这就要从他们早期的经历说起了。
张耳、陈馀都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
魏国这个地方产什么呢?
人才。
像搞变法改革的商鞅、合纵连横的张仪、远交近攻的范雎都是魏国人。

有趣的是,这三位鬼才全部为秦国效力。这也体现了当时魏国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商鞅也好,范雎也罢,从身世出生来讲他们并不是名门贵族之后。
而他们之所以能被重用,这是因为战国时期庞大的贵族成为了各国集权统治的累赘,贵族享受着高额的俸禄,却可以不为君主卖多少力。
因此在私塾参加了学习,或者具备某些才能的士阶级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

而这些"士"们往往以门客的身份被掌握权势的贵族收揽在门下,为其出谋划策。
张耳就是魏国公子魏无忌门下的一位门客;而陈馀是魏国的一名儒生,他曾多次前往赵国进行游说。
所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两个富贵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这两个名不传经传的人物。
因为从阶级角度来看,张耳、陈馀在当时并不是普通的农民阶级,而是服务于贵族的士族,他俩具备一定的政治潜力。
毕竟古代有士、农、工、商的排序嘛。
张耳凭借他在信陵君魏无忌门下做过门客的经历,以及依仗一位腰缠万贯的老丈人,很快他就在魏国积攒了不少名望。
《史记》记载,不仅陈馀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张耳,就连还是百姓身份的刘邦也多次和张耳结交过(这段经历非常重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耳、陈馀成为了生死与共的好兄弟。
战国末,随着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开启秦灭六国的统一计划,魏国就此走向了历史灭亡的终点。
张耳、陈馀这些稍有名气的魏国残旧势力,便成了秦始皇逮捕追杀的悬赏对象。
站在他俩的角度,是秦帝国剥夺了他俩所有的荣华富贵,同时帝国的统一还导致这刎颈之交的兄弟改名换姓,四处逃亡躲避官府的追杀。
曾经的魏国士族就这样沦落到在陈县一带忍气吞声地给人家当看门人。
03
背叛革命
直到公元前209年起义军领袖陈胜的出现,才改变了这对生死兄弟的命运。
陈胜以及900名戍卒迫于时期当斩的绝境,斩杀了羁押他们的官吏,就此掀起了反秦的革命星火。
不久后,攻势正盛的起义军攻占了第一座战略要塞——陈县。而陈胜进驻到陈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访当地的三老豪杰。
这"三老豪杰"代指当地的乡官和有威望的人。
陈胜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起义军的规模日益壮大,而农民出身的他并不具备成熟的政治、军事能力。
附近哪里囤积的有粮仓?哪里有秦国的官府军队?又如何制定攻秦的行军计划?
这些都不是陈胜一个人能完成得了的。
此时的陈胜不仅需要人,同时更需要人才。

因此,当陈县被陈胜解放后,当地诸如张耳、陈馀这样的旧贵族就涌现出来为起义军出谋划策,他们得到了重新施展才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此时,大家的内心想法可能不同,但目标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推翻秦帝国的暴政。
为什么说众人的内心想法不同呢?
例如,底层的农民肯定不想再受到帝国无休止的剥削,以及超负荷的劳役,因此他们迫切希望推翻秦帝国。
而那些曾经的六国贵族,他们则希望借陈胜起义天下动荡之时,恢复手中的权势,他们想迎立六国的王室后代,借机光复六国,重新建立独立的政权。
张耳、陈馀就属于这后者。

张耳、陈馀两个生死兄弟凭借自己曾经的身份向陈胜宣称:"我们以前在赵国游历,熟悉那里的人和环境,请大王分给我们一些军队,让我们来帮您平定赵国。"
然而当张、陈占领赵国后,这两人便合谋在赵国自立政权,不再响应陈胜起义军的号召。
他们盘算着等到秦帝国与陈胜义军拼到两败俱伤之时,再坐收渔翁之利。
然而,面对秦军凶狠地反扑,失去了旁路支援的陈胜义军面临着孤军作战的困境,最终他们败倒在了政府军的脚下。
众人利益不同,导致思想和言行不一致,从而又导致了革命军队最终走向兵败的结局。
如果没有统一的革命思想路线,极可能会导致群体走向分裂的局面。因为群体由个体组成,如果个体间没有共同的利益,分裂则是必然的结果。
显然,张耳、陈馀是明面上打着反秦的旗号,却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了私欲而背叛了农民起义军,间接导致了陈胜部队的战败。
人性决定了人心是会发生转变的。而驱使人心发生转变的则是当时的处境和眼前的短期利益。
张、陈二人沦落为看门人时,可以为了生计共同忍辱负重。当时的他们一定希望推翻秦政府,因为帝国剥夺了他们曾经的一切;
然而,当两人手握军权,处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便开始着手策划如何脱离陈胜的管辖,并逐步拥兵自重,自建政权。
04
兄弟 与 仇敌
人心是会变的。
所以我们可以站在人性利益的角度来解释这对刎颈之交兄弟为何会走向决裂。
陈胜主力起义军的兵败意味着分散在各地的反秦军事武装都难以独善其身。
换句话说,张耳、陈馀坐收渔翁之利的算盘落空。随着陈县的沦陷,赵国马上成为了秦军镇压的第二个目标。
当时,张耳与赵王被几十万秦军围困在巨鹿城内,各路诸侯全部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不敢前进;
唯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率领几万义军拿出誓死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气势,奇迹般以少胜多地歼灭了主战场上大部分秦国的作战力量。
可以说农民起义军能获得最终革命的胜利,项羽功不可没。
而巨鹿一战恰恰奠定了项羽未来西楚霸王的地位,观战的诸侯们纷纷臣服于霸王的骁勇。
值得一提的是,张耳被围困在巨鹿城中的时候,他的生死兄弟陈馀其实也在外围观战。
当时陈馀单独向北进发,收复了常山郡的数万军队。
为此,被秦军困得焦头烂额的张耳曾多次派使者向军事力量得到扩充的陈馀请求支援,陈馀却回复道:"秦军来势凶猛,恐怕我也难以拯救赵国。还是等着我将来给你们报仇吧。"
可见,趋利避害才是人的天性。
之前张、陈二共同被迫流亡,处境差不多的他们,利益是一致的——生存。
甚至包括背叛陈胜,在赵国自建政权的时候,他们的利益也高度一致——向外扩张。
利益一致这才是他们共渡难关,成为刎颈之交的关键。
平心而论,张耳请陈馀救援也好,还是陈馀在掂量自身兵力后拒绝援助也罢,他们都是在各自的立场做出了短期内的最佳决定。
前面说了,革命思想不统一,而仅靠利益来聚拢众人的话,大概率会导致群体的分裂,因为每个人的处境和利益是不同的。
尽管陈馀象征性的派了几千士兵对张耳进行支援,但面对自身的生死存亡,趋利避害让陈馀没有选择拿出性命为兄弟解围。

