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五十一)
汉帝国与匈奴的平城之战(白登之围)是非常有名的战役。
大家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
我们熟悉的关于白登之围的故事简直就是刘邦被冒顿单于单方面调戏的故事。
于是冒顿阳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
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
高帝先至平城,…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
“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且汉主有神,单于察之。”
冒顿…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
上面这段是后世介绍白登之围故事所主要采纳的记载。
根据这个故事,白登之围的经过就是刘邦带着三十二万大军中了冒顿单于的诱敌之计。
接下来30多万汉军在白登山被匈奴包围七天七夜,陷入绝境。
得亏陈平出了个妙计:贿赂冒顿单于的老婆,让她在冒顿单于身边吹枕边风。
冒顿单于还真被老婆枕边风迷晕,网开一面放了刘邦。
就这样,后世文人还觉得史书这故事对冒顿单于老婆的枕边风描绘太少。
于是他们又更加润色了一番。
大体是说陈平告诉冒顿单于老婆,单于大人把刘邦灭了就入主中原了。
中原可是有好多美女哦,这帮狐狸精会把单于大人迷得魂不守舍呀。
于是冒顿单于老婆生怕老公不再宠爱自己,赶紧使劲给冒顿吹枕边风。
后世很多小说描写战争中的奇谋妙计时大量取材于传说中的白登之围。
什么故意派老弱放前线佯败诱敌啊,什么给敌方主帅老婆或者亲近人献谗言离间啊。
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金庸武侠等大批小说都为此贡献了无数经典段落。
难怪连小学生也哭着喊着要穿越啊,因为这就是孔明级别的天纵之才才懂的奇谋妙计啊。
可这类奇谋妙计我也会啊,我穿越回去还不吊打愚蠢的古人?
其实上面的故事并不是来自汉帝国官方史料,而是来自《匈奴传》和部分个人传记。
《史记》、《汉书》同样保留了这次战役较为完整的官方资料。
这些资料虽然简略,但足以为我们大致勾勒整个战役的进程。
高帝用平奇计,使单于阏氏解,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就比如说陈平的传记里明确说了,陈平出的妙计都是不为人知的秘闻。
意思就是故事里的陈平妙计官方史料并没记载。
那《匈奴传》里陈平献计走夫人路线这么惊世骇俗的故事,自然是来自二手史料。
虽然我们常说二手史料甚至传言都有史学价值,但不代表能拿故事当真实。
大伙可能会想,后世的民间故事往往极力夸大本方,比如《杨家将》、《说岳》。
怎么汉帝国的二手史料和民间传闻都臭自己人,夸大敌人呢?
这实际上和此后汉帝国的现实政治舆论需要有很大关系。
平城之战后,随着对匈和亲政策实施,汉匈双方逐渐寻求议和。
吕后时期,汉匈关系一度紧张,对于汉匈间是和是战爆发激烈争论:
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
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问季布,布曰:“哙可斩也!前陈豨反于代,汉兵三十二万,哙为上将军,
时匈奴围高帝于平城,哙不能解围。
天下歌之曰:‘平城之下亦诚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
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而哙欲摇动天下,妄言以十万众横行,是面谩也。
当时面对匈奴挑衅,大多将领主战,樊哙更是放言带十万大军足以击败匈奴。
季布出言讥讽,当年汉军三十二万大军和匈奴对抗,结果却被匈奴人围困在平城,还留下了许多痛苦的歌谣传世。
你樊哙也在其中,没看见你替高祖解围啊?
你现在居然大言不惭将兵十万打败匈奴,简直是欺君,该斩!
