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言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周公平定三监掀起的叛乱,进一步捍卫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地位。
这一篇文章我们站在王室的角度,从遗民安置、国都建设以及分封制度这几个方面,来窥探西周进行内政建设与发展扩张问题。
02
营建第二个国都:成周
周公铲除管叔、武庚之后,大大巩固了周的统治地位。
不过由于周此时的国都在镐地(称为宗周),处于已经得到发展的中原地带的西部。
为了让周人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周公旦便规划于洛邑一带建立周的第二个国都——成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部建都的这个提议可能是周武王在位时就已经提出的。
只不过由于他的病逝,实际在周公的领导下才打造了周的第二个权力中心。
从建立成周的过程上看,在成立初期,周公将王位交还给周成王,不过成王依然请求周公留在成周,继续辅佐他治理周王朝。
也就是说,在成周运作还处在完善的阶段,周公以及周公的儿子,通过世袭的方式,继承成太师这个最高的职位执行政事,维持成周一带的军政运作。
从最终结果上看,宗周和成周的建立,不是形成了两个分散的机构,而是把两地连接成了一块完整的中央区域。
东西两地的通道打通之后,周就不再对两都进行区分,而是由周王集中全力进行统一治理。
周人把政治重心向中心移动,使周对四方诸侯的管理和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周对遗民问题的作用
三监之乱,周公虽然处死了武庚以及参与叛乱的殷民,但是殷商遗民的问题依然存在。
为了防止这些遗民再生事变,周公把他们中的一部分从原先的卫地,迁移到了洛邑一带,统一进行监管。
当然要让原始遗民离开故地,口头劝说显然不能起到效果。因此周公采取安抚与惩戒两种手段,软硬兼施的形式逼迫商人迁徙。
这些商人来到洛邑之后,并不是被安排聚集在一起,而是被分散地分配到洛邑一带周朝贵族的封地中进行劳动服役。
这种手段大大削弱了殷民之间的交流,也防止他们团结在一起掀起祸乱。
这是周公处理殷民问题其中一个手段。
宗周和成周的连接,形成了一片完整的政治区域,极大地帮助周王朝向四周扩张和发展,利于进行全国的统一事业。
同时这一政治中心,还可以对周边服从周王的异族与诸侯进行征收贡赋。
这个贡赋不仅仅是财物,还包含奴隶。
因此,周王朝可以将巨大的财富和劳动力都聚集到这个权力中心进行再分配和消耗,以支撑维持国家机器的连续运作。
03
西周的分封制
宗周和成周形成的这一片王畿(jī)地区资源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周王朝必定要向四周进行发展。
所以,如何扩张就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周公摄政期间,施行了一套新的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这就是分封制。
殷商旧制
在我个人看来,周公时期的分封制是根据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分封上做了一些调整。
殷商时期,"内服"就是商王所在的王畿区域,可以狭隘的把它理解为王都,范围大约有方圆300里。
其中既包含商王直接统治的部分,又包含受到分封的商贵族。
这是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武王克商时集中核心力量进行打击的部分。
王畿之外,称为外服。
"外服"是由众多分散且复杂的诸侯国组合而成。
诸侯中的一部分是由商王任命的亲信,而大部分是商王通过强制手段逼迫其归顺的部落国家。
商王维持外服运作的主要手段就是武力征讨、政治联姻、宗教神学、让归顺的从国出征叛乱的国家。
而周公执行的分封,赋有更强的政治和军事意图。
我们先回到殷商遗民的问题。
周公为了进一步处理这个难题,又进行了两步操作。
周公分封了没有参与叛乱的商王后代微子为诸侯,命他离开曾经扎根的旧地,带领一部分殷民前往新的封国宋。
同时周公又吸取了三监之乱的教训,为了加强对这些殷民的监管,又在宋地周围设下了两层包围圈。
内层由异姓诸侯的封国组成;而又在外层分封姬姓诸侯进行了加固。
同时又把一些殷民分散分配到了这些异姓与同姓诸侯的国度里,再一次进行了分化处理。
西周对殷商遗民的处置问题
西周初期采用了分化手段将殷民分散。
他们一些被安排在洛邑,一些跟随微子来到宋地,还有一些又被分散在不同的封国里进行劳作。
概括来讲就是分化拆散,为其所用的方式。
这种手段也用作于对付那些商朝遗留下来的其余诸侯贵族。
我们现在再回到如何扩张这一问题。
西周初期把扩张的重点放在了以王畿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东、北、南三个区域。
与之相伴的,这又带来分配上的问题。
让哪些诸侯掌握离王都近的区域?又让哪些诸侯前往边远的地带?
历史的答案告诉我们,周公与周王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分别前往卫、蔡、庸、霍等地。
这些地处黄河两岸的流域的那些诸侯掌握着交通的枢纽,以及优渥的农业地区。具有先天良好的发展权。
不过也有一些姬姓诸侯,被分配到较偏远与异族接壤的地区,例如曹、鲁、燕、蔡等国。
他们肩负着一些重要的职责,监视殷商遗民,或者是占据重要的军事据点与异族部落进行军事对抗,通过武力向外扩大周族的边疆。
下面的截图我们标记了一部分同姓诸侯的封地。
当然,在边陲地区与异族对抗并不是只有姬姓诸侯。异姓诸侯也担任这个高风险,高难度的任务。
例如,姜姓的吕尚(姜子牙),作为周克商的开国功臣,得到的封地在最东部的齐国。
吕尚有着极强的军事作战能力,在东部得到的封土和权力最大。其承担的责任也最重,需要镇压东边顽强的夷族。
又或者是南部的鄀、卢等国,他们抵挡在最前线与楚国的交接之处。周王就是让他们安插在南部,监视楚国的动向。
较特殊的楚国
楚国是早期在中原南部就已经存在的一个部落。
它并不是像卫、齐、鲁这样由周王进行指派和分封。
不过由于周克商之后越发强势,楚国迫于发展的需要被迫臣服于周王之下。
因此后来楚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受到分封,不过地位要不其余诸侯要低一些。
从上面这些方面来看,西周早期执行这样的分封制,解决了殷商遗民的问题;
还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在姬姓直系的亲戚中,巩固了周的统治地位。
而对异姓分封的目的不仅在于扩大周的统治范围,还有对这些功臣进行嘉奖和安抚的作用。
这种辐射式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利于各国生产发展,以及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同时在与异族的接触中又增加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04
预告
讲到这儿,大家可能还会产生一个新的疑问。
那就是周王室采用什么样手段来维持这一套体系的正常运作?
理想状态下,各路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尊,天子发号施令,诸侯服从。
但西周的真实结局,却是最终演变为了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场面。
关于西周如何由盛转衰的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进行介绍,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end
往期推荐
商朝历史 | 建国、内乱、迁都 商王朝的兴衰史
西周历史 | 周人如何一步步实现克商伐纣的事业 建立起自己的王朝?
西周历史 | 夺权、复国、扩张?周武王的政策引发了怎样的国家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