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卫气的“好兄弟”——黄芪



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压力大、熬夜、一餐饱一餐饥、三餐不定时等原因,有很多人都会出现气虚的问题,这时候大家都会选择用中医的方式来调理,而补气的药材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参,其次就是黄芪,大家用的比较多的也是黄芪,在我国数千年的中医历史上,黄芪占据着大部分的药品的组成部分,古语常说十药九芪。

黄芪又名绵芪、黄耆,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颜色黄,又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黄芪的药用部分是豆科植物黄芪的根,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中医学上有“圣药”之称,黄芪和人参一样,都是补中益气的良药,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黄芪吧。

黄芪的历史故事

黄芪药用历史悠久,而关于黄芪的故事也较多,《旧唐书·方技传》就曾记载黄芪与柳太后的故事。
相传唐朝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了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了所有名医来治疗都没有效果,而柳太后又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众医束手无策,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
此时,精通医药的许胤宗不但不着急,反而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中医分析,柳太后患中风主要原因是由年老体弱、气血失调导致的,而黄芪性温,善于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于散风、胜湿止痛。
两者一起使用,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正好对应柳太后的病症,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打开毛孔、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治好柳太后。
黄芪的药用价值


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经,含有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气药,不但可以补全身之气,还可以补肌表之气。
黄芪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经》记载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小儿百病。”《日华子本草》记载其“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尤其适宜脾气虚引起的疲倦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人群。
黄芪补气力量比较小,药性温和,不容易上火,民国中医陆仲安因善用黄芪,有“陆黄芪”之美称,与中医史上明代医学家“张熟地”(即张景岳)相媲美。
降低血压
黄芪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
补气升阳
黄芪是补益脾气的要药,多用于治疗脾气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同时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导致的咳嗽无力、气短喘促、咳痰清晰、声音低懒等症状。
利水消肿
黄芪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能减轻肾脏病变,是治疗气虚水肿的重要药物之一,常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的肢体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养肝护肝
黄芪是一种温热中药,有保肝作用,可增强造血功能,促进白血球生长,经常服用黄芪,能有效的帮助肝脏排毒,加强肝脏的自我修复能力,对于肝脏不好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味很好的药材。

黄芪的应用

黄芪有抗衰老的功能,深得女士喜爱,经常服用能美容生肌,而且黄芪的价格也比较亲民,吃起来不会心疼,比较适合大众养生, 黄芪可以用来泡水、熬汤或者煲粥,民间流传着“常饮黄芪汤,预防疾病保身心健康”的顺囗溜。
黄芪补气,非常适合气虚脾湿的人服用,但是感冒、经期不要服用,另外,阴虚人群需要配伍养阴药物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人群需要配伍清利湿热药使用,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人群需要配伍清热解毒药使用,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陈皮粥

做法:黄芪30g、陈皮末3g、粳米100g
黄芪用水煎半个小时后去渣取汁,粳米反复淘洗干净后加入黄芪药汁熬煮成粥,再加陈皮末煮五分钟,最后加入糖调味即可。
功效:补脾益气、温运阳气,为利水消肿佳品。
 黄芪甲鱼汤

做法:黄芪60g,甲鱼1只
将甲鱼清洗干净切块,黄芪清洗干净后和甲鱼一同放入煲锅内,加冷水浸没大火烧开,加入盐、黄酒、生姜调味,改文火炖2小时即可。
功效:滋肝肾,益元气,清虚热。适宜于骨蒸劳热,气短乏力,盗汗,妇女子宫脱垂等症。
 黄芪汽锅鸡

做法:鸡1只、黄芪30g
鸡清洗干净后切块放入沸水锅内焯两分钟后捞出用凉水冲洗,黄芪清洗干净后切成段,葱、姜洗净后切片,鸡块放入汽锅内,加入黄芪、葱段、姜片、料酒、清水、盐,用棉纸封口,上屉用旺火蒸2个小时撒上胡椒粉即可。
功效:益气升阳、养血补虚,可以作为病后体弱及营养不良、贫血、肾炎、内脏下垂患者的保健膳食,无病常食,能强健身体,预防感冒。

下期想了解哪位药材
快去评论区留言~



发现“赞”和“在看”了吗,戳我看看吧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分享给小伙伴哦
申明:本文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