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五十二)
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
信亡走匈奴,与其将曼丘臣、王黄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
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墯指者什二三。
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祕计得出。使樊哙留定代地。
这是《汉书·高帝纪》对平城之战前半段的记载。
是时汉兵以踰句注三十余万众,兵已业行。
上怒,骂敬曰:“齐虏!以舌得官,乃今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但根据娄敬传记的记载,似乎去平城前,刘邦本人应该在广武而不是楼烦。
后世研究此战学者对此颇有困惑。
但其实两者并无太大矛盾。
通常来说,皇帝本纪里对战役的介绍代表官方对战役的综述。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根据本纪里的综述,就得出刘邦率汉军先到铜鞮,然后到晋阳(今山西太原),再到楼烦,再到平城这样的进军路线。
汉军一线兵力可能高达十万,不可能堆在一起。
实战中汉军必然兵分多路,同时执行众多战斗任务。
因此,这段官方综述只能说明:
汉军主力火速出击山西,在铜鞮与入侵的韩军遭遇并打败了韩军。
接下来汉军收复了太原郡治所,重镇晋阳(今天太原市)。
然后汉军又连战连胜,收复了楼烦县,这代表汉军在句注山南侧的作战胜利结束。
此时已是深冬,汉军遭遇严寒天气,士兵冻伤严重。
然后刘邦率汉军到了平城,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了七天后才解围。
之后刘邦率汉军主力回京,留下樊哙率一部分部队继续在代地守御。
这些官方综述记录的是整个平城战役汉军的几个关键里程碑的情况。
既不能概括汉军的全部移动轨迹,也不能以此作为刘邦本人的移动轨迹。
要弄清汉军的大致作战经过,需要进一步对照主要将领的作战履历。
此战大多数将领都是随同作战,履历非常少。
整个平城战役作战履历记载丰富的只有两位:周勃和灌婴。
显然,这二位当是此战中独当一面的主要指挥官。
当然我们介绍过还有一位高级将领陈豨的履历有缺失。(见链接:《功臣榜》)
从战役进程来看,陈豨应当也是和周勃、灌婴一个级别的主要指挥官之一。
但记载全无,我们也没法随意推测,徒留遗憾。
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
降下霍人,以前至武泉,击胡骑,破之武泉北。
转攻韩信军铜鞮,破之。还,降太原六城。
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
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
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还是先来看下周勃的作战履历。
周勃是此战各将领留下履历最详细的一位。
从现有记录来看,周勃是此役汉军步兵部队的总指挥。
因此周勃作战履历能很大程度上覆盖汉军主要作战轨迹。
开头以将军从高帝击韩王信于代。
这是对周勃此役参战的总定性,接下来才正式详细作战经历。
从周勃作战记录来看,周勃部先于皇帝刘邦出征。
他们先打下了霍人县,然后在武泉北击破匈奴骑兵。
刘邦亲率主力此时才进入山西,周勃部旋即南下与刘邦会师并主导了与南侵韩军的铜鞮遭遇战。
这里的武泉之战引发后世严肃学者的极大争议。
我们看下地图,霍人在太原郡东北角的句注山南麓。
铜鞮此前介绍过,在上党郡北部,是韩王信南侵第一站。(见链接:《落幕》)
这两个地点比较好理解,可武泉在今天呼和浩特市西北。
周勃率步兵为主的汉军,翻越高大险峻的句注山,穿过匈奴主力骑兵控制的雁门郡,跑去武泉作战。
然后又再度穿越匈奴骑兵主力控制的雁门郡,再度翻越高大险峻的句注山,跑来南边和刘邦会师。
先不说这样的战术安排合不合理。
就说汉军短时间内在匈奴主力骑兵附近如入无人之境的左穿右越,这匈奴怎么看也不像是有能力和汉军作战的对手啊。
后世很多学者提出,是不是记载顺序有误。
周勃部是从陕北或者河套地区出发,先打下武泉,然后再南下到太原的霍人展开后续一系列战斗。
但这样的推测仍然不太符合军事常识。
武泉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附近,进往山西的道路非常方便。
