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药用历史,后来由旅行者将这种植物从中国带到欧洲,通过人工改良培育,成为欧洲甜点和美食的重要食材,它的根是黄色的,肥厚且大,茎是绿色的,夏季会开出白、粉色的小花,十分特别。
说到大黄这味药材,即便是对中医药文化不怎么了解的人也多少会有些耳闻。它的出现频率非常之高,可以起到清湿热、泻火、解毒祛毒等功效,而作用到人体的表征就是——疯狂地拉肚子,病人在用了含有大黄的方剂以后,都难免经历一场辛苦的“清热泻火”过程。
古人将大黄视为“将军之药”,其起效宛如开疆扩土的定远大将军一般,以摧枯拉朽之力平定祸乱,雷厉风行,将人体中的病气和毒素迅速排空,这就是古人理解中大黄的威力,因而也就不难理解大黄为何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方剂之中了。大黄药性霸道,用之需谨慎,古人告诫说:“此行药耳,但恐久病虚弱,不可用此”。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医药学家就已经开始运用大黄。目前它是我国中医临床中用以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中药之一,在复方中成药中,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根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方中成药就有801种。其临床应用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科等多种疾病。
史书中的大黄
除了早期的医书医案以外,中国的古代正史文献中也可以频繁地看到大黄的身影。
如在梁朝时,大黄就被运用到对于皇帝和皇室成员的治疗中,当时的武帝感染了风寒,高烧不退,宫中的医者便以大黄将其治愈。但是,医者也再三警告武帝,大黄虽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药物,但是使用时必须谨慎地控制用量,否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到了唐代,在许多种植大黄的地区,特别是中国的南部,地方政府则会将精挑细选后的大黄进贡给皇室。而在宋代的编年史中,更是看到人们运用大黄应对地方性瘟疫的情况。
唐朝时春节的元日(正月初一),有喝屠苏酒的习俗,这种酒里就有大黄。相传此酒有屠鬼气,苏人魂的作用。屠苏酒的制作过程:用大黄、桔梗、白术、肉桂各一两八钱,乌头六钱,菝葜一钱,分别研成末,用布袋装好,于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中午悬沉井中,使药袋碰到井底之泥,到了正月初一,取出药来放置酒中,煎数沸,然后立在东方向户中饮用,先从少许饮起,随后多少任意。
大黄还是中西外交的重要物资
大黄西汉初已成批运销欧洲,为中国主要出口药材之一。
在欧洲不少人声称在饭前食用少量的大黄不仅可以增强食欲,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减轻受伤以及发炎时带来的疼痛,抑制肠道感染。西方的许多国家曾一度风靡用大黄自制泻药茶,其中包括大黄、当归、甘草、洋车前子、番泻叶等成份。
而到了清朝初期,中国北方边境与当时的俄国产生了诸多冲突,清政府就曾颁布法令,禁止向俄国出售茶叶以及大黄。在1828年,面对西方各国的无理挑衅,道光皇帝颁布法令,禁止向西方出售茶叶以及大黄。大黄如同茶叶、丝绸一般穿插在中国古代整个人文历史当中,它拥有远超中药本身的价值。
大黄的功效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根及根茎入药,是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良药,有着“金不换”的别称,倍受医家的青睐。据统计,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就有36个配伍大黄的方剂,医界有谚语云:“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说明世人喜进温补而忌攻下的用药心理。其实,妙用大黄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常常会有着出奇的功效。
利湿退黄
大黄属于苦寒之品,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可以与其它中药配伍治疗肠道湿热积滞引起的痢疾、肝胆湿热蕴结引起的黄疸、尿赤等病症。
泻热通便
大黄具有泻热通便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病症。
解毒消痈
大黄有着解毒消痈的功效,可以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行淤通经
大黄可以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病症。
民间验方——大黄百合煎
将新鲜的土大黄连根带叶一起清洗干净,并和百合、冰糖放在一起煎水来服用。
作用:对于肺病引起的咳血和吐血有不错的改善功效。
特别提醒:大黄药性霸道,用的不好就是毒药了,要特别注意用量,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发现“赞”和“在看”了吗,戳我看看吧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分享给小伙伴哦
申明:本文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