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文章
匈奴、诸侯勾结 这给刚成立的刘邦政权制造了哪些危机?
被夺去兵权的韩信为何还能谋反?
背叛陈胜起义的人有何下场?一个被韩信斩杀,另一个竟成了赵王
01
皇权的争夺
无论是楚汉战争还是歼灭异姓诸侯王,西汉开国前后十年的时间都是围绕建立政权,以及如何化解外部的威胁以进一步巩固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而运作的。
由于当时封建专制根深蒂固"家天下"的思想,这意味着掌握或控制皇权就可以号令天下。
封建社会的皇权如何获取?
正常途径而言,是通过血脉传承,以继承的方式继任帝位。
当然也有下面这两个例外:
①像项羽、刘邦那样,颠覆上一个朝代的政权,实现阶级跃迁,建立新的秩序。
②诸如田氏代齐那样的做法,政权中枢的权臣逐步控制实权从而篡夺皇位。
汉高祖灭异姓诸侯后,效仿曾经西周的分封,用同宗亲属填补了诸侯王的空缺,虽然这没有根本上解决未来地方割据的问题。
但汉高祖用纯正的血缘,暂时维持了中央政府与诸侯之间的稳定关系。短时间内,从外部瓦解西汉政权的可能性比较低。
因此,摆在刘邦眼前的,是要防止②这种情况的发生。
楚汉战争时期,为保持后方大本营的稳定,刘邦立刘盈为太子。
刘盈是刘邦与吕雉所生的儿子,而吕雉则是西汉的第一任皇后。
早先,吕雉的父亲吕公因躲避仇家的追杀,携带家眷逃到沛县,寻求县令的庇护,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吕公相中了"无赖"刘邦,把二女儿吕雉下嫁给了刘邦。
下嫁,说明了即使吕公家族落难,但他们势力和资源并不弱。
无论是楚汉争夺政权的战争,还是灭诸侯保卫皇权的战争,吕家人不仅出钱,还出了不少力。
吕雉的大哥(战死)和二哥都因斩获战功以及皇亲的关系被封为了侯。
换句话说,西汉政府建立之后,有吕后坐镇的关系,吕氏家族实际上掌握了不少的实权。
前面说了,在正常情况下,皇权的继承依靠了嫡长子的世袭制度。
但太子到底是谁,还是皇帝说了算。
所以,是否废立太子,是皇权归属的一大不确定因素。
刘邦做汉王时得到了宠妃戚夫人,两人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刘如意。
年轻就是资本。而有了资本便可以博取一定的回报。
因为年龄小的缘故,戚夫人的面容比吕后更加娇好,备受刘邦的宠爱。
当时,戚夫人常常跟随刘邦出征关东六国,而吕后和刘盈则留守关中。
久而久之,刘邦渐渐疏远了吕后母子,而更加偏爱戚夫人和刘如意。
后来在刘邦平定赵、代两地诸侯叛乱期间,刘如意被封为赵王,还不满十岁的他就当上了一方诸侯。
而汉高祖对戚夫人母子的恩爱不绝于此,刘邦甚至还说:"刘盈性格仁慈软弱,一点都不像老子。对比起来,还是刘如意更像我啊。"
可见,刘邦已经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继承皇权,是赢者通吃的游戏;败者,往往会因为是政敌竞争者的关系,遭到对方的清算。
即便生性软弱的刘盈不想参与党争,但他的母亲吕后(吕氏家族)——这个入了西汉原始股的大股东,显然不会拱手让出这太子以及皇太后的头衔和特权。
为此,吕后找到了汉初三杰之一,西汉的开国功臣张良求助。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从早年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性格是相当的理性和冷静,他可以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在刚入关时,刘邦沉迷于咸阳的荣华富贵,好在樊哙、张良的及时劝阻,刘邦这才退守霸上,积极与项羽争锋;
再比如,在决定楚汉战争胜负的关键时刻,刘邦在陈平的暗示下,抑制住怒火同意了韩信自立为齐王的请求,避免了错失绝杀项羽的大好时机。
所以,立太子这个头等大事,刘邦也没有光凭自己的喜好而专断。
他所考虑的是,未来的继承人必须要具备守护汉室江山的能力。
如何才算拥有这份能力呢?
