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十八)
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秦始皇27年,公元前220年,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决议修建驰道。
随着以王子今先生为代表的众多现代学者对驰道做定量研究,人们有机会逐渐理解这个工程远非想象的简单。
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这是西汉贾山对驰道的描述,按照其说法驰道宽50步相当于今天的69米左右。
现代在陕西省咸阳、潼关、旬邑、富县等很多地方发现了秦汉时驰道的遗迹。
其普遍路宽在40-50米,不乏50-60米宽的道路,道路两旁还有泄水沟,显示贾山的描述和实际大致差不太远。
根据学者仔细梳理,秦时大概有八条驰道级别的官修大道:
三川东海道、南阳南郡道、邯郸广阳道、陇西北地道、汉中巴蜀道、直道、北边道和并海道。
看图就比较清楚,其中的直道长度是700多公里,对比下我们能估算出秦大约修筑了近万公里的驰道。
凿山越河,修建上万公里50米宽的平整道路,其工程量之大绝不下于修长城和阿房宫!
根据前几节的介绍,我们很清楚这个大工程必然是以徒隶和戍卒为主体完成的。
看了前面这么多介绍,大伙肯定会怀疑,这么大的工程,要占用沿路各县多少的人力,需要多少高管啊。
尤其这些道路很多都通往新占领地区,沿路各县还处于收支严重失衡状态。
这修驰道的巨大工程占用了县里的大量人力,必然耽误县里组织徒隶戍卒种公田、搞副业。
那秦帝国朝廷岂不是就要更多的转移支付,朝廷能有这么多钱吗?
咱必须要明白,秦帝国朝廷是有钱的,有大把钱的。
1989年龙岗秦简出土,人们整理翻译后发现龙岗秦简中心内容就是关于云梦禁苑的管理。
云梦泽是当时的一个非常大的湖泊,西汉中期逐渐干涸。
禁苑顾名思义是禁止一般人入内的皇家园林,我们现在不清楚云梦禁苑里面具体用来干嘛。
但我们只要看看禁苑外面就知道帝国朝廷能多有钱了。
根据龙岗秦简中的秦律规定,禁苑向外40里要建一道围墙,围墙外20里属于管控区域,民众连入内打猎都不许。
也就是说禁苑向外60里范围都属于朝廷可控土地,秦制60里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5公里。
这么广阔土地里蕴含的可开垦良田少说也能有数百万亩。
这也就难怪龙岗秦简包含了这么多官有土地对外租借的相关法律了(见链接:《大秦悖论》)。
我们可以想象光云梦禁苑每年为帝国带来的地租、押金等钱粮数量只怕是个天文数字。
令到县,县各尽以见钱不禁者亟予之,不足,各请其属所执法,执法调均;不足,乃请御史,请以禁钱贷之
这是岳麓秦简一段与地方财务相关的记载。
大意是地方“执法”(大体是和郡同级别但独立于郡)机构负责禁钱调配,而县廷钱不够可以向禁钱借贷。
禁钱就是皇室财政的钱,主要来源就是山海池泽,前述云梦禁苑就是典型代表。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地方各执法辖区包含类似云梦禁苑这样的皇室直辖土地。
帝国通过这些土地里的矿业、林业、渔业和土地租赁等各种方式每年有大量相对固定的钱粮收入。
前面计算过,帝国租税收入远远不够开支,维系朝廷运转和向县廷贷款补上县廷窟窿等恐怕主要靠这些皇室收入。
可能大家会有疑问,扁舟你上两节才和我们说大秦经济危机多严重,怎么现在又说朝廷很有钱了?
那是因为帝国除了维持皇室开支、朝廷和各级县廷公共职能运转以外,还有个重大隐性开支——爵位与其相关开支。
朝廷必须为帝国爵位拥有者及其财富直接背书!
在这个大背景下帝国必须不断保持有获取爵位的渠道和相应的田宅资源。
统一前帝国的解决方案一直都是朝廷中央大笔出钱投入战争,通过战争源源不断产生新的爵位和土地。
现在战争基本结束了,原有的刺激措施无法再使用了,驰道建设就是这种情况下上马的。
我们只要代入秦始皇的角度就很好理解:几十万徒隶你给底下的县廷用能用来干嘛?
他们还不是每天哭着喊着从朝廷借粮,从禁钱贷钱,还不上还不得让朝廷兜底?
那我宁愿把这些人力和钱自己用起来,集中大秦之力办好这些大工程啊。
公元前220年秦帝国开始全国范围内大举扩建、修建驰道,大体持续到前212年;
此后数年秦帝国又先后征南越(含修灵渠)和修长城,这两大项目分别完成于公元前214年和公元前213年。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开始修建阿房宫和始皇陵;
我们可以发现,驰道、伐匈奴兼修长城,伐南越兼修灵渠,修阿房宫、始皇陵等等大型工程有明显的连贯性。
看来修阿房宫和始皇陵不全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个人喜好,也是大秦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
通过前面几节我们看到,帝国各县廷大多像无底洞一样吞噬朝廷财富。
如果我们是秦始皇我们会怎么想?县廷有着数以百万计的徒隶、戍卒资源,却连年大亏。
那朝廷除了集中帝国力量好好办点大好事,还能怎么办?让这些资源白白浪费?
从朝廷角度算账,帝国集中资源做事是可以带来更多效益的长远投资。
比如大量高质量驰道能大大增加各地流通速度,对人员、各类矿产、特产、水产等物资与商品流动也非常有利。
而且宽敞的驰道百姓进行运输是不是也可以收钱呢?
