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历史 | 为什么周王朝难以维持国家机器的完美运作


01
前言
上一篇文章我们介绍了西周在成立之初为了巩固统治和向外扩张,实行了建都、分封等一系列政治措施。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周王朝后续的发展。并从多个方面来浅析王朝如何失去其统治能力,最终走向覆灭的结局。
由于篇幅原因,我们的文章将拆分为两篇进行讲解。
这一篇我们先对西周社会的运作以及前中期周室暴露的内外部问题进行讲述。

02
至关重要的军权
西周在刚刚建立政权后不久,就出现了一场政治危机,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调度军队,亲自连续两次东征,才平息了这场霍乱。
由此可见,要维护王朝的政权,从最上层来看,我们俗称的"枪杆子"也就是军事实力是最不可获取的一部分。
自西周在东边的洛邑营建起这第二个都城,周王就组建了两支军队来支撑自己的统治霸权。
一支称为"成周八师",驻扎在东都洛邑,而另一支称为"宗周六师",驻扎在西都镐(hào)京。


师是军队的编制,每师有近3000人。

这两支军队不光担任京都的防御事务;
在西周初期的分封中,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在被派遣到封地时,得到的军队显然不会超过周天子京师的规模。
因此当四周出现顽强且不服周统治的异族时,不光诸侯要参与抵御异族的任务,有时京师也要前往前线对异族进行镇压。
例如在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
周成王派召公领兵,前往淮河流域征讨反叛自己的录国。
录本是当地早就存在的部落民族。京师凭借当时强大的作战能力,使录国重新归顺于周朝。
成王又选录国有威望的人担任首领继续治理录国,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安抚当地的贵族。
周康王时期,其先出征复叛的东夷,帮助齐、鲁两个诸侯排除东边的威胁,进而使这两国得到发展;
接着又北伐和西伐,皆缴获了大批战利品,胜利而归。
周王朝用武力征讨异族的同时,也向其余诸侯与外界宣示着自身强大的统治力。
王朝凭借这种形式,来维系地区的稳定,以及控制诸侯能服从自己的号令。
03
浅析西周的运作体系
不过,要用军队来进行制衡,是我们从外层最容易看到的一层现象。
我们不妨再向里层思考一个问题。
周王朝要想持之以恒的维持统治力,就要保持军队的强大。
那它内部又是如何支撑起这一套军事体系的运作呢?
这就要提到西周的井田制和乡遂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的一种农耕分配制度。
简单来理解,当时的农田被分成了"公田"与"私田"。
"公田"由各家各户共同进行耕种,所收获的产出要贡给天子和贵族们。
而"私田"则是分配给单独的平民,其收获也基本都归平民所有。
乡遂制可以理解为是西周划分阶级的一种制度。
当时西周社会各个阶层可以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贵族这些上阶层;以及庶民工商、奴隶(没有自由生)这些下阶层。

而在行政区域上,又划分了"国"与"野",形成了国野对立。
其中"国中"里居住着天子以及贵族,他们属于上层中的上层;"郊"里居住着士这个阶级,属于上层中的下层。
在"野"里则是居住着下阶层从事农业生产和劳动的平民与奴隶。

虽然"郊"与"野"中都住着平民,但是他们的阶级和职责却不太相同。
郊中设有六乡,当中的平民属于国人,拥有一定的血统,他们可以参与政治,也需要承担军赋、兵役和力役的职责。
而野中六遂下阶层的平民则从事农耕,劳役,开荒这些服务于上阶层的劳作。
介绍到这里我们大致捋清楚了支撑西周社会运作的一套体系。
下阶层的人民从事农业与体力等劳动,他们绝大部分产出需要供给上阶层的贵族进行消耗。
而上阶层的劳动的产出还是服务于上阶层,由他们来组建整个周天子的京师部队。
回到我们上面的问题。西周要保证军事力量的强大,就必须要让这套社会体系完美运作。
上、下阶层的劳动产出和利益分配必须要形成一个持续不断的闭环。
从结果上看,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他们承接了周武王与周公旦打下的夯实基础,国家的运作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所以有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04
外界的威胁 — 衰落的征兆
但上面所说的这套体系只是西周运作的基石。
既然需要通过军事力量来维持自身的统治力,那也意味着西周必须要在关键战争中保持全胜。
失败不仅意味着外部势力的成功扩张,同时也会让周室的威严和名誉扫地,致使诸侯们对天子的政权产生质疑。
同时,如何补充军队的损伤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成康之治后,周昭王多次亲征楚国,结果在第三次南征途中遭受了惨重的打击。
周天子命陨途中,并且宗周六师几乎全军覆没。
周天子败给了南蛮楚国,虽然留存着成周八师,但也差不多损失了一半的军队。
因此周穆王在刚即位时,首要目标就是恢复西周的军事实力。
从之后穆王四处征战的记载来看,他应该是调度了国中的力量,重建了宗周六师,恢复了其维护统治力的军队。
而后穆王又对西北方的犬戎、东边的淮夷、南边的扬越进行征讨。目的在于使他们再次归顺周室的统治。

