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 | 贯穿300年公室难逃的败局 三家分晋


晋国内政往期合集
一、曲沃代翼 剖析晋国的内部斗争
二、晋国的扩张与内乱
三、解析晋国中衰背后的秘密
四、晋国公室与士族的百年斗争
01
晋国回忆录
成也公卿,败也公卿。
要把晋国公室与士族的这本账算清楚的话,我们还真的需要好好回忆一下晋国的发展史。
前678年(春秋初期),晋国长达67年的内乱,以小宗篡夺政权落下帷幕(史称"曲沃代翼")。

作为小宗的桓叔,历经三代人的经营,以发动政变的形式成为了新的大宗。接着,他们通过贿赂的手段,获得了周天子的应允,取得了晋国合法的掌权地位。
曲沃代翼的成功,可以说是钻了当时宗法制的漏洞。小宗灭大宗,取而代之,完全可以作为下一个小宗颠覆政权的范例。
所以,为了防止国内公族用自己的路数来革自己的命,晋献公执政时就通过扶持士族势力,来打压公族力量。
献公想通过铲除国内所有小宗的方式来把这个漏洞给堵上。
因此,从此时开始,异姓的士卿开始做大做强,而与晋君有着血缘关系的公族集团几乎就退出了权力的中心。

在献公、文公、襄公这三爷孙执政期间,君室还能对晋国的政局进行管控,加上先辈奠定的基础,此时催生出了晋文霸业。
但是到了年幼的灵公当上君主时,赵盾与狐射姑两大士卿家族争权,赵氏获得了胜利,掌握了晋国的主导权。
而后,赵盾弑杀晋灵公,不仅标志着晋国因内乱导致的霸业陨落,也意味着从这里开始士族的力量开始对王室形成反噬。
随着老一辈功臣的去世,众臣抢夺士卿席位的五将乱晋,更是为日后士族与士族的斗争埋下了伏笔。

灵公被弑,晋成公(晋襄公的弟弟)即位。
从成公、景公、厉公这三爷孙执政经历来看,是晋国国君向专权的士族大夫发起反扑的过程。
晋成公在权臣赵盾的扶持下登基,也因此,成公颁布的一系列政策都受到赵盾的掣肘与影响。
景公时,赵盾已经去世。
这时,赵氏家族发生了事变,赵庄姬与赵婴齐通奸的家丑败露。赵庄姬为了报复赵同、赵括等人,诬告他们谋反。
家丑瞬间演变为了晋景公剿灭赵氏家族的完美契机。赵同、赵括等人遭到灭族,赵氏家族的大厦顷刻间坍塌。(存活下来的赵武,成了日后赵氏的复兴人)

晋景公看似消除了一个心腹大患,但赵家空留下来的士卿坐席,却又被郤[xì]、栾和荀氏家族所瓜分。士卿擅权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晋厉公上台后,承接了父辈经营下来由衰转荣的国势,在获得鄢陵一役的胜利后,晋的国际地位重新压过楚国。
紧接着,势头正旺的厉公开始着手处理国内遗留下来的士卿擅权的难题。
在宠臣胥童的建议下,厉公对权力最大的郤氏家族发难。
在没有冠以郤氏家族任何罪名的情况下,晋厉公将郤家三卿灭族。

步子大了就容易扯着那啥。晋厉公剿灭权臣的真实目的太过明显,打草惊蛇,这引起了栾、荀两家的警觉。
栾、荀二氏害怕自己也遭毒手,索性联手杀了晋厉公。这让厉公三代人的努力化为了泡影。晋国公室压制士卿的能量仿佛又弹回了起点。
悼公(晋襄公之孙)的即位有一点特殊。
14岁的晋悼公是在众人的邀请下回国,算是晋人向新的国君进行了一些妥协和让步。
悼公登基后,通过扶持新贵族的方式,来打压和限制旧贵族。这个时期,韩、魏等家族出现在了晋国士卿之列。
但悼公的所作所为也仅仅是让晋国走上了短暂复霸的道路;
毕竟新兴的贵族在站稳脚步之后,又会成为下一个旧贵族。王室与士卿的斗争,士卿与士卿的斗争依然在延续着。

平公(悼公之子)执政末期,范匄镇压了栾盈发动的政变,栾氏家族出局,大权落入范家之手。
平公死后,晋昭公即位,此时晋国国君的力量已经被士卿分割得差不多了。当然这也意味着士卿间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02
士卿角逐的前戏:六卿之乱
昭公死,晋顷公继任,公室已经岌岌可危。
前514年,晋国六卿为了进一步蚕食公族的力量,合伙消灭了祁氏和羊舌氏(姬姓的分支),把他们的食邑全都分给自己的人。
此时晋国差不多就留存了赵、魏、韩、范、知(荀氏分支)、中行(荀氏分支)这六大家族。

前497年,先是赵家起了内讧。
赵鞅为满足私心,命令邯郸大夫赵午把卫国进贡来的500户人家送到自己的封邑晋阳。
不料,赵午抗命,赵鞅一怒之下将其杀害。赵午之子赵稷闻讯后,随即联络中行寅与范吉射(这三人有血缘关系)发起叛乱,共同向赵鞅发起进攻。
赵鞅寡不敌众,撤出国都退守到晋阳,晋国的政权暂时就被范、荀两家接管去了。