从出土秦简来看,此前人们没想过的交易税、摊位费、财产税、遗产税等秦帝国都有征收,那秦帝国在驰道上收过路费想必也大有可能。
而且这些帝国朝廷主导的大型工程,也能解决帝国最大的困难——爵位与田宅问题。
像北伐匈奴和南下南越就可以带来一定数量的爵位,也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
众多驰道的开通理论上也可以大大增加垦荒能力,能带来大量土地。
那像修驰道,修始皇陵,修阿房宫这些纯工程建设,似乎提供不了爵位与田宅吧?这还真不好说
(公元前242年)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公元前220年)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
(公元前212年)徐广曰:“表云徙於北河、榆中,耐徙三处。拜爵一级。
(公元前211年)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以上是《史记》及其注里关于秦始皇称王后普赐爵级的记载。
可以看出,即便秦帝国普赐爵位远没有汉帝国普遍,但出于特定的经济需要、迁徙需要,仍然会赐爵。
因此除军功、世袭、皇帝亲赐等途径之外,秦帝国也有基于经济建设的赐爵方式。
我们从《张家山汉简》来看,汉初捕盗(杀二人或活捉一人),捕获诸侯国间谍与举报抓获造假钱者1人,都可以赐爵一级。
一般认为汉初情况多是秦帝国时期延续,也就是说挂一漏万的史料之外,秦帝国时期可能还有很多赐爵路径。
因此我们猜测类似修驰道、修始皇陵,修阿房宫等帝国大型工程,其主管吏员不排除有爵位奖励机会。
爵位可以提供,田宅呢,咱还不要忘了帝国拥有如前所述“禁苑”等大量公有土地。
(公元前206年11月)故秦菀囿园池,令民得田之。
我们可以看到汉军收复关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举开放秦帝国时期各类禁苑。
这些土地也是汉军能以前所未有方式大规模受爵的最重要保障!
这种解决田宅问题的方案并没多难,刘邦团队能想到,秦始皇团队没道理想不到。
我们可以推测,秦帝国大量官有土地产出的财富都被朝廷与各县廷运营给吞没了。
因此帝国连年大举投入人力物力,如果办好大事产生足够的效益,朝廷财政自然就能释放大片土地,解决日益增长的爵位田宅需要。
何况几十万徒隶放在县廷也是要从我禁苑等公田的地租转移支付粮食,而禁苑半数以上在关中。
现在把他们集中到首都附近搞工程,根据帝国律令,路上粮食各地自负,到我这我再提供粮食距离都近了好多啊。
这么看来,一切顺利的话,大秦帝国向天再借一百年也没啥问题。
但是这种朝廷大笔投入人力物力资源的模式会有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
首先,朝廷的投入是梭哈性的超大规模投入,可是这种投入到底是亏是赚呢?
规模越大,涉及面越广的投入就越不可控,越容易出现巨额亏损。
要避免就必须要准确的,专业的,精细的核算,可秦帝国时期又哪有这能力呢。
其次,帝国朝廷终究以政治性为专业,经营性的专业程度很难保证。
朝廷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收益,满足帝国朝廷和各级县廷运营,满足计划身份这一根本秩序的运行。
可从朝廷到末端的运营,尤其是到末端的身份计划,流程太长了,环节太多了。
朝廷无数徒隶与物资投入的产出,最终会有多少流到想要的终端呢?
子传丞相启上少府守嘉书言:北宫斡官偕为军治粟,少府属卒史不足□攻(功)次为置守,如从军者。它有等比。□报,追。
这是岳麓书院秦简中的一道律令。
该律令是由少府守“嘉”向丞相“启”提议,丞相启认可后上报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秦王政同意后成为正式法律。
根据目前出土文物,可知秦王12年、17年(公元前235、230年)启都是丞相,这项法律大体成型于这段时间。
法律的意思大体是说,最近我们主管宏观调配工作的北宫斡官部门属吏都被调去做后勤运输,衙门里没人了。
请求从后备干部中根据功劳资历等因素,调拨一批干部去该部门担任临时负责人,允许他们和从军者一样计算团队爵位奖励。
丞相启和秦王政都同意了这个方案,并建议其他部门也都采取这个方案。
这个新法律看上去就是后勤任务重的时候,提供了新的爵位升级渠道嘛。
咱大秦帝国首都咸阳,聚集了天下最多的高爵者,太多二代三代和其他有功者需要爵位了。
现在放宽政策,通过衙门办公也能获得爵位,这是解决当前迫切问题的好事嘛。
可是慢点,这个叫“少府”的机构咋这么熟悉呢?那个号称大秦最后一个良将的章邯好像就是少府?
现在对大秦帝国号称几十万大军面对一群农民,朝廷高官却哭着喊着说人手不足要用刑徒补,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
现在对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秦军面对从零开始、一团散沙的农民军却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速度迅速败亡大约也不觉得奇怪了吧。
战国时期,帝国最大的工程就是兼并战争,这是经历了几百年反复验证,无数失败经验堆出来的可行道路。
秦国和六国迫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关系,都选择同样的可行道路,秦国基于自己的天时地利人和,经过一百多年努力终于灭了六国。
现在可行道路没了,秦帝国无奈之下选择上马大量超大工程延续过去可行经验,但失败风险无疑大幅增加。
当出现新的敌人时,两百年的积累两年就全部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