不过,在这个时期最耐人寻味的不是周穆王发起的战争。
而是由淮夷主动挑战周王室,使周人不得不摆出防守姿态。
当时淮夷已经把战线攻到了如今河南叶县一带,这里距离周室的东都洛邑不到150公里。
可以说,淮夷组织的攻势直接威胁到了周室的核心地带。
虽然周人成功抵御了这次由异族发起的进攻,但也宣示着到了这个时候周王朝的统治力已经不如之前了。

周室走向下坡路的潜台词也是周边的部落以及受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们已经逐步强大了起来。
这是周王室外部潜在的威胁。
05
王族与贵族的内部矛盾
到了周共王时期,周室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凸显了出来。
由于所属周室的王畿区域能够开辟的范围有限。在这片地区能够分配给贵族的土地会越来越少。
随着人口的增加,王畿内的贵族越来越多,维持贵族们生活的物资也越来越多。
我个人推测,在周室的这套体系之下,此时下阶层劳作的产出,有非常大一部分需要供给贵族们进行消耗。
而最终流给顶层天子的资源剩余的并不多。
而周天子要想维护自己的地位,又必须得到贵族们的支持。共王时期,他还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册封和奖赏给这些贵族。
不难看出此时的西周,天子必须要依靠贵族才能维持自身的地位,但他们之间悄然发展出了一层相互竞争的微妙关系。
顶层掌控的资源越来越少,意味着周天子能行使的权力和调度的资源都大打折扣。
西周这台国家机器的运作就好像失去了润滑剂。
但它必须要持续不间断地运作。
社会各个阶层的活动就像是齿轮的转动相互配合,而啮合运动在失去润滑的条件下产生的摩擦力又会对齿轮造成侵蚀。
这是王室内部间存在的隐患。
这些迹象都在暗示了天子的控制力在逐步被削弱。
 
06
显而易见的衰落
"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这是《史记》中针对周室衰落比较明确的记叙。
在外部,对周直接威胁来自北边的严允和西北的犬戎。
这些异族持续对周的疆土进行侵扰,而此时的周室却没有能力对其进行遏止。
甚至于周懿王为了避开西戎的进攻,放弃了西都镐京,向西迁都到犬丘。

懿王执政期间,周王朝面对外界的倾轧节节败退,这也撼动了王畿内部的贵族们。
懿王死后,西周出现了打破了自周武王以来父传子的继承制度。懿王的弟弟周孝王继承了王位。
关于周孝王的记载比较稀缺,有一种说法是上阶层的贵族们为了防止王室衰败危害到自身的利益,因此没有立羸弱的懿王之子为天子,而是选了孝王。
不过,西周中期突然出现了一次这不同寻常的王位传承方式,也不禁让人们对周室内部的矛盾产生一些猜想。
周孝王死后,列国诸侯们开始干预王位的继承。这一次孝王的儿子没有获得王位,在诸侯的拥簇下,天子的头衔归入懿王之子周夷王的手中。
而夷王在位期间,西周这套分封体系内部却暴露出了一些裂隙。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到过,西周初期的分封,主要针对同姓家族,或者是异姓功臣。
起初约束同姓诸侯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血缘。
俗话说"一代亲,两代表,三代全不晓"。随着各国子嗣的繁衍,血缘这个特殊关系却一代又一代的被稀释。
伴随着西周的衰落,当诸侯们在封地建立发展起来过后,天子对诸侯的支配能力愈发得变弱。
尽管当时有制度的约束,但人是利己的生物。
响应周天子的号召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这个问题摆在列国的面前时,诸侯们可能会先掂量掂量再做打算。
夷王时期,他听信了纪国国君的谗言,用酷刑烹杀了齐国的国君齐哀公。
虽然周夷王新立了齐哀公的弟弟齐胡公为国君,但齐胡公在位不久就被齐国人赶下了台。
这件事从明面上看,是齐国国君的争夺。但换个角度来说也是周天子与齐国的政治对抗。
齐国内部对周天子的做法感到不满,流放齐胡公,拥立齐献公就是一个佐证。
诸侯与周室的矛盾在此时也突显了出来。
周夷王面对齐国公然反对自己册封的国君,在后续没有表现出力挽狂澜兴兵矫正的举动,也印证周王朝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
不仅如此,远方的异族部落反叛了周室,停止了朝贡;南边的楚国更是趁周室衰落之际攻打周边的列国,图谋机会进行扩张。
这个时期的西周,内部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出现搁置,诸侯与诸侯间也在找机会打压对方。周室的控制能力再一次弱化。
由于篇幅原因,我们这篇文章只针对西周的体系构成,以及王朝前中期展现出来的内外部矛盾进行了介绍。
关于西周末期的局势动荡、昙花一现的复兴以及最后的崩溃我们将放在下一篇文章中进行讲述,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我们~
end
往期推荐
西周历史 | 周人如何一步步实现克商伐纣的事业 建立起自己的王朝?
西周历史 | 夺权、复国、扩张?周武王的政策引发了怎样的国家危机?
西周历史 | 以王室视角 窥探西周初期的内政发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