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五十三)
刘邦为什么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差点回不去呢?
据说是因为冒顿单于足智多谋、诡计多端,故意放一些老弱病残守着大群瘦弱的牛马牲畜。
于是刘邦上当了,以为匈奴部队很弱,着急忙慌的带领大军向前追击。
结果被冒顿单于的30多万匈奴铁骑埋伏包围。
要不是后来陈平出了个上不了台面的妙计,刘邦就要当场嗝屁了。
我们介绍过,冒顿单于如何如何妙计,刘邦如何中计的记载主要来自《匈奴传》(见链接:《传说》)
如果只有匈奴传记有类似记载,作为孤证,这个故事相信不会流传这么广。
可《匈奴传》之外,大汉名臣刘敬的传记中也记录了类似的内容:
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徒见其老弱及羸畜。
使者十蜚来,皆言匈奴易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
今臣往,徒见羸胔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这里的刘敬就是因为提议迁都关中而青云直上的娄敬,已被赐姓为刘(见链接:《娄敬》)。
这段的意思和匈奴传里说的差不多,不过视角改为高帝刘邦的视角。
而且对冒顿单于妙计的描写更加详细和夸张。
大体说刘邦中计前,曾经派了十个人出使匈奴一探虚实。
这些人都说,我们一路上看到的匈奴人,无论是士兵还是牲畜,全都是老弱病残,汉军一到必马到功成。
刘邦还是不放心,又派了刘敬再去匈奴打探。
刘敬回来后向刘邦汇报:两国交战都是展示自己强大的一面以壮声威。
可这次我去匈奴侵占的地盘,一路上看到的都是老弱病残。
这不符合常理,其中肯定有诈。
一定是冒顿单于这小子阴着要埋伏我军,所以我们不能追击匈奴。
怒,骂敬曰:“齐虏!以舌得官,乃今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吾已斩先使十辈言可击者矣。”
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建信侯。
后面故事接着说,刘邦大怒,痛骂刘敬。
骂完不过瘾,还把刘敬抓起来下狱,然后不听忠告追击匈奴。
结果刘邦果然在白登被围,好不容易才逃出来。
之后刘邦羞愧不已,亲自把刘敬放了出来。
还自责说我把前面十个使者都杀了,你是对的啊!一边道歉还一边封刘敬为关内侯,赏2000户。
这段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可其中不符合军事政治常识的地方太多了。
匈奴近乎倾国南下,一举迫降韩王信,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信息。
汉军先锋灌婴部更是赶到了马邑与匈奴主力正面交战过(见链接:《收复山南》)。
匈奴南下救援山南韩军的部队又只有一万多人。(见链接《落幕》)
也就是说,眼下还有八九万匈奴主力部队不见踪影。
刘邦和众多作战经验丰富无比的汉军高级将领,又怎么可能仅仅因为看到沿路匈奴都是些老弱病残,就忘了匈奴主力的存在?
这完全是把众多名将当幼儿园小朋友在写。
至于刘邦放刘敬时说把前面十个使者都砍头了,这更是毫无逻辑,一看就是小说家在编故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刘敬传记里的故事来自后世二手史料。
而且故事情节很可能是二手史料作者参考匈奴方的故事演绎出来的。
好在《主父偃传》为我们留下了这段故事的另一个记载: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欲击之。
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高帝不听,遂至代谷,果有平城之围。
《主父偃传》的记载也和《韩王信传》的记载能对应上:
闻冒顿居代谷,上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
上遂至平城,上白登。
这些史料给我们透露出两个信息:
首先,匈奴主力攻下句注山北面屏障马邑后,之所以不翻越句注山,是因为冒顿单于把主攻方向放在了东边的代谷。
也就是说匈奴主力在代谷,刘邦想急进平城是为了截断代谷匈奴部队。
当时不止是刘敬在劝说刘邦,御史成也在劝谏刘邦。
御史成的说法是,匈奴人习惯骑射,对马匹的掌控能力非常强。
匈奴骑兵很分散,您想向某一个点追击去集中歼灭他们很难。
而且他们突然间集结移动的速度远超我们想象。
所以陛下您的突击奇袭战术存在不小风险。
这段史料来自主父偃向汉武帝的上疏,是原始史料。
而且这是主父偃以汉军曾经的失败为例向汉武帝表达对匈主和的战略思想。
这种与皇帝讨论重大国策的严肃场合,主父偃对历史的引用自然会非常严谨。
断不会像刘敬传记里引用的那些二手史料那般,堆砌大量毫无逻辑的小说情节。
主父偃提到的当时战场局势和指挥系统战场分析,都非常符合军事常识。
我们可以据此得出结论:
刘敬劝谏刘邦不要冒险出击的思路其实和御史成差不多。
只不过刘敬传记里引用的二手史料,用传说里的内容取代了历史真实。
我们肯定很想知道,刘邦出击平城可以理解。可他为什么要抛开大部队,率少量车、骑等机动部队冒险向平城快速进军呢?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平城的基本战场地形。
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是联系草原与中原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御河(当时叫御水)从北向南穿过大同市流入海河支流桑干河(当时叫治水)。
从大同出发,沿御河谷道北上到丰镇,再走一段谷道就到了集宁。
集宁就是今天的察哈尔右翼前旗,有大湖黄旗海,水草丰满,是蒙古草原南端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而从大同沿御河向下进桑干河再顺流向东即可穿过群山进入河北平原。
冒顿单于所在的代谷有两种可能性。我们用红线大致框了起来。
一种可能是《史记正义》提到的今天河北怀来县,正在桑干河下游,离八达岭长城不远。
另一种可能是当时代郡治所代县所在的河谷。
当时的代县不是今天代县,而是河北蔚县附近的代王城。
这里位于桑干河支流壶流河南岸,也属于桑干河流域。
冒顿单于选择东进代谷,目的显然是为了彻底打通草原到河北的道路。
冒顿单于在韩军投降,句注山以北全部占领的局面下,放弃南下太原选择东进代谷是符合军事常识的高明决策。
汉军从关中进入太原只有几百里,而且路线上大部分都是渭河、汾河等宽阔水道。
匈奴从草原到太原的距离和汉军差不多,但匈奴人要翻越险峻难行的句注山,后勤难度大很多。
如果冒顿单于选择与韩军联手南进太原,显然会在不利战场与汉军作战,凶多吉少。
但实战冒顿单于选择的从代谷进河北就大不一样了。
只要匈奴主力进入河北平原,汉军主力就必须赶到河北抵御。
这样汉军和后勤部队从关中出发,就必须绕过整个太行山,距离前线长达2000里!
