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 | 列国相继发生内乱 郑国如何创造出独霸的事业


01
前言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郑庄公排除国内的威胁,遏止了亲弟弟策划的政变。
这一篇我们回归到春秋诸侯列国间的争衡,来看一看郑庄公如何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
02
郑、卫两国的恩怨
共叔段的儿子公子滑在政变失败后逃到了卫国,这就让卫国多了一张对付郑国的手牌。
卫国在这个时候,是卫桓公当政时期。
个人认为,对于卫国而言,共叔段虽然在郑国的政治斗争中失败,但给予公孙滑一定的政治庇护,这似乎是符合卫国的利益。
其一,卫国可以通过扶持公孙滑继续扰乱郑国的内政;
其二,假如日后公孙滑发动的政变成功,那卫国这个新政府的扶持者就能从中捞取更大的好处。
公元前722年前后,卫国替公孙滑发兵,攻进了郑国的领地。
这代表卫国反对郑庄公的政权。
至此郑、卫两国的矛盾升级,双方在边境展开了多年的军事较量。

03
卫国的内乱
虽然卫国先发制人,但在讨伐郑国期间,卫国国内却发生了两次政变。
这让之后的历史走向又变得曲折了许多。
第一次政变:州吁杀卫桓公
卫桓公率先对郑国发难。
但他没有料到,自己被同父异母的弟弟州吁(xū)所杀。
州吁年幼时喜欢武事,得到他父亲的宠爱。
卫桓公刚即位时,州吁因为骄横被罢免,逃亡到了国外。
公元前719年,州吁联合流亡在外的卫国人,杀死了卫桓公,夺取了君位。
为了打消卫国内部反对自己的声音,州吁希望借讨伐郑国,为自己立下威严。
因此,州吁延续了对郑国的战争。
他拉拢了宋、陈、蔡,联合对郑国进军施压。
郑国寡不敌众,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东门五天才撤退;
几个月后,卫国又叫来了宋、鲁两国,再一次征讨郑国,郑人溃败。
这一时期郑国被诸侯联军所压制。

第二次政变:石碏借机杀州吁
州吁想利用对外征战的方式来掩盖内部对自己的不满,以此来换取稳定的政权。
可惜,他的计划没有顺利进行。为此,州吁找到了自己的手下石厚帮忙。
石厚的父亲叫石碏(què),他是卫国曾经的大臣,不过此时已经告老还乡。
州吁想借石厚从石碏那里求得立君之道,这看上去是一步走得很稳的棋。
但石碏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卫桓公年轻时的保护人。
石厚凭借父子关系去请教石碏,但对于石碏而言,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石碏在血缘、立场问题上,选择了后者。他要铲除这个杀了卫桓公的政治敌手。
石碏一面告诉自己的儿子:"想要得到政权,就需要得到天子的承认。目前卫、陈两国关系不错,而陈国又受天子的宠爱。所以可以去请陈国当中间的搭线人,这样就可以达成目的。"
同时,石碏又借自己老臣的身份,派人联系陈国,说:"州吁与石厚是弑杀国君的罪人,请斩杀他们。"
就这样,石碏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场,借陈国杀了州吁;他的儿子石厚也受到同样的下场,这就是大义灭亲的典故。
随后,卫桓公的弟弟卫宣公即位。
04
郑国走向独强
我们再把目光转回郑国。
这个时期,郑国真正的敌人其实只有卫、宋两国。
郑与宋的恩怨就像郑与卫的一样。
由于宋国保留商朝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
当时宋穆公把君位传给了哥哥的儿子宋殇公,而把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了郑国。
郑国想干涉宋国的内政,帮助公子冯回国称君。因此郑、宋两国就结下了恩仇。
不难看出,这一阶段,卫干扰郑的政权;而郑干扰宋的政权。
卫国连续遭受两次内乱,这给了郑国展开反击的机会。
公元前718年,郑庄公派三军逼入卫国境内,卫国请南燕国的兵去攻打郑国。
这一次,卫国失去了联军的协助,败倒在了郑国的军队面前。郑国也报了上一次国都东门的仇。
紧接着,郑国以"不共王职"的罪名,对另外一个敌人宋国也下手了。
在郑与宋的交锋中,郑国凭借自身军队的强大,把宋国压得踹不过气来。
宋国连年战败,导致国内人心惶惶,对战争十分反感。百姓又对宋殇公的治国能力感到不满。这是宋国政权存在的隐患。
不久后,宋国内部的大臣之间起了矛盾。
华督散布谣言,宣称孔父又在提议对郑国出兵。
由于宋人已经处在了战争的阴影中,华督的话导致宋国陷入恐慌。
在煽动民怨之后,华督借势杀了孔父。当然,他为了自保也杀了宋殇公。
在混乱之中,华督又顺势向郑国表露出想拥立公子冯为国君的意愿,这是主动向郑国示好。
就这样公子冯回到宋国即位,称为宋庄公。而华督又私下贿赂郑、齐、鲁,让这三国支持他当宋国的宰相。
郑、宋两国的矛盾暂时告一段落。
再后来,郑国与鲁国交换了土地重修于好。(不久后鲁国也发生了内乱,我们就不展开介绍了)
此时郑国在中原地区一家独大,陈、宋、鲁、齐等国都开始向郑亲近。
05
诸侯与天子的对抗
郑庄公作为诸侯逐渐在中原得势,随之他在周室的朝堂上也展露出野心。
先前,郑庄公在周室也担任着要职,掌握不小的权柄。
《左传》记载,当时周平王为了限制郑庄公的权力,私下提出要分走庄公的职权。郑庄公得知后找天子对峙。
周平王显然是忌惮郑庄公,他当面否认了这个说法。
同时周平王为了让郑庄公满意,居然还提议周室和郑国互换太子,作为对方的人质。
这可是天子自降身份,与诸侯平起平坐。周室此时已经衰落到了这个地步。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即位。
新的天子不像平王那样买郑伯的账。
周桓王不用礼遇对待郑庄公;庄公为了宣泄不满派兵去收割周境内的麦子。
这就让周室与郑国产生了间隙。
接着,桓王又把朝政大权交给了南虢国的国君。
这等于是剥夺了郑庄公的实权。
郑庄公便不再朝见周王。
周与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召集蔡、卫、陈三国的兵,同时亲率京师,向郑国进军。
此时正处于强势阶段的郑国,面对王师并没有表现出对于王室的畏惧。
在繻(xū)葛,郑国军队列阵三路,摆出"鱼丽之阵"来抵御浩荡的联军。