季布的议和主张得到了吕后认可,成为此后数十年朝廷对匈的基本国策。
而季布所言虽然没有后世故事性情节,但为了辩论已经开始进行一定程度的夸张和文学化。
数十年后汉武帝决议对匈奴用兵,曾在朝中展开大讨论。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谏曰:“不可。…”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
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这是名臣主父偃发表主和策略时对白登之围的引用。
不然。臣闻高皇帝尝围于平城,匈奴至者投鞍高如城者数所。
平城之饥,七日不食,天下歌之,及解围反位,而无忿怒之心。
上面是韩安国发表对匈主和言论时对白登之围的引用。
博士狄山曰:“和亲便。”上问其便,山曰:
“兵者凶器,未易数动。高帝欲伐匈奴,大困平城,乃遂结和亲。”
上面是博士狄山发表对匈主和言论时对白登之围的引用。
可以看到,主和一方多用平城之战举例。
毕竟这是此前汉军与匈奴唯一一次正面交战。
一般来说,文臣主和,武将主战,而记录各类二手史料的主要是文化人。
在文化界主和且与朝廷基本国策长期一致的大基调下,各类二手史料与民间传言自然越来越离谱,
而且往往会越来越聚焦于那些夸大匈奴的离奇内容。
比如我们一说起白登之围就会想到刘邦率32万汉军被匈奴三四十万铁骑包围。
可问题是这样的兵员数据完全不符合常识。
白登山在今天大同市的马铺山(又叫采凉山),上面是其卫星地图和现场图片。
很明显,马铺山整体范围不算大,只有五六平方公里。
而且山区山峦叠嶂,沟壑深切,虽无险峰,但无路可寻,虽无深渊,但不能攀岩。
由于降水稀少,马铺山区植被很少,放眼望去群山延绵,坡陡如削。很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区地形。
这样的陡峭山区,面积又这么小,到哪去藏30万部队?
而后世的白登之战遗址则认为白登山只是马铺山边缘的一个小山坡。
上面是白登山遗址现场拍的照片。
如果这个遗址位置无误,那白登山的山顶平台面积很小,只有大约一万平方米。
如果刘邦真的是被围困在白登山遗址的山顶平台上,身边部队能有三五千就到顶了。
现代学者曾宪法曾经过斩钉截铁的给出一个大胆的估算数据:
以马铺山地形,刘邦白登之围身边汉军最多不超过2万,很可能只有万余。
这个估算数据得到专门研究平城之战的学者们的普遍认可。
汉军方面的官方史料并没有明确提到汉军兵力。
汉方史料最早提及此战汉军兵力就是前述大辩论时季布说汉军共32万。
很显然这个数字指的是整个战役期间汉军出动总兵力。
我们说过,秦汉时期形容整个战役的兵员数字往往取部队编制数量。
其中有多少是后勤部队,多少是工程类辅助部队,我们很难分清。
这32万编制里还包含至少十万以上的众多诸侯国士兵。
这些诸侯国派出的士兵是否足员,是否及时赶到,里面一线战士能有多少,又是笔糊涂账。
而且早期汉军和秦军一样,包含很多更卒以轮班倒模式交替上前线。
因此通常32万编制,一线可战斗部队能有十万就了不起了。
而且史书也说明了,刘邦亲率追击的只是机动性较强,骑兵为主的先锋部队,步兵都在后面。
(周勃)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根据史料,统帅这些步兵的主帅是周勃,他的部队数量很多。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初连年征战,经济凋敝,皇帝座驾都不能凑齐四匹颜色相同的马,将相用车更是需要牛车补充。
汉帝国此时车骑部队数量不会太多,十万一线战兵,车、骑部队只有二万甚至只有万余是完全可能的。
这也说明现代学者根据地形对白登被围汉军不超过两万的估算,准确性很高。
同样的,匈奴的所谓30多万铁骑的记载也是很不准确的。
匈奴当时没有文字,其部队规模完全靠汉人推测。
汉初对匈奴情况基本上没有概念。
此后由于汉帝国大量官员、王侯逃亡匈奴,汉匈之间人员交流增多,情报信息逐渐准确:
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
这是平城之战后匈奴一次性出动部队最多的一次,总共才十四万。
汉武帝时期与匈奴连年交战,历次交战甚至是快被汉帝国灭国的战斗,匈奴部队最多也就十万上下。
自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
这是《匈奴传》中对匈奴的整体介绍,根据这个记载,匈奴及其附属部落总兵力也就二十万出头。
我们计算冒顿单于时期拥有和发展百年后的匈奴一样多的兵力。
可为了防备东胡、月氏等刚被武力征服的众多强大部落,也必须留有足够兵力守卫王庭。
故匈奴此次南侵,出动的骑兵最多也就在十万左右。
各自十万左右的一线战斗部队交锋,对当时的汉、匈双方来说,足以称得上是场倾国之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