那就是要展现出刘邦那样的领导能力,能招揽人才,并且知人善用。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刘邦只要能控制住韩信就够了。
差不多就是这么个道理。
张良早在入关前就跟随刘邦,后来又在楚汉对决中多次为汉王出谋划策,深得刘邦的信任。
张良揣测到了刘邦的心意,他对前来的吕释之(吕后的二哥)说:"刘邦当上了皇帝,但还有一件事没有搞定。那就是他没能获得商山四皓的。如果你们能让这四位隐士出山辅佐太子的话,事情或许还有挽留的余地。"
为了护住皇权,吕雉随即准备了太子的书信和厚礼,不久后吕氏家族真的求得了四位高士的支持。
一次宴席上,四位隐士同时出现在了太子身边。
刘邦非常惊讶,心想:我靠!老子没办到的事,刘盈这小子居然能搞定。看来太子的羽翼已经非常成熟了。刘如意已经输了啊。
至此西汉的夺嫡风波尘埃落地,最终以吕雉母子集团的胜利而暂告一段落。
别急,还没完,我们再顺着张良往下说。
02
刘邦的底线
灭诸侯是汉高祖排除外部威胁的第一步操作。同时,他还要防范政权中枢的权臣控制实权从而篡夺皇权。
张良自西汉建国之后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及时急流勇退,不再参与朝中的各类纷争。
这次要不是皇后加以胁迫,恐怕张良也不会参与进来。
太子之争事件结束后,张良四处云游,不再过问政事,最后得到了善终。
对比之下,萧何的命运就坎坷了许多。
刘邦常年征战在外,萧相国则在国都内统筹制定法令、修建宫殿、农耕征税,招兵买马。
楚汉战争打了这么多年,萧相国不仅力保西汉的后院不起火,同时还要负责给前线的刘邦输送兵马粮草。
换句话说,西汉的政治、军事、经济、农业等各类政务全都要经萧相国的双手。
在内政方面,萧何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但萧相国也有一点黑历史,这段黑历史的始作俑者就是韩信。
淮阴侯韩信曾参与了政变,而韩信的成败,又和萧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正因为这些复杂的因素掺杂在一起,萧相国也没能逃过刘邦那多疑的猜忌。
刘邦在镇压异姓诸侯的过程中,曾多次打听萧相国在国内做什么。
你猜怎么着?
萧何在拿自己的家产来资助军队。
虽然可以用为皇上分忧来解释相国的行为。但此举还涉及到了笼络军队。
汉高祖的目的显然是想搞清楚萧何会不会趁自己不在国内时撼动自己关中的大本营。因此他很难不猜忌萧何到底有没有二心。
为打消刘邦的疑虑,萧何故意玷污自己的名誉,他以低价低利息的方式强制收购百姓手中的土地。
再引用下这张图,胸怀大志往往才不贪财、不好色。萧相国以权谋私故意暴露出自己的贪念,这是做给刘邦看的。
后来刘邦问责此事,萧相国说:"要不把皇家园林拿出来,让给百姓从事农耕,而耕种所得全归老百姓所有。这样来补偿他们吧。"
乍一看这是利民的政策,但刘邦不这么想,甚至治了萧何的罪。
为啥呢?
回想一下田氏代齐,民心向背以及实权的多少决定着政权的归属权。
在关中搞政内政建设的是你萧何,以权谋私的捞好处的还是你萧何,现在相国又想借机侵占皇帝的园林分给百姓以此博取人心?
合着什么好处都让你萧何占完了,难不成萧相国要背着刘邦搞什么大动作?
萧何因此锒铛入狱。
在汉臣的劝谏下,刘邦才考虑到萧何曾经治国的功绩,以及他无实质性的谋变行动,同意赦免了萧相国。
出狱后,年迈的萧何诚惶诚恐,几乎不再参设政事,这才换来了善终。
讲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
太子之争始终是皇室内部的矛盾,最终是刘邦说了算。
异姓诸侯也好,汉初功臣也罢,由于封建专制,掌握皇权是赢者通吃的关系,刘邦心中始终有一个底线,只要他还活着,那些威胁或者可能威胁政权的个体和集团都必须对其清算。
大家都是开国功臣,刘邦临死前为何要让陈平、周勃去杀樊哙?
这是因为樊哙的老婆吕媭[xū]是吕雉的妹妹。樊哙的背后,是跟着刘邦创业的吕氏家族。
太子的归属虽尘埃落定,但统治阶级内部的党争持续不断,有人诬告樊哙要在刘邦死后,为吕氏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
这显然触碰了刘邦的底线。
然而,此时的刘邦已是风中残烛,仁慈软弱的刘盈登基,以及吕氏家族控制实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刘邦驾崩之时,西汉的政权就将间接转入强势的吕后之手。
陈平、周勃如果杀了樊哙,意味着在刘邦死后他们马上就要遭到吕后的报复;但如果不杀,这又是公然抗命。
面对权力交替的间隙,陈平、周勃二人如何做出选择?吕后摄政,西汉统治阶级内部又将经历怎样的残酷斗争?
「分享、在看、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