不过,周王召集的诸侯因国家内部问题士气不高,欠缺作战能力。这个破绽被郑国的大夫发现了。
随即,郑人率先从侧翼击退周王师两支实力薄弱的军队,接着三军再合围中路周桓王的部队,在繻葛把王师杀得大败。
天子在繻葛之战折戟,周室的颜面彻底扫地。

06
霸业的延续
公元前706年,北戎侵扰齐国,齐僖公请郑国搬救兵。
郑国便派太子忽率兵到达前线与北戎作战。
很快,北戎被郑人击败,这代表着庄公时期的郑国走向了最强盛的顶峰。
 
郑国因战胜王师,把天子捏在手中,变得更加恃强凌弱。
不久后,郑、齐、鲁三国结盟。
在之后的两年里,郑国以诸侯不听天子的话为由,召集盟军先后对宋、许两国进攻。
虽然宋国找陈、蔡两国对郑国发起反击,但他们毕竟是小国,无法对郑国产生什么威胁。自家的军队还被郑国俘获。
而许国这个既靠近郑国,又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国家,更是没有招架之力。
联军乘此机会,啃食了周边列国大块的地盘。

不过,郑国展现出来的强大,也仅仅延续到郑庄公这一代。
庄公死后,郑国又因为君位争夺问题发生了内乱。
由于政治联姻,庄公有多个来自不同国家贵族的妃子;
而这些带有异国血脉的妃子又生了儿子;
在血缘的凝聚下,庄公的儿子们就与其余诸侯间接产生了一种亲近的关系。
虽然有嫡长子继承君位的制度,但郑国几个公子的背后其实又有不同的国家给予支持;
随着庄公的去世,一些诸侯就策谋插手郑国的内政。
列国将势力注入到郑国,最终导致了郑国从内部溃裂,无法延续自身的强势。
 
在之后的争衡中,东边的齐国展露出了锋芒。
我们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讲述春秋时期的历史,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end
往期推荐
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标志性事件 二王并立与周室东迁
西周覆灭 参与春秋角逐的诸侯列国都有着怎样的发展史?
多行不义必自毙 郑庄公如何捍卫自身的政权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