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方选举已经落幕一周,在执政党受挫与国民党声势看涨,在讨厌民进党和“抗Z保台”破功背后,仍有许多深层原因值得探讨。
反民进党还是反蔡英文
不可否认, “下架民进党”的声音在这场地方选举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民进党当局施政不利、选前爆出的“论文抄袭”风暴甚至是佩洛西窜台招致大陆军演反制,触发了部分民众对岛内政局乃至两岸关系的再思考。
但也应看到,在这些反对声中,相当一批人并非要挑战抗Z路线,有人可能对蔡英文乾纲独断不满;有人对利用侧翼网军打击党内同志激愤;还人有认为“抗Z保台”让战争迫近,更加损害所谓的台湾“Z权”,如台当局前副领导人吕秀莲,就妄图用“爱和平保台湾”掩饰分离主张。
而接受上述观点的以浅绿或中间选民居多,他们之所以站到了蔡英文的对立面,是认为民进党违背初心(本质仍是“台D”),让宣扬的所谓“清廉勤政爱乡土”的价值蒙尘。与其说是反民进党,毋宁说是这些人不满民进党被蔡英文领导。他们不会把票投给国民党,却用不投票敲打了执政当局。
据台“中选会”统计资料,这次全台选举投票率为59.86%,是历史新低,表明选民的投票意愿不高。
从蓝绿的总得票数上观察,国民党获得570万1,977票、得票率为50.03%,民进党474万3,468票,得票率为41.62%;对比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蔡英文一举拿下817万票,这消失的300多万票,并未转移到其他政党,这些选民普遍都是“抗Z保台”的潜在支持者,只是在这次地方选举中,“亡国感”没有被彻底激发。
反观国民党县市长政党得票数,仅比韩国瑜在2020年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拿到的550万票略多,比2018年的九合一国民党获得610万还少40万票。
正如一些媒体的分析,这个结果不能等同“中国国民党打败了民进党”,所谓“大胜”的说法更不成立。岛内的统D民意更不会因为一场地方性选举出现大幅摆荡。
“抗Z失效”背后的蓝绿暗流
这次九合一,“抗Z保台”没能激发更多的绿营支持者是选举呈现的结果,但这张牌“失效”的原因,不能简化为被反对声音压制。
“抗Z保台”就“台D”目标而言是方法论,反对此方法,并不等同挑战这一长期存于岛内社会“政治正确”。
从九合一选举过程看,国民党一直试图将此议题拉到选战外,利用同质化竞争的方式,让这张牌不再发酵。
比如,台中市长卢秀燕曾表示,“抗Z保台”是每位首长责任,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政党的专属权利,也不应该用此来操弄选举。台北市长候选人蒋万安为了回击“抹红”,在辩论会上也曾喊出“绿G一家亲”。
当国民党的县市长候选人用“绿能你不能”质疑民进党双标,本质是认可“抗Z保台”的逻辑,进而希望打破绿营的垄断地位。
换句话说,过去抗Z牌在选举中奏效至少证明岛内还有反对声音。当“抗Z保台”从选战议题变成了参选前提,如此“失效”等同宣告它已成为蓝绿共同的政治正确。
当国民党变成另一个民进党,岛内的选举变成大绿小绿的竞争时,也意味着未来台海局势更加复杂严峻。
无独有偶,这次选举受挫,绿营也出现民进党正在国民党化的检讨声音,甚至认为在“抗Z保台”问题上,民进党没有展现牺牲付出的决心,不敢向更为激进的“台D”目标迈进,被质疑“玩假的”,就缩小了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
虽然上述观点站在“台D”立场,但也为“失效”原因提供了另外的观察视角。
如果对比2020,民进党蒸发的300多万张票没有转移到其他党,这种“失效”也可能反映现有的“渐进台D”路线已不能激发绿营选民的热情,预示着为召唤支持者重新集结,民进党可能会在2024提出更为激进的“台D”主张,会更加不遗余力挟洋自重倚美谋独。
当“抗Z保台”因为被台D支持者质疑成色不足而失效,未来掀起的必将是更大的台海风浪。
观察九合一选举,当部分舆论乐观地相信选举结果代表理性民意的回归,除了继续团结真心拥护一中的岛内同胞,更应警惕存在于蓝绿阵营的两股暗流,警惕“台D”重整旗鼓后更加疯狂反扑,才能避免对今后的两岸形势产生误判。
文化“台独”渗进汉奸思路,龙应台刷出新高度
是民进党惨败抗中保台破功,还是“台独”更将疯狂反扑
章孝严绯闻与周玉蔻之乱,折射国民党被李登辉台毒路线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