可以说周勃部汉军主力一旦到了武泉,就足以把匈奴部队的后路全部截断。
汉军打到了这里,匈奴主力无论如何也必须做出应对。
因此这支汉军几乎不可能大摇大摆的在匈奴骑兵眼皮子底下穿越雁门郡,再翻越山高路险的句注山。
周勃部汉军如果这么进军,匈奴骑兵只要来截击,对周勃部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宋初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记》引用《冀州图》提到,在太原郡有个“五泉”。
五泉在霍人县西边,距离霍人县大约50里。
如果周勃部汉军攻下霍人后,随即西进50里在五泉击败匈奴小股先锋部队,这更符合一般军事常识。
因此万历年间出版的《山西通志》中明确提出,汉帝国官方履历里的武泉与五泉通假。
当年汉军作战途经的武泉不是后世河套的武泉,而是山西的五泉。
本连载认同万历《山西通志》的看法。
周勃部南下会师刘邦并在铜鞮之战击败韩军后,随即北上进入韩国太原郡。
接下来周勃部连下太原六县,围攻太原治所晋阳城,晋阳即今天的太原市区。
周勃部击败匈韩联军攻克晋阳后,继续向北追击匈韩联军,直到硰石。
此后周勃部向西攻打楼烦附近三县,然后才向北打平城。
请注意周勃部没有被困平城的记载。也就是说周勃部汉军没有被围白登山。
从击韩王信于代。
至马邑,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将,破胡骑将于武泉北。
复从击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
又受诏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于硰石。
至平城,为胡所困。
接下来再看灌婴的作战履历。
开篇的从击韩王信于代意思是跟随刘邦在代地对韩王信作战。
和周勃履历一样,这也是对灌婴在整个参战经历的定性。
然后才是灌婴部在战役中的细节履历。
可以看出,灌婴在此战的作战履历是所有将领中最完整的。
因为只有灌婴曾经率部到过马邑。(见链接:《韩王信》)
马邑还在句注山以北,离韩军与汉军的遭遇战战场铜鞮有相当距离。
显然,灌婴并不是和刘邦一起出动的。
灌婴部应该是在韩王信被匈奴围攻马邑时,率先派去救援韩军的部队。
这也可以理解,灌婴一直是汉军车、骑等机动部队的总指挥官。
要紧急救援韩军,当然是速度较快的机动部队率先行动,因此灌婴赶到了韩国都城马邑。
这样我们就更能理解刘邦下诏痛斥韩王信后,韩王信为何果断投降,因为他生怕灌婴突然袭击把他宰了。
韩王信投降后,灌婴部只能迅速逃离马邑。
我们看下地图,灌婴南逃有楼烦和广武两个方向。
可马邑到广武要翻越险峻的句注山,道路对车兵、骑兵都很不方便。
而且逃到广武后进入的是韩王信的韩国地盘,随时可能遭遇阻截伏击。
因此灌婴率领救援的汉军骑兵部队向南逃到楼烦。
楼烦是句注山的最西端,位于句注山与吕梁山之间,属于这段最好走的道路。
此时汉军周勃部也已进入韩国太原郡。
灌婴向东与周勃部会师,赶上了五泉之战。
接下来灌婴的经历是“从击晋阳下”。
也就是说他此时受周勃指挥,一同与汉军会师直到攻克晋阳。
此后灌婴受诏率燕、赵、齐、梁、楚等五国车骑部队与周勃部一起追击匈韩联军到硰石。
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灌婴不再是跟随周勃作战的协同指挥官。
他成为包含汉军和诸侯军在内,汉阵营所有车骑部队的总指挥,独立率部作战。
故而随后灌婴部没有参与楼烦之战,直接到了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并且被困平城。
我们结合刘邦车骑先行,步兵在后,被匈奴围于白登山的记载,可以大致得出结论:
灌婴部车骑总队到硰石后就与周勃部分开。
因此根据《刘敬传》记载认为刘邦本人走广武或者走楼烦都有可能。
汉军此时周勃率步兵主力西进楼烦追击匈韩联军残部。
刘邦与灌婴部骑兵或许走直线到了广武,然后两支部队先后赶到平城。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画出汉军周勃部(蓝线)、灌婴部车骑部队(红线)以及刘邦亲率部队的(黑线)的大致进军路线。
而匈奴只派出了一万多的别部翻越句注山增援韩军(见链接:《落幕》)
这也是汉军得以在句注山南的太原郡连战连捷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冒顿单于亲率的匈奴主力去哪了?
汉军又为什么会进军平城并导致刘邦被围白登山呢?
这里双方是怎么斗智斗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