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 | 为什么晋君要把地盘更大的曲沃分封给桓叔?全面剖析晋国曲沃代翼始末


01
前言
西周崩塌,周室东迁,期间伴随着列国的内乱,又催生出庄公独强与齐桓霸业;
我们以诸侯斗争的视角,已经介绍了春秋初期中原诸国的历史发展。
不过,横跨整个春秋初期,同时还隐藏着一条暗线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此时期没有参与中原角逐的晋国,正经历着长达67年的内乱。
政权的交替使晋国迎来了"新生",也才有了齐桓霸业之后晋楚争锋的历史。
这一篇文章我们就来全面剖析,自东周开辟以来,晋国这场史称曲沃代翼的内战政变。

02
西周末期的晋国
要说这场政变,还要追溯到西周末期。
宣王中兴,是西周最后的回光返照。
此时期,晋穆侯作为血脉纯正的姬姓诸侯,正在为周室攻打异族。
晋穆侯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公子仇,次子叫公子成师。
至此,内乱的种子,就悄然播种在晋国的公室之内。
在讲接下来的历史之前,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当时的世袭制度,我认为有必要先对西周宗法制度做一个简单补充。
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带着宗族的人前往封地发展。
诸侯本人在其国内就是大宗;他的兄弟等亲戚可以在其封国内再进行分封,称之为小宗。
当时,为了避免王室或列国内部争权夺位,立下了嫡长子世袭王位的规矩。
简单的来说,无论子嗣能力的高低,诸侯的嫡长子就是在规则之内的下一任继承人,诸侯的其余儿子落入了小宗之列。
再补充一点,"废长立幼"在当时看来是破坏制度的决策。因为这极大增加了公族陷入内斗的可能性。
回到正文。
前785年,晋穆侯去世。
按制度来讲应该由公子仇继承诸侯的位置。
 
但此时晋国却发生了一次内乱;
晋穆侯的弟弟晋殇叔,趁着权力交替的间隙篡夺了君位。
为了避难,公子仇被迫逃出晋国。
 
4年后,公子仇率党羽卷土归晋,他杀了叔父晋殇叔,重新夺回了政权。
也因此他被后人称为晋文侯。
 
晋文侯执政的35年间,经历了西周的衰亡与周室的东迁。
晋文侯进京勤王,帮助周平王迁都洛邑;又在前760年杀了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03
翼与曲沃
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其子晋昭侯以大宗的身份继承了晋国的政权,于国都翼掌管政事。
匪夷所思的是,仅在一年后,晋昭侯不顾大臣的反对,把地域比国都翼还大的曲沃分封给了桓叔。
曲沃桓叔是晋昭侯的叔父,也就是公子仇(晋文侯)的弟弟,前文提到的公子成师。
这就产生了翼与曲沃。


至于为什么晋昭侯要把曲沃这么大的地盘给到桓叔,现阶段的历史文献没有明确记载。
下面我陈述我个人的推论和猜测,大家可以做个参考。
个人猜想
前面讲到,公子仇之所以能称君,是因为他在逃亡后,回国杀了篡夺了王位的晋殇叔,重新夺回了属于大宗的王权。
不过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夺权的政变不可能是公子仇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历史记载,公子仇外逃带走了一批党羽,在他们的支持下公子仇才推翻了晋殇叔的政权。
我个人认为,在这里我们显然忽略了公子成师的存在。
 
历史没有记载公子成师在晋殇叔执政期间的去向。
这里我提出两个假设:
第一种,公子成师与哥哥公子仇一起逃出国外避难,之后兄弟俩一起回国发动政变。
第二种,公子成师一直待在晋国,4年间兄弟两人分别在国内和国外运筹帷幄,最后抓住机会里应外合,杀掉晋殇叔。
 
我个人认为第二种假设成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至于原因我们要结合桓叔之后的操作来讲(下个小结讲述)。
 
上面两种假设,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桓叔在此次政变为晋文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晋文侯掌权之后,桓叔以他的身份和功绩,应该在国都内取得了极高的地位。
文侯执政35年,意味着桓叔也在国都内经营了35年。
桓叔因此成为了晋国国内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晋文侯去世,其子晋昭侯上位。
不过,这位年轻的君主似乎并不能迅速完成政权的交替。
对于晋国整个贵掌权阶层,晋昭侯拿捏消化得太慢了。
有极大的可能他是受到了桓叔的阻挠;甚至可能桓叔觊觎权力的谣言已经散播了出来。
 
晋昭侯在国都内难以摆脱桓叔的影响,因此他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
他要挣脱桓叔的束缚,就需要让桓叔远离翼这个政治中心。
显然,桓叔不可能空手撤出国都。
因此晋昭侯在上位后一年,就把面积比翼还大的曲沃分封给桓叔,甚至还给了他一批政坛人物。
 
曲沃是双方博弈的筹码。
晋昭侯想让出曲沃来巩固自身权力;而桓叔则考虑能否利用曲沃掀起政变。
以上就是我对分封曲沃事件的猜想。
03
曲沃代翼
来到曲沃的桓叔没有打消掌握对至高权力的执念。
6年间,曲沃桓叔执行仁德,积累了非常高的政治声望;
不要忘了,他曾经还在翼经营了30余年,桓叔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国都之内。
前739年,晋国的大臣潘父被桓叔策反,他弑杀了晋昭侯,在国都制造内乱以迎接桓公的到来。 
这"里应外合"的计谋又一次上演。
所以先前针对公子仇夺回政权的事件,我猜想公子成师(桓公)就参与其中,这简直是如法炮制。
曾经桓公在内部作为策应;
而这一次,他以策划者的角色在外围运筹帷幄。
(大家可以再看看下面这张族谱图)