不过,晋国的矛盾不光体现在士卿与士卿之间,士卿家族内部的冲突也悄然改变着事变的发展方向。
由于范皋夷与发动政变的范吉射关系不和,范皋夷趁机勾结知、魏、韩三大家族,并以晋顷公的名义煽动国人向中行寅与范吉射二人发动围剿行动。
中行氏、范氏迫于压力只好撤退至朝歌,与死守邯郸的赵稷各占据一方同晋国其余家族势力相互对峙。
晋国赵家和范家的内讧,一时间变为了晋国两股势力的内战。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由于士卿间持续的争斗,从第二次弭兵至今,晋国的国际地位已经跌至谷底,此时东边的齐国正企图挑战晋国盟主的霸权。
在得知晋国发生内乱后,齐国先是拉拢鲁、宋等国伐晋,接着又派兵借郑国的道押送粮草等物资支援朝歌。
很显然,齐人这是想让加剧晋国内部混乱的局势,以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
在这内忧外患之际,赵鞅派兵及时截断了送往朝歌的物资,为晋国攻打朝歌和邯郸争取了一定的时间。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赵稷、范氏、中行氏挑起政变之时,矛头就不单单是指向赵鞅了,还有背后的晋侯以及剩下韩、魏、知三大家族。
因此,在这个时候韩、魏、知召回赵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对于齐国而言,粮草被劫可能不是最惨重的损失。
当年,齐桓公九合诸侯,中原联盟虽然不是绝对的稳固,但各个盟友还是屈服于桓公的霸权之下。
然后,此时齐景公作为反晋联盟的主导者,没有能力维系盟友之间的关系。
由于郑、宋之间的世仇,这两个国家开始相互攻伐;齐国为了解决郑宋的纷争,不得不放缓攻晋的计划。
粮草被劫、联盟破裂,这两件事加在一块就给了晋国喘息自救的机会。
几年间,赵鞅先出兵急攻朝歌,将范氏、中行氏逼往邯郸;齐国见状下场围困五鹿,用围魏救赵之计来解救这两名晋国叛将。
双方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晋国以八座城邑为代价,换取了邯郸的控制权;不久后,晋军再次追击中行氏等人,将他们从柏人赶出晋国,这才彻底清除了晋国内部的反叛势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先前的晋国六卿只剩下了知、赵、魏、韩四个家族。
03
晋国丧钟:三家分晋
狐氏、先氏、郤氏、栾氏、范氏等大家族,在晋国百年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先后退出历史的舞台。
他们之中有的败倒在士卿与士卿的博弈当中,有的因为威胁到晋君的地位遭到铲除。
晋国士族从众卿角逐至六卿,再到此时四卿专政。
六卿之乱,中行氏和范氏的资产被其余四家瓜分,分利者当中竟然没有晋国国君的身影。
可见,不仅晋国的权力逐步集中在这个四大家族当中,晋国国君也失去了曾经像厉公、悼公那样制裁和限制士卿的手段,沦为了一个傀儡。
晋出公尝试打破士卿擅权的格局,私下与齐、鲁两国联络。出公希望借他国之兵平定国内之乱。
可惜,晋国的话语权已经掌握在士族家族的手中。此时晋出公拿君权当赌注也无法撼动四卿的地位。

晋出公计划失败,遭到了流放。之后的晋君彻底失去了国家的控制权。


前455年前后,四卿中势力最强的知氏,以扶持公室的名义,要求其余三家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分给晋君。
虽然知伯瑶率先拿出自己的私邑做出表率,但知氏背后的真实目的恐怕是借机削弱赵魏韩,再通过手中的大权将这些土地占为己有。
魏、韩两家畏惧强大的知家,只好按知伯瑶的意思照办,唯独赵氏敢正面抗拒知氏的要求。
晋国士卿与士卿的新一轮斗争在所难免。
知氏裹挟魏、韩两家共同出兵围攻赵氏的根据地。在观察地形后,知伯瑶水淹晋阳城,将他们困了一年之久,城里的赵人只能靠杀马来充饥。

就在晋阳将要被攻破之际,韩、魏两家突然醒悟,他们对知氏的做法感到十分忌惮。
原来,赵家的晋阳、魏家的安邑,以及韩家的平阳,周边临水,地形相似。
如今,知氏水淹晋阳,魏、韩两家也盘算着日后知家会不会用同样的计谋来对付自己。
前453年,赵、魏、韩私下接洽,魏、韩倒戈,三家联手反攻知伯瑶,共同推翻了知氏的霸权,并瓜分了知家的城邑。
至此,晋国的大地上就只剩下了这三卿,他们也被称之为"三晋"。

晋出公死后,晋国国君再无实权。到了晋幽公继任时,三晋开始吞食晋国剩下的领土,同时一国之主还要反过来向三晋进贡,可见晋君已经名存实亡。
但对三晋来说,他们此时依然只是士卿,要踏入诸侯之列,他们就差这么一个"名分"。
前403年,赵、魏、韩见时机纯熟携手觐见周威烈王,求天子对他们进行册封,以此获得三晋独立的合法地位。
此时,周室早已没落得连诸侯都比不上,周威烈王显然也没有能力再来捍卫那个曾经约束诸侯的分封制度。
威烈王顺水推舟,同意了三晋的请求。
前376年,晋国的地盘已经被赵魏韩瓜分得差不多了,三晋废黜晋静公,将晋国最后一名君主贬为庶人。至此晋国的生命燃烧殆尽,赵、魏、韩并为诸侯,共同替代了晋国的地位。
战国七雄,赵、魏、韩占据三个席位,战国的历史这也才刚刚开始……
end
往期精选
吴楚之争 楚国的亡国危机
吴越之争 春秋终曲
一文搞懂春秋迈入战国存在哪些变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