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 | 楚国崛起之路


01
前言
无论先前介绍的齐桓霸业,还是晋文霸业,楚国一直是以"一号反派"的配角角色来反衬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主地位。
不过,能够与两位霸主抗衡,也毋庸置疑地证明着楚国的强盛。
北上,一直是楚国染指中原的战略目标。
晋国中衰之际,显然楚国也不会放过跻身霸主之列的良机。
这一篇文章,我们就来好好讲述一下楚国的发展之路。
02
所谓的"正派与反派"
首先要声明一点,我们先前的文章都是站在周天子,或者是姬姓诸侯的视角来开展的。
楚国作为这套体系外的分封国,其政治地位要比姬姓诸侯低一些。
我认为,楚国之所以要北图中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证明自己,博得与诸侯同列的地位。
所以,所谓的"正派与反派",其实是中原诸侯与楚国意识形态的冲撞,没有任何贬义和褒义的意味在里面。
楚国在春秋时期的种种举措,都是想融入中原的体系。

楚国这一部落早在西周周天子分封以前就在南部地区发展。
当时由于周王没有绝对的能力完全折服楚国,周王迫于形式被迫承认了楚国的地位。
不过楚国的位序,要低于姬姓体系分封的诸侯。

03
楚国早期的发展之路
自春秋以来,楚国的发展就一直呈上升的态势。
从地图上看,楚国能够向外扩张的范围确实很大,只有北部中原列国可以对其造成阻力。
吴越等国,此时还没有发展起来。春秋中后期,才有吴越两国的身影.
反观中原诸侯的分布,实在是太密集了。所以在春秋初期,中原列国的争衡才这么频繁。

春秋初期,在楚武王与楚文王的带领下,楚国已经兼并了周边的小国,具备了对抗中原随、蔡等国的能力。
 
齐桓公时期,楚成王已经能越过陈、蔡等国,觐见周天子,与齐桓公争夺郑国的归属。
不久后,黄、英等国也都被楚国所兼并。
齐桓公死后(前643年),宋楚进行了一轮争衡。
宋襄公想代替齐桓公,于是襄公求楚成王承认他霸主的地位。
楚成王假装答应,在后来的盟会上竟把宋襄公扣押了起来;
又于之后的泓水之战大败宋军,楚国对中原诸侯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但晋文公的崛起,让楚国的北上遭到了挫折。
楚国于城濮之战战败,霸主的头衔被晋文公收入囊中。
在晋国霸业期间,楚国暂时放缓了北伐的步伐。
04
内乱与扩张
虽然楚国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周边没有能够对其造成威胁的国家。
但在春秋时期,威胁往往来自己于内部。
楚国依然没有逃脱内乱的魔咒。
楚成王早先立了儿子商臣为太子,之后又想改变主意。
商臣知道后,对父亲剥夺自己王权的做法感到不满。
于是,商臣带着自己的部队包围了楚国的王宫。
由于商臣的行动异常迅速,楚成王的卫兵都还没来得及出动,成王就被儿子给控制住了。
商臣根本不给他父亲任何拖延求生的机会,硬生生的逼楚成王自杀。
楚穆王商臣就这样从他父亲那里把王位抢了过来。
楚穆王在位12年(前626年-前614年),刚好横跨了晋国由盛转衰的时期。
楚国趁秦晋冲突,继续扫荡北上途中的障碍,攻灭了江、六、蓼三国。
晋灵公即位后,晋国江河日下。
楚穆王乘机战胜了郑国,并把郑伯的几个儿子扣押为了人质,以此逼得了郑国的屈服。
接着,楚国又攻打陈国,虽然战败,但势单力薄的陈国害怕遭到楚国的报复,主动向楚国求和。

在晋国中衰之际,楚国已经把势力渗透进了中原一带。
前614年,楚穆王去世,不到20岁的楚庄王即位。
楚庄王一上台就连续遭受了两场危机。
原来,楚国为了进一步的扩张,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这两个掌握最高职权的大夫正在攻打舒、寥二国。
此时镇守楚国国都的公子燮和斗克两人,发现王室正处于真空的状态,便合伙密谋作乱。
他们挟持了楚庄王,离开国都郢[yǐng],打算前往商密,计划以楚王的名义再重新打造一个新的政府。
万幸的是,楚国大夫庐戢黎及时发现了这个阴谋,他诱杀了公子燮和斗克,保全了楚庄王。
 
前611年,楚国又发生了饥荒。
戎族伺机攻打楚国的西南区域;
祸不单行,这时就连楚国的附属国,庸国与麇国也都背叛了楚国。
庸、麇二国的参战,对楚国的西部地区造成了更严重的威胁。
楚国都以北的申、息两地,惊吓得连北门都不敢打开。
可以说楚国的局势已经非常危险,甚至还制定了迁都逃跑的计划。
 
这时,楚大夫蔿贾站出来反对,提出殊死一搏,逐个击破敌对势力的作战计划。
他认为,附属国之所以敢入侵,就是抓住了楚人处于危险的边缘而不敢出击的心理;
逃跑,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该全力出击,扼杀敌人前进的想法。
 
于是,楚人下定决心,殊死一搏。
出军后不久,麇人就被吓退了。
紧接着 楚军前往庐地,开仓放粮,上下同心,进驻句澨;
而后他们攻破方城,采用诱敌深入的计谋,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反扑庸国,并将其灭亡。

楚庄王接连解除楚国的内乱和外患,终于从危难中摆脱了出来。
否极泰来,历经了磨难的楚庄王,在整顿国家内政以后,重拾北上的雄心。
晋楚之间,即将迎来新一轮的争锋……
end
往期精选
晋文霸业
简述晋国霸业期间的国际关系
晋国中衰背后的秘密解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