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 | 晋国如何保持霸主的地位 以众诸侯视角简述晋国的国际关系


01
前言
晋文公在城濮一役战胜楚国,解除了中原危机,获得了中原霸主的头衔。
为了维护霸主的地位,晋国主要以发动战争和干涉别国的手段彰显自身霸权。
接下来,我们以晋文公与晋襄公为背景,按时间线顺序,梳理这段时期晋国对各诸侯采取了哪些手段,而各国又对晋国做出怎样的回应。
02
卫国
卫国在春秋初期的发展中,历经了一轮亡国和复国,已沦为一个小国。
在先前的文章中,我们提到卫国,都是把它作为大国的附属国进行提及。
这里我们单独把卫国拿出来讲,主要是想站在一个小国的视角,来看看小国是如何应对大国的一系列施压?而小国的反抗又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
楚国攻打宋国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导火索。
晋国为了救宋,本意是去攻打楚的附属曹国,逼楚国救曹,从而解宋国的危机,这是晋国的战略。
不过,晋、曹之间隔着卫国。
当时晋文公希望借卫国的路,前去讨伐曹国。
或许是忌惮晋国再次上演假道伐虢的把戏。卫成公拒绝把卫国的道路借给晋国。
 
站在卫国的角度来思考,既然卫、晋之间没有稳固的联盟关系,因此借道给晋国,并不能保证晋国不会对卫国动手。
所以,不让晋国从自己的地盘经过,似乎也算是一个稳妥的决策。

让卫成公没想到的是,晋文公绕道伐曹,取得了胜利;晋又与齐国结盟,协商一致对付楚国。
卫成公这时又想腆着脸向晋国示好,希望加入晋齐的盟会。
结果可想而知,晋文公哪里肯同意卫国的参与呢,甚至还出兵攻打卫国。
卫成公见得罪了晋国,就想投靠楚国。
不料,就因为这个决定,卫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卫国大夫元咺[xuān]等人是想亲近晋国的。
因此卫国的决策层出现了分裂。
卫成公被赶出了国,卫国亲晋派占据了主导权。元咺立成公的弟弟为国君。
可见,卫国内部的矛盾非常大。
不久后,晋文公获得城濮之战的胜利,组织盟会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卫国作为受邀国也来参会。不过,出逃的卫成公前来有自己的目的。
卫成公找天子出面替自己说情,希望晋国同意他回国重新复位。
 
不得不说晋文公一当上霸主,就能以诸侯的身份决定别国国君的废立,权力已盖过了天子。
而卫国作为一个小国,在大国与大国争衡的时候,要在夹缝中生存也颇具难度。
不论是站队也好,当墙头草也罢,小国的执政者在做决策时都要把自己或者国家暴露在风险之下;
而往往小国抗拒风险的能力很差,大国稍一逼迫,小国的走势就会受很大的影响。

卫成公受晋国的帮助重新归位。讽刺的是,一回国卫成公就杀死了大夫元咺以及新当政的弟弟,以此来铲除国内的威胁。

03
许国与郑国
在后来的盟会上或许是许国的利益遭受了晋国的侵害,许国对晋国表现出不服。
晋文公又发诸侯的兵包围了许国,用压倒性的军事力量逼迫许国屈服。
不久后,郑国又对晋国不满。
晋文公故技重施,邀秦国讨伐郑国,以此向郑国施压。
当时,晋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fàn]。
两军一前一后对郑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郑国在情急之下派烛之武以说客的身份连夜赶往秦营进行交涉。
烛之武对秦人说道:"晋与秦、郑接壤。如果晋国东扩吞并了郑国,那么接下来晋西进攻打秦国就没什么阻力了。不如秦郑结盟,共同限制晋国的发展。"
秦君听闻觉得十分有道理,就答应了郑国的请求,甚至派兵驻守郑国。
就这样烛之武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分化了秦、晋的关系,成功拉拢秦国,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
唏嘘的是,许国和郑国同样作为反对晋的国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
郑国于秦国而言双方还有相互依存的价值;而许国作为弱小的一方,没有外援,只能由晋国摆布。
04
秦国与晋国
如果单看秦与晋的关系,我认为没有任何的意义。
因为国家是载体的存在,引领国家运作的,是国家内部的执政者们。
因此,我个人认为,要看秦晋的关系,就要看国家首脑间的关系,以及双方各自的国家利益。
晋献公(晋文公的父亲)时期,献公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政治联姻是为了加强双方联系的纽带。
又由于秦晋没有直接的利益摩擦,因此造就了秦晋之好。
晋惠公(晋文公的弟弟)时期,秦穆公帮助惠公回国当上君主。但惠公出尔反尔不仅抵赖给秦国的好处,在秦国发生饥荒时还拒绝对其帮助。
因此惠公以及怀公时期,秦晋的关系是交恶的。
这导致秦穆公兵援晋文公重耳,双方共同掀起政变,推翻了晋怀公的政权。
晋文公时期,秦晋关系回暖,这是因为秦国有恩于晋文公。
不过,恩义的约束比不上利益的驱使。
我们知道晋文公成就霸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定了周室的内乱,在诸侯之中获得了威望。
其实,当时秦国也有意勤王,而且行动比晋国还提前。
晋文公是听了赵衰的建议,认为勤王可以为日后争霸奠定基业。这才赶在秦国之前率先勤王。
 
