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历史 | 夺权、复国、扩张?周武王的政策引发了怎样的国家危机?


01
前言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周人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最终在周武王姬发的带领下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
武王克商时采取了分化和孤立商纣王的策略,将矛头只指向纣王,接受广大商人的投诚。
因此他在短时间内用了较低的成本捣毁了商朝的权力中枢,建立了新的政权。
但周的统治能力在此时并不牢固,周武王显然不希望这些遗民暴起反抗。
所以周武王依然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妥善处理那些商朝顽强的遗民与贵族。
02
关于处死手段的猜想
假如姬发过河拆桥,下令把这些遗民全都给杀了,恐怕会导致商人破釜沉舟式的集体反抗。
周人要在政权没稳定的时候,耗用更大的精力来镇压叛乱,同时可能还要面对诸侯的质疑。
毕竟在克商之前,武王在孟津与诸侯会盟誓师,是以仁义之师的名义举兵。
总不能举着旗号推翻了旧朝,在建立新秩序过后就把仁义的旗帜给扔了吧。这样如何让诸侯信服周不会重蹈商朝末期荒淫暴虐的覆辙呢?
所以剿灭商人这一条路无论是站在道义还是战略的角度,都暂时行不通。
留给周武王的只剩下接纳和安抚商人这一个选择。
当然,周武王作为颠覆商王朝的人物,他显然不会信任前朝的旧族,势必会对他们的一举一动进行提防。
03
设立三监
周武王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留在殷地,继续统领商朝遗民。
这是一种安抚的手段,也有缓兵之计的布置。
武王希望暂时对商人的不满情绪进行安抚,尽可能避免商与周的矛盾升级。想让时间来逐渐淡化和消磨这种矛盾,又或者说暂时把这个问题进行搁置。
当然,为了提防殷商遗民发起叛变,武王也对商人设下了另一些限制和手段。
上面的提到的安抚政策,是针对愿意臣服于周统治的商人所设立的。换句话说,一些不听劝的殷商"顽固分子",可能就遭到了周人剿灭的处置。
同时,周武王把曾经商人王畿(jī)的一部分当作封国划给了武庚。这是对殷民活动范围做了进一步的缩小控制。
但这样还不够,为了监控殷民的一举一动,周武王把殷人周边的土地又划分成了若干个国家,命他最信得过的同胞兄弟,管叔、蔡叔等人作为这些国家的君主,进一步监控殷商遗民的举动。
这就是周武王针对殷商旧势力所设立的三监策略。
"三监"可能也只是一种妥协的方法,武王暂时没有想到更好处理殷商遗民的政策。
在他看来,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去监管这些旧势力,可以保障局部的稳定。