不过,桓叔并没有如愿以偿。
晋昭侯的死,导致国都之内爆发了强烈的反抗行动。
翼都内晋人殊死抵抗,让曲沃无法从外部攻破这座城池,桓公也只好退守曲沃。
但这次军事行动意味着晋国的政权一分为二,内战全面爆发。
曲沃代翼也才刚刚开始。
 
晋昭侯死,其子晋孝侯被晋人立为新的国君。
几年后,曲沃也发生了权力的交替。前731年,桓叔去世,其子庄伯接过了他的事业。
庄伯在曲沃筹备了近8年的时间。于前724年,曲沃再次对翼出兵。
与上一次类似,庄伯杀了晋孝侯,但依然无法彻底捣毁顽固抵抗的翼都。
 
晋孝侯死,其弟晋鄂侯即位。

我们可以看到,自从分封曲沃以来,国都翼在对抗中一直处于劣势的形式。
《竹书纪年》中记载,晋鄂侯三年,翼主动对曲沃发起了一轮进攻;
但晋军仅仅是烧毁了曲沃一带的庄稼,这次报复性的反攻似乎无法对曲沃产生任何威胁。

接下来,曲沃对翼发动了更凶猛的进攻。
这一次甚至把天子与其他诸侯也牵扯了进来。
 
前718年,庄伯向周王室行贿,他希望得到天子的应允和协助。
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周桓王还真同意了庄伯的请求。
此时正是郑庄公独强的时期。
庄伯得到了周室、郑国、邢国的帮助,他们对翼发动了联合进攻。
晋鄂侯战败出逃。
 
曲沃在占据优势的时候,庄伯却背叛了天子。
(个人推测,庄伯可能眼看成功在即,想抵赖掉答应给周桓王的好处。)
 
周室与曲沃关系破裂,周桓王为表示对翼的支持,随即立晋鄂侯的儿子晋哀侯为晋国国君;同时又让虢公带兵讨伐曲沃。
庄伯无奈退守回曲沃,两年后去世,其子武公即位。
这一回合的交锋,曲沃虽没有成功,但翼还是遭受了更惨重的打击。
 
前710年,翼侵犯陉廷(一个士大夫的封地)。
陉廷为了自保主动联系上了武公。密谋之下,双方于汾水击败了翼的军队。
晋哀侯被俘虏,遭到了武公的杀害。
 
晋人迫于现状,又立了晋哀侯年仅几岁的儿子晋小子侯为国君。
而势力逐渐扩大的武公竟把晋小子侯骗出国都,对其实施了诱杀。
连着几位国君被弑,翼已经踏入肉眼可见的衰弱窘境。
虽然周桓王发诸侯的兵救翼,又立了晋侯缗(mín)为新的国君,但也无法阻挡曲对翼的进一步侵蚀和摧残。
 
27年之后,此时齐桓公已称霸;周室也经历了一次内乱与两轮王权的交替。
翼与曲沃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
前678年,曲沃武公向翼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这一次,武公吸取了其父亲失败的经验,他拿出重金贿赂刚刚上位的周釐(xī)王;
武公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周釐王不要插手晋国这场大宗与小宗的内乱;
因为先前曲沃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天子协同诸侯保全了大宗。
 
因此,此次武公出兵的同时,几乎掐灭了翼最后求生的希望,也敲响了翼最后的丧钟。
翼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晋侯缗被武公弑杀,晋国国都翼的政权被彻底瓦解。
来自曲沃的武公彻底吞并了翼的土地和控制权。
伴随着晋国大宗的崩塌,收受了好处的周釐王顺水推舟地承认了武公的合法地位。
曲沃经过三代人处心积虑地策划,最终用了67年取代了翼的合法地位;
曲沃武公因此成为了晋武公,他成为了新的大宗。
04
后续
晋武公在事成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子晋献公即位,成为了新任的晋君。
曲沃代翼的成功,代表着小宗上升为大宗的通道被打通。
它可以作为一个"典范"。
 
试想,既然武公可以成为大宗,那此时晋国内部的小宗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样的手段晋级为大宗呢?
答案是肯定的。晋献公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因此在他即位后,就借用士族的力量对国内公族势力进行了清算。

公族是与国君有血脉关系的亲戚;士族是非血缘关系的大臣。

新生的晋国,为了保全自己的政权重用异姓士族而打压同姓公族。
这如同锻造了一把双刃剑悬在了晋国的国土之上。
曲沃代翼的275年之后,晋国士族的力量得到了充沛的发展,他们对晋君进行了反噬,最终促成三家分晋的结局,为战国时代翻开了新的篇章。
我们下一篇文章将继续讲述春秋时期晋国的发展,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end
往期推荐
齐桓公用了哪些手段来确立霸主的地位
齐桓公如何以霸主的身份维持中原联盟的稳定
齐桓公主导的中原联盟如何化解这来自外部的威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