同样的,烛之武退秦师。
秦国没有因为秦晋交好,而郑国反对晋国的霸权伐郑;
倒是因为晋国做大做强会威胁到自己,这才选择帮助郑国。
 
双方利益关系相背,恩义的纽带就会松动。秦晋关系因此产生了裂隙。
 
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其子晋襄公即位。
同年,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邀秦穆公出兵偷袭郑国。
秦穆公认为郑国有利可图,便背弃与先前的协定,派人长途跋涉,远征郑国。
秦军一路东进引起了途中郑国商人的怀疑。
郑国商人一面拿出食物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向郑国禀告状况。
郑君得知情形后,马上让驻守在国内的杞子等人撤离,并派兵驻守边关。
 
秦人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败露,便把打击对象转为滑国。他们灭掉滑国才班师回国。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秦军的命运已经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晋国得知了秦军远征的消息。
当时晋文公还未下葬,秦国又有恩于晋文公。晋大臣先轸顶住国内的舆论压力,主张阻击秦军。
在排除万难后,先轸邀姜戎共同作战。
双方于崤[xiáo]地夹击正回国的秦军。
由于秦军毫无准备,被杀得全军覆没,秦国大将全被俘虏。

至此,秦晋的矛盾被彻底激化。
前625年,秦穆公为报崤地之仇,命孟明率兵攻打晋国。
晋襄公率大军赶往前线,秦晋双方于彭衙交战,秦军再次失利。
几个月后,晋国为了遏制东进的秦国,拉拢宋、陈、郑伐秦,占领了两座城邑。
 
前624年,秦将孟明再次伐晋。这一次秦军渡过黄河就把船给烧了,以表露不胜不归的决心。
晋国见秦人来势汹汹,便坚守城池闭门不战。
秦国趁势连拔晋的王官和郊两座城池,同时把先前死在崤地的秦兵掩埋,让他们入土为安。
虽然没有重创晋国,但秦军此次获胜却带了额外的收益。
西边的戎人见秦的强盛,便屈于秦穆公之下。秦国获得了12个附属国,开阔了方圆千里的土地。
一年后,晋国为了报王官之仇,又反攻秦的城邑。
秦、晋为了各自的利益,都做出了"背弃"友好邻邦的举动,可以说本质没什么差别。
只不过晋的实力更强,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站在晋国的角度,当符合自身利益的时候,霸主就不会轻易放弃扩张的机会;
无论是面对许、郑这样的弱国,还是秦这样实力稍强的国家,只要对方触动了自己的利益,晋国就会用军事力量给予打击。
05
晋襄公破狄、退楚、侵卫
晋与秦在多年拉扯交锋的时候,其实还对其他诸侯也进行了军事行动。
 
晋文公去世时,狄人趁晋国国丧期间起兵侵犯。
晋国获胜,但晋的中军将领先轸在对抗狄人的战争中殉国。
 
由于许国一直不服晋国的霸权,因此许国再次背弃晋国,投靠了楚国。
晋国为了维护霸权,与楚国展开对峙。
晋人阳处⽗害怕与楚人对抗,就耍花招骗晋国退兵。可以说晋国倒是占了一个便宜。
 
那时卫国不向晋国进贡,晋襄公就以天子的名义去伐卫。后来是陈国出面调停,双方才进行和谈。
 
纵观文公、襄公时期的晋国霸业,对外彰显出来的就是对秦、狄、楚战争的胜利。
与齐桓霸业类似,晋国也努力维系天子的地位。
虽然周室沦落到与诸侯同列的地步,但尊天子的背后,隐藏着霸主利用天子谋取利益的真实目的。
 
文公、襄公两代人延续了晋国霸业的生命。
晋襄公晚年,晋国内阁进行了一轮洗牌;他死后,晋国先后陷入了两轮内乱,致使晋国的霸业中衰。
 
下一篇文章,我们将以此为脉络,探索晋国内阁的组成和运作,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end
往期精选
手足相残 晋国的扩张与内乱
晋文公重耳归国之路
晋文霸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