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要求“正视中华民国”,和平倡议为何褪色?


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8月22日中午出席“主流民意大联盟”金门场,致词时向大陆喊话,“请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称持续以武力“胁迫”台湾接受统一只会适得其反,台湾的主流民意就是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的愿望,这也是两岸未来可以回到互助共荣的基础,他不乐见两岸持续愈行愈远,让亲者痛、仇者快。
郭指出,和平不能停留在想象与口号,需要有稳健的规划与具体的执行方案,因此他进一步提出“金门和平倡议”,成立“金门和平倡议基金会”,初步以2000万美元做为起始基金,推动八大事项。
1
今年5月13日,为争取国民党征召提名时,郭在金门发表和平宣言,曾提到,大陆实施军机、军舰绕台,采取的军事作为,不是针对台湾人民而来,而是针对目前民进党当局种种挑衅言行而来的。更称他当选后将没有“台湾独立”的问题,他主张和大陆重新展开谈判,并以金门作为两岸新的常设谈判地点。
短短三个月之后,对民进党挑衅的谴责变成对大陆推动统一进程的批评,还称是胁迫,如此判若云泥的表现难道是为贴近岛内主流民意?那这样的民意到底是坚守一个中国的民意,还是和平分离的民意?实在引人遐想。
事实上,如果完整爬梳两岸关系70多年来的历史,截止1992年终止“戡乱”之前,用军事手段达成统一目标,是彼时台当局大陆政策的意志体现,甚至在大陆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结束敌对状态时,台湾当局仍然要坚持“武统”,为何彼时的大陆人民,没有因为台当局的“胁迫”就放弃对“一个中国”的坚持,为何没有因为两岸暂时的政治对立,就减损对台湾同胞的关怀?
如果只是排斥“武统”而非反对统一,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就是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保障台湾既有的制度与生活方式,为何不分蓝绿要共同抵制?这压根不是胁迫的问题,而是台湾否定了“一个中国”,岛内一些人不想做中国人,才把“武统”当作分离的理由。
这就像2018年日本大阪关西风灾,当大陆派出大巴车准备营救受困机场的陆港澳台旅客,没想到一句在同胞之间再平常不过的 “是中国人就上车”,都能被岛内绿媒曲解为逼迫宣誓冷血霸凌,把关怀的善意硬生生变成并吞恶意,显然这是岛内一些人认同出了问题,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2
如果“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据台之初还可以“中国政府正统代表”自居,经过70多年的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早已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当然代表者。“正视说”在岛内大行其道,恰恰反映了部分人士不能正视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岸内部的变化。而台湾内部一些分裂分子,更是把原本“中华民国”在一个中国之内的治权概念混淆为主权概念,借此偷梁换柱大搞“两国论”,这才是宣称反对“台独”的岛内人士更需正视的问题,而不是跟随趋独民意,把两岸关系中压倒性的统一民意扭曲为胁迫,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两岸关系向前发展。
更何况,民进党从过去主张“法理台独”到改奉“中华民国”招牌借壳上市, 背后压力显然并不来自蓝营的“正视说”,而是因为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的存在,才让这四个字不至于被绿营摁地摩擦, 不至于出现当年陈水扁说ROC是虾米碗糕的一幕,那要求“正视中华民国”的蓝营人士,更该积极拥护大陆的《反分裂国家法》,当初为何反对?
事实证明,如果台湾内部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缺乏共识,如果岛内民众不能彻底厘清主权与治权的概念,“中华民国”也可能沦为“台独”的遮羞布,成为民进党遂行“渐进台独”的护身符,那 “正视中华民国”更成为伪命题。唯有彻底导正岛内民众被长期扭曲的国家认同,在法律与政治层面让一中原则不容置喙,才是两岸和平的真正解方,这当然离不开早日结束长达70多年的台海分治分裂状态,尽早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若不正视以上问题甚至倒果为因,才是真正的亲者痛、仇者快。这是“八二三”65周年之际,值得岛内相关人士深思的问题。
六成民意下架民进党?赖清德民调蹿升背后的讯息
大陆公布对台贸易壁垒调查,单方让利时代结束?
侯友宜批赖“正名制宪”,但台独何止一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