对比之下,这更能体现西楚霸王在巨鹿拼死搏杀的难能可贵。项羽从始至终都是坚定不移的革命者。

患难见真情。
可见,所谓刎颈之交的生死兄弟,利益其实并不完全一致。
利益,才是维系张、陈二人关系的纽带;当然,这也是导致他们决裂的孵化器。
先是,两人因救援这件事闹了矛盾。
陈馀说:"我明明拨了5000人给你的使者,可他们都全军覆没,没有一个回来的。"
张耳却说:"兄弟,搞不好是你把我的使者都给杀了吧,恐怕你根本就没想救我。"
陈馀一怒之下把号令军队的印信扔给了张耳。
陈馀的本意其实是想借此泄愤以及证明自己的清白,但他没想到,张耳还真的接受了印信,并接管了自己的部队。
此时真相如何已经不重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猜忌已经让他俩逐渐背离。
紧接着在公元前206年,项羽携众诸侯入关,大秦帝国被革命军颠覆政权,西楚霸王开始主导分封诸侯。
这是众人最期待的时刻,因为项羽为首的新封建地主阶级即将瓜分广大农民的革命果实,秦帝国的一切资产都将在今天重新得到分配。
革命果实的蛋糕怎么切?如何分?这其实还是利益的分配问题。
由于张耳曾游历各国,名气大,能说会道,他结交的不少党朋都替他说话,最重要的是巨鹿之战后,张耳时常陪伴在项羽左右,他一路跟着西楚霸王入关。
因此,任人唯亲的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而没有跟随项羽入关的陈馀仅被列为掌管三个县的侯。

实话实话,张耳、陈馀两人在革命战场上几乎是如影随形,是非功过的表现也差不多。
但蛋糕切分的差距如此之大,心理预期的落差成了张、陈两人关系彻底走向决裂的导火索。
当然,这也是项羽分封造成最终武装割据的致命缺陷。毕竟不满这次分配的人实在是有点多。(刘邦、田荣、彭越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对这次分封的结果感到不满)
因为利益分配不匀,这对刎颈之交的兄弟反目,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此时的陈馀恨不得割下张耳的脑袋。
前206年11月,陈馀向田荣借兵攻打常山王张耳。陈馀攻占了张耳的封国,张耳兵败逃亡。
有意思的是,张耳竟然没有去找给他分封的西楚霸王求救,反倒是投奔了千里之外还在汉中养精蓄锐的汉王刘邦。

《史记》记载,一名会观天文的占星师劝张耳:"项羽虽然强大,但五星汇聚,将来一定都是刘邦的天下。"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信。至于原理由嘛,我们可以参考韩信的经历。
韩信自起义以来就在项羽手下当小兵。而韩信之所以最后抛弃项羽而选择跟随刘邦入主汉中,原因无非就两个:
①项羽太抠了,舍不得给手下奖赏。
②刘邦大方,喜欢论功行赏。跟着刘邦更有搞头。
所以我认为跟着项羽一路入关的人精张耳应该还是了解西楚霸王吝啬奖赏的做事风格;
如今蛋糕已经切完了,项羽又深陷齐国战场,西楚霸王会拿出自己的封地收养张耳吗?
恐怕张耳也不敢赌项羽会给自己好的待遇,因此张耳这才专程赶几百里的路投靠了此前有过私交的刘邦。
事实证明,选择或者说成功站队,确实比努力更重要。
尽管张耳、 陈馀早年出身类似,又都是背叛陈胜起义的叛变者,但分道扬镳之后的不同选择让这两个人有着天壤之别的结局。
礼贤下士的刘邦果真收留了张耳,并给予了他丰厚的待遇;
坐拥赵国的陈馀一度为了张耳与汉王兵戎相接,但刘邦始终没有出卖张耳换取赵国的投诚。这或许就是刘邦的人格魅力。

陈馀想让刘邦交出张耳的人头,刘邦找了一个和张耳长相类似的人来应付。

前205年,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的韩信率领汉军向东进攻,以进一步颠覆项羽的霸权。
兵仙于井陉口背水列阵,出奇兵攻占了赵国,陈馀在此役中被斩杀;而投靠了刘邦的张耳被正式封为了赵王。
随着刘邦建立西汉政权,西汉中央政府和异姓诸侯王的矛盾冲突日益激增。
由于张耳死得早,他成为了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异姓诸侯。但他的儿子张敖难逃汉高祖的清算,最终张敖的封国被刘邦所废除。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