关于三监人员设立的说法有很多种。本文以管叔、和蔡叔这种观点来介绍历史经过。

04
三监之乱
克商后一年,周武王姬发的身体因为疾病出现了异样。
当时他的儿子姬诵(周成王)年龄尚小,不能担当主管国家的重任。
武王弥留之际,他让自己能力最强的弟弟周公旦代理执政。同时还请周公辅佐周成王,待成王成年过后,再把王位交还给成王。
周武王把后事全权交托给周公旦之后,便去世了。周公旦代行王事的同时,也要面对殷商旧势力这个武王没有解决的难题。
周公按哥哥周武王的嘱托,代理政事,在我们看来似乎也是情理中的事。
但王位这把交椅似乎对每个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吸引力。
周公摄政,从另一层面来说,意味他掌握着至高的权力。
如果按当时王位兄终弟及的制度,继承王位的应该是他们的长兄——那位监视殷民的管叔。
因此,周公摄政的合法性,被他的兄弟质疑。管叔认为,是周公篡改了武王的遗命,夺取了政权。自己才应该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
这也间接导致周王族的内部产生了分歧和矛盾。
周武王在世时,集权力于一身。因此,他认为当时凭借血缘这个特殊的关系,可以限制和监管殷商遗民,毕竟自己的亲兄弟是最可靠的。
但令他也没想到是,他去世后,在权力的诱惑下,血缘这层关系似乎并不牢靠。
武王的病逝给周王朝带来了一次震荡,这个震荡产生的间隙,足以给那些有想法的人一次出动的机会。
管叔作为当时制度下,权力"合法"的继承者,他具备对弟弟周公旦发有起挑战的动机。因为天子的权力比区区一个诸侯的权力要有吸引得多。
而作为被灭国的商朝王族武庚,也不愿意当一个被监管对象。武庚迫切希望冲破周室给他施加的桎梏,重新复国建立王朝。
在各个集团的利益交加下,周武王原本设立限制和监控商族遗民的政策,在他死后却酝酿成了一场反噬周室政权的三监之乱。
管叔策反蔡叔,拉拢武庚,联合东夷的部落,对周公旦发起了政变。
他们先动用舆论的攻势,宣称周公摄政是一场篡取政权的阴谋。
借此离间成王与周公的关系,分化周室周室,造成其内部的混乱。接着,他们在东边组织起军队,伺机推翻周公的政权。
刚建国不久的周王朝,此时就要面对守天下的难题。
周公旦得知三监发起叛乱后,先是安抚周成王,表明自己没有异心,破除外界带来的舆论干扰。接着他亲自领兵东征。
周公率先进入邶地和鄘地,对这场事件的始作俑者管叔等人发起进攻,及时遏制了威胁的事态进一步扩大。
文献中关于周公征战的细节记载得相对较少。不过我们可以得知,周公成功地镇压了这次叛乱,管叔、武庚被处死,蔡叔遭到流放。

这一次事变,管叔和武庚还策动了东部的夷族,这支东方实力不凡的游牧民族也投入到了战争当中。
东夷参与的动机,可能并不是支持管叔或者是武庚。
他们在东部发展壮大后,在商朝衰落时期,一直企图西进染指中原。反对周公的政权这刚好就给了他们向西扩张的机会。
因此,周公在清算管叔等人之后,还需要继续东征,才能平定来自东边诸国的威胁。
不过,周公东征的过程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顺利。
三监之乱,反对周公的不仅仅是前朝的王族,还有周王室内部的亲属。
这对于周王室内部的打击是巨大的,王室内部支持周公东征的意见并不完全统一。
因此周公想要把国家机器运作起来,支撑自己完成东征的事业,遇到的阻力非常大。
为了获得更多贵族的支持,周公写下《大诰》这部发动东征动员造势的文告。
《大诰》中阐明:①东征是顺应天意,完成先帝的意志 ②以占卜结果来讲,东征为大吉 ③ 呼吁明哲之臣支持自己,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周公在政局动荡之时聚集人心,顶着压力发动了这场讨伐东夷的战争。
"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
这是《尚书大传》对周公旦平定霍乱和东征的过程进行了概括。其中"践奄"的意思就是周公灭掉了东边的奄国。
而又有"灭国者五十"对周公东征的结果进行了总结。表明周公还征服了东边五十多个国家,胜利而归。

《诗经》中关于东征战士的写照
诗中提到,此次东征刀斧已经砍出了缺口;战士们庆幸自己还活着,希望能早日归家。
这从侧面表明此次战争的艰苦,战士们不是想着建功立业,而是盼着卸甲归田。

周公平乱和东征的胜利,无疑加强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同时化被动为主动,解决了大部分殷商遗民的问题。
东征的胜利也向外界宣示着,周这个刚刚建立起的王朝在中原的主导地位。
周公摄政总共七年,前三年用战争换来了稳定的发展权。
"...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这是对周公后四年针对周内政建设成就的总结。
周公旦以及后来的周成王,组建出一套怎样的西周中央政权?
周王朝又是在后续的年间历经了哪些盛衰?这些种种因素又是如何催化出春秋战国诸侯争雄的局面?
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一一介绍,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end
往期推荐
西周历史 | 周人如何一步步实现克商伐纣的事业 建立起自己的王朝?
商朝历史 | 建国、内乱、迁都 商王朝的兴衰史
夏朝历史 | 禅让制到世袭制 中国第一个朝代的权力交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