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 | 要在战国立足 除了掌握人口和钱粮之外 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往期文章
贯穿300年公室难逃的败局 三家分晋
有多少人愿意等待 「田氏代齐 上」
平民、贵族、卿士,田氏笼络了哪些人,又打击了哪些人?「田氏代齐 下」
01
前言
先前我们已经介绍,春秋跨入战国,其中一项标志性事件就是农业生产效率以及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土地开垦了,粮食产量多了,人口也会随之增加。
 
我们知道,西周和春秋利用了分封制、乡遂制和井田制来处理阶级划分和土地分配问题。
就是说,获得了册封的诸侯或者大夫,世世代代在自己的私邑内都拥有绝对的行政权和军事权。
 
但是伴随着诸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些权力下放的政变,以及土地的私有化问题,分封制和井田制已经处于瓦解的边缘。
在战国时期,这些旧制度很难再支撑国家机器的运作。因此,掌握了资源的诸侯列强需要寻找一些能够突破现状的方法制度……

02
从分封制逐步到中央集权制
春秋末期,周天子的实力完全被诸侯碾压,尊崇天子既不能捞取财物,也不能控制诸侯。这意味着列强已经没有"尊王"的必要了。
 
可以说分封制带来的权力松散问题,在春秋末期暴露得淋漓尽致。
因此,对于列国国君来说需要一个新的制度将权力集中,以避免"下克上"的事件再次发生。
中央集权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逐渐过渡的过程)

君主进行权力收回,首当其冲的就是部分贵族。
这些贵族有的没有实权,却又割据一方。他们享受着世禄的同时,但又阻碍着国内政策的执行,显然是国君的肉中刺。
另一些贵族,因为在家族间的斗争失败,已经沦为了平民。随着土地的私有化,他们也加入农耕的队伍。

基数庞大的普通平民以及部分没落的贵族,壮大了战国农耕队伍,这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集权制也对顶层执政的大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曾经,册封赋予了大臣们世代为卿的特权,逐渐地,"任命"取代了"册封",分封世袭带来的特权遭到了剥夺。
因此,国君从士卿手里夺回了封地,统一对军队进行管理,加强了国家的主导权;
而任命、考察和监督制度又让官员们难以在地方上形成割据一方的军阀;
再加上以俸禄代替了世禄的制度,取消了对贵族的优待。就是说只给在朝中做官(对国君贡献的)的官员发放工资,而不是给所有贵族发放资源。
所以,战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士卿家族垄断军政大权,而是国家分立文、武官员。
官员们有的在中央朝廷奉命,有的又被轮流分配到地方郡县上任(避免形成地方势力)。


郡一般指国家边疆附近的军事要塞;而县指靠近国家内地的城邑。
县的政治地位稍微要比郡高一些。

列国的上层结构和政治体制介绍完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说说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
03
士阶层的崛起
春秋时,"士"作为上层中地位最低的阶层,一般呢,他们扮演着卿大夫们家臣的角色。
掌握技艺的他们,必要时为大夫和国家出谋划策。
相对的,社会结构上层中的一些贵族,早已腐败不堪。
两者对比起来,"士"起的作用往往比纯粹的贵族要大的多。
因此,在战国年间,有才能的"士"就活跃了起来,他们往往更受统治者们的青睐。

要知道,春秋时期,阶级是固定且不可逾越的。
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也永远是平民。
但到了战国,官僚体系和官员选拔制度的诞生,打通了普通人民阶级上升的甬道。
 
普通人民可以拜师学艺,在成为知识分子过后,再周游列国进行流派学说的演讲,一旦他们的才能被国君看中,就会从此登上属于他们的仕途。
而接受教育,在西周和春秋早期都是上层贵族的专有物。
春秋末期,孔子的出现才打破了上层对教育的垄断。孔子等人开办的私塾,让教育普及到了平民阶级。

孔子起初以贵族的身份到列国求官。但他仕途受阻,回国后的他却在教育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战国时代,学士的数量越积越多,各类学说也越来越多,同时国君对制度改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社会上上下下思想的解放和环境的改变,共同造就了战国时代特有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如法家、纵横家、儒家、道家、杂学家等思想开始在各国间盛行。

士的崛起也形成了养士之风,也就是俗称的养门客。
鸡鸣狗盗就是讲孟尝君凭借会学鸡叫和盗窃的门客的本领脱险的故事。

04
各国的变法
思想学说有了,下一步就是要对其落地和实施。毕竟光打嘴炮是行不通的。
因此,在全面兼并战争还没爆发的战国初期,各国开始执行多项的变法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李悝[kuī],魏国人,受到了魏文侯重用,担任魏相,主持变法。
可以说最早进行变法的李悝是法家思想的奠基人。

战国初期,三晋之首的魏国在他的纲领下在农业方面执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
所谓"尽地力之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①五种农业作物‍必须混合种植,以免自然灾害发生时导致全国爆发饥荒。
②加强促进农民的农耕意识,不耽误农时,以提农作效率。
(春秋末,井田制中的公田几乎处于弃耕的状态)
③在房屋之间的空隙种植瓜果蔬菜,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农业副产品。
农业扩大带来的创收为魏国的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而在经济上,李悝又提出调控粮价的平籴[dí]法。
由国家对粮食进行收购,以及对粮价进行调控,避免商人囤粮进而抬高物价。
李悝的变法为魏国生产经济带来提升的同时也削除了贵族的特权。例如《法经》就针对贪污、贿赂、赌博、盗窃等犯罪行为的禁止。

军事上还执行了武卒制。用能持续绞杀的铁甲步兵替代了难以持久作战的车兵。

楚国:吴起变法
吴起,卫国人,曾经到魏国做官,受排挤后又辗转到楚国。
由于楚国贵族势力庞大,吴起的理念救赎需要把腐败贵族中的一部分资源剥除出来,以弥补薄弱方面的不足。
例如,吴起减掉了贵族们的爵禄;精减了一些不需要的官员与官职;又把部分贵族迁移到偏远地区,让他们去开辟拓荒。
这些从贵族阶层刮下来的资源,又被重新分配在军事领域,加强军事训练和防御部署。
吴起的变法带动了楚国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发展。
但唏嘘的是,楚国的变法持续时间不长,对贵族的改革不彻底。因为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失去了后台的支撑。
那些被动了利益的贵族将吴起射杀。

楚国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在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并没有被官僚所取代。

 
赵、韩、齐改革简述
三晋中剩下的赵、韩两家,此时也在对国家进行改革。
韩国的申不害也是帮助君主进行集权的改革。
但与法家不同,申不害主张是在博弈层面的驭人驭民思想,其改革没有取得如同魏、楚两国那样的成效。
赵国则是在官员选拔上采用法家的选拔考核制度,而在教育上采用仁义为主的儒家思想。
 
东边的齐国在战国初期主要是采取广纳贤才,予民直言进谏的权力来提升生产力和维护社会秩序。
关于燕国的文献较少,这里我们就不做介绍了
而争议较大的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的文章我们将基于《商君书》中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齐国的治国理论在《管子》一书中也有讲解。不过这本书读起来晦涩难懂,我希望在有一定的理解过后再为大家进行讲解。
如果读者您对这些原著书籍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私信我们,我们将告诉您如何获取古籍的原文。
没有变法的列国
越国、鲁国、郑国,这些规模不算小的国家没有执行大规模的变法改革。
战国初期,他们持续受到分封制权力下放的影响,因此始终没有摆脱内乱到来的困扰。
随着其他国家的深化改革,以及兼并战争的扩大化,诸如越、鲁、郑这样的国家在领土、农业、经济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的地位,从而失去了立足的机会。
end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