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四十)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时期直到满清,儒家成为历朝历代的官方显学。
因此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儒家毫不为过。
对儒家的各种逐字逐句的深入研究,早已累计了上亿字。
也正因为经过后世不断研究和补充,儒家已经变得太博大精深了。
以至于普通人对儒家到底是什么反而越来越模糊。
我们有必要通过一些现实的场景来理解儒家和其他诸子百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比如说上节我们总结了,礼乐是儒家坚决主张的。
而法家、黄老、墨家等其他主要诸子百家恰恰都坚决反对。(见链接:《礼乐》)
礼相对比较抽象,大家不好理解,我们以后再解释。
乐相对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音乐嘛。
乐是“礼”的重要表达形势,是实现与“礼”相关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通常礼乐并称。
我们读《汉书·礼乐志》也可以看出,叔孙通制定的皇宫礼仪,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乐。
当然,实际场景中的乐不光是音乐,还会和舞蹈结合。
现代著名学者阎步克先生甚至研究得出,儒字最早的含义就是礼乐活动中负责跳舞的青年学子。
因此礼乐中的乐又可以乐舞并称。
上节我们也着重介绍了墨子与韩非子对礼乐的严厉批判。
可以看出,无论韩非所代表的法家、黄老还是墨子代表的墨家,他们更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对应的规章制度、考核方式等。
这也意味着他们对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漠不关心。
但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不亚于物质文明建设。
我们通过一些最简单的具象化场景就能比较好地理解。
礼乐中最重要的部分无外乎群臣唱着忠于皇帝歌,跳着忠于皇帝舞。
当然我们不是说礼乐就只有忠于皇帝歌,忠于皇帝舞。
实际上儒家倡导的礼乐博大精深,适用于从皇帝高官到普通平民各个阶层。
无论是朝拜皇帝,还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出生、成年、婚嫁、丧事、求学、会饮等等各个场合,都有对应的礼乐。
法家、黄老、墨家等名家都认为这些礼乐是形式主义,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他们都认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类场景的礼仪礼乐应该能简则简。
比如说,群臣每天上朝载歌载舞的对皇帝请示,下朝载歌载舞的对皇帝汇报,会开心吗?
各家认为,群臣内心多半很反感。看上去各家说的也应该是事实。
当民众婚丧嫁娶,聚餐会饮等日常场合,都要来来回回观赏着那么些指定的乐舞,会愉快吗?
各家认为大伙应该都会看烦了、看厌了,看上去各家说的也应该是事实。
可当大家几十年后再聚首,难免忆及往事做些活动以求留念。
大伙会不会左手右手、左脚右脚,头部身躯都不由自主地摆出特定动作呢?
进而当大家酒足饭饱放声欢歌时,会不会都不由自主的吟唱着同样的唱段呢?
甚或大伙只是工作生活中忍不住想要哼哼,会不会也不由自主地哼出某些段落,并且越哼越带劲呢?
墨家、黄老、法家等其他诸子各家大约没有意识到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如果我们做过一些专业记忆训练,就会发现加入音乐、舞蹈的节拍是非常强大的辅助记忆手段。
直到今天,各单位如果要对某项复杂政策做推广,编成快板、歌曲仍然是优先推荐的帮助民众快速记忆的方式。
墨家、法家、黄老以及诸子各流派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方式方法。
他们和儒家在具体统治理论与统治策略上也很难说谁对谁错,大体各有千秋。
可是每个人心中都有每个人的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利害考量都是不一样的。
法家、黄老等各类流派,面对不同群体间诉求不一致且引发激烈冲突时,就会面临较大困难。
但儒家不一样,儒家通过礼乐已经把其行为秩序深刻地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对日常尊卑秩序、行为方式已经形成了精神记忆、肌肉记忆。
一切与此相违背的行为模式乃至思想哪怕只出现苗头,就会遭到所有人本能的反对。
礼乐能够让大家从灵魂深处进行批判与自我批判。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相比其他诸子百家,礼乐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遇到冲突时,其他各家往往只能通过强力手段维持秩序。
而儒家却可以发动人民战争,让人民群众自发地维护符合礼乐制定者所推崇的秩序。
当礼乐深入到你的成长,深入到你的人生。
礼乐指向的对象很容易成为你的信仰,绝大部分人终生都会不计一切的坚信与追随。
很显然,儒家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成本要低很多倍。
法家、黄老、墨家,每家都觉得自己是真理,每家都有着非常优秀的文章与理论。
可是理论再好,成本太高又有什么用呢?