而匈奴从草原南端经大同进入河北,距离只有七八百里。
而且如前面所介绍,大部分道路都是水道。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一旦匈奴打通代谷,进入河北,汉军就将陷入绝对被动。
汉军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尽一切可能阻止匈奴部队突破代谷,打通河北!
因此,最快速度进军平城,围魏救赵,这是汉军在军事上的唯一选择!
我们剩下的问题是:刘邦为什么要着急忙慌的率缺乏步兵保护的少量车骑部队快速突进呢?
等几天和周勃部步兵一起进军不是更稳妥吗?
这是因为,习惯于冒险的刘邦不满足于仅仅逼迫匈奴从代谷撤退回师。
匈奴的骑兵从代谷向北要穿越阴山山脉东段的桦山、大马群山等高大山脉才能回蒙古草原。
一旦敌人追击或者拦截,骑兵陷入高大山脉的不利地形,损失会难以估量。
所以匈奴主力要么打穿河北,要么溯桑干河、御河向西返回平城,再北归草原。
如果刘邦部采取步兵、骑兵混合,打扫完南边的匈奴残部再北上平城。
那么匈奴骑兵就有充足的时间从代谷撤回平城。
此时匈奴主力如果借平城为后盾与汉军决战,可以占据有利地形。
如果觉得抢够了或者不想决战损失太大,也可以从容回撤,汉军根本追不上。
而刘邦的战略意图是轻骑突袭,抢先一步攻克平城截断冒顿单于归路。
一旦汉军能顺利攻克平城,匈奴主力恐怕很难全身而退,不死也要脱层皮。
简单类比下,刘邦这个战略和后世大家耳熟能详的魏延奇袭子午谷的战略思路如出一辙。
然而,冒险的战略必然带来可能的风险,这也是刘敬、御史成等大臣和刘邦意见分歧所在。
他们的看法是,匈奴人从小就长在马背上,匈奴骑兵来去如风的机动性远超汉军想象。
万一汉军还没来得及攻下平城,冒顿单于亲率匈奴主力就赶了回来,那陛下就亲身犯险了。
但刘邦和其他高级将领也有自己的想法。
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这次战役赶上了寒潮,士卒冻伤现象很严重。
当时很可能天降大雪,雪天路滑,对骑兵的移动会产生严重影响。
刘邦等汉军高级将领认为,冒顿单于身边的主力部队受困于恶劣天气,没能力及时赶回。
正是基于这层考虑,刘邦率汉军向平城方向轻骑急进。
平城县城大体在今天的山西大同市北部操场城附近。
这里离马铺山也就是当时的白登山大约只有七八里地。
大同市平均海拔1000米,地势平坦,而马铺山最高海拔1303米。
显然,马铺山(即白登山)是大同城外唯一的制高点!
刘邦率部抢占白登山就抢占了制高点,对攻城非常有用。
匈奴部队守城能力差,城中民众又主要是汉人,死守城中很难阻挡汉军。
可如果出城野战,抢占了制高点的汉军无疑赢得了很大地形优势。
汉军大约是在下午或者晚上赶到白登山扎营。
刘邦的预计是第二天全力攻城,有相当大把握拿下平城。
万没料到,第二天清晨,汉军突然发现大股匈奴骑兵!
冒顿单于抢先一步及时赶回,轻兵追击的汉军被围于白登山,粮食都没带多少,一下陷入绝境!
当时还没有马镫和高桥马鞍,不同骑兵间的速度差异完全可能拉得很大。
刘邦和汉军高级指挥官以楚汉战争中的经验估算匈奴骑兵的集结和移动速度,犯下了经验主义大错.
冒顿单于东进时自然会时刻注意关键交通枢纽平城的情况,并随时做好准备。
发现汉军骑兵异动后,冒顿单于带着他的匈奴战士们给汉军好好上了一课.
告诉他们什么是草原骑士的生死时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