就好比现代企业生产的产品再好,成本太高无法量产,也注定只能是小众。
低维护成本带来的优势,是儒家最终得以横扫各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想,礼乐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其实现代人也有机会近距离欣赏、感受礼乐的巨大力量。
比如说我们每个城市大抵会有教堂。
当我们走进神圣的教堂,在热心教徒的指引下严格遵守教规做一次礼拜。
当庄严肃穆的音乐响起,大家集体唱一次圣歌。
我想你一定会体会到礼乐的魔力。
如果教堂不好找,你的城市周边一定会有寺庙。
如果你有幸进入这些庄严的场所参加其早晚课吟唱诵经。
一定会有热心信众指引你严格按照各种神圣规定加入到这神圣的活动。
那时的你一定会体会到礼乐的魔力。
当然,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些地方都太难找了。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些场所似乎离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点远。
又或者觉得它们比较温和,无法快速让我们感受其中的力量。
别急,我们还有更通俗易懂的应用场景,能让我们立竿见影地感受礼乐的魔法。
比如说如果我们有机会参与过类似X利、X狮、X美等特殊企业的内部大会。
当一个个金牌“导师”在雄壮的音乐声和如雷的掌声中逐次登台授课的时候;
当大伙无需指挥就按照固定的节拍鼓掌、欢呼、呐喊的时候。
当大伙不由自主地齐声高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当大伙无比坚定而有力的双手,高呼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的时候;
你是否感受到了礼乐的无穷魔力呢?
我们一直说儒家是主要诸子百家中唯一高度推崇礼乐的学说。
不过礼乐并不是儒家或者孔子发明的。
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
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儒家推崇的礼乐来自西周,《礼记》就明确说明是周公旦“制礼作乐”。
其实模糊的、原始的礼乐形式只怕很早就存在了。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
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比如说东汉学者王逸编写的《楚辞章句》就提到,当年楚国先民祭祀时就必有歌乐鼓舞。
商王国、楚国等先民的原始礼乐,我们现代人也并不陌生,不就是跳大神嘛。
周公所整理的礼乐实际上也是基于早期商王国和各地已有的祭祀礼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革新。
当然,西周王朝的礼乐和早期跳大绳相比又有很大突破。
商、楚等先民的祭祀礼乐只是一种通神的辅助仪式,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西周王朝将礼乐深入人的各个生活场景,真正让礼乐成为一种对人的激励和约束,进而使其成为极重要的政治辅助工具。
说白了,现代X利、X狮等头目都能认识到礼乐的重要性,都能创造适合自身的礼乐体系。
周武王、周公旦等人物,那可是血流漂杵以灭商,最终将周人的城邦立于北中国广阔领土的各个角落。
他们对于礼乐等政治工具的认识和熟练程度不言自明。
周公旦时期,生产力还不发达,文化只有大贵族才讲得起,政治和学说往往合为一体。
比如周公旦既是独揽大权的政治人物,也是周王国主流学术的主要创始人。
到了战国时代,生产力大量发展,文化人越来越多,学术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深奥。
此时政治人物大多没精力搏二兔了,学说代表人大多和政治强人分离。
比如韩非子,墨子等在学术上造诣之高毋庸置疑,但政治上就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了。
我们从上节看韩非子、墨子批驳礼乐的文章。
那语言,那气势,那狠辣、那理论水平,那深入程度。
谁看都会觉得,这是两位鹰视狼顾的雄才啊!
再看流传下来的那些周公旦等人搞的礼乐一类的文字片段。
怎么看周公旦也是个摇头晃脑、弱不禁风的老糊涂形象啊。
可这些学说进了实战,结果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