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十五)
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
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
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根据史书记载,曹参为相是惠帝亲口指定的,可见惠帝对曹参的期待之深,然而,曹参上任后的表演却让惠帝一头雾水,大失所望。
曹参一上来就对人事进行了幅度不算小的调整,强调“长者”(见链接:《长者政治》),这倒也在意料之中。
但接下来曹参的做法就让惠帝完全摸不着头脑了:
日夜饮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度之欲有言,复饮酒,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据说曹参当相国后,每天最大的工作就是和人饮酒作乐。
卿大夫以下官员以及各类宾客见曹参无所事事,来的人都想进言劝说。
不料这些来劝说的人才进相国府,曹参就拿上醇酒和人喝酒,揣测来人想要说话了,就再给人家来上一杯,一直到喝醉了之后才放人家回去。
终于没人愿意再来劝谏曹参,久而久之大伙便习以为常了。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参游后园。
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大歌呼与相和。
相府后园靠近相府办公人员的住所,那些相府正编干部们天天在住所里喝酒唱歌。
干部们开心了, 他们的属吏们却深以为患,因为活可是这些小官们干啊,大干部们不拿主意,他们哪有能力摆平各方呢。
小干部们拿他们的长官没办法,便请相国曹参来后园参观。指望相国大人看到干部们醉后唱歌的样子,当场审讯训斥他们。
不料曹参看到后不但不管,反而叫人取出相府的美酒,摆开桌椅跟大家一起喝,甚至还大声唱歌与其相和。
这副样子相信任何人看了,都会觉得这曹参也太不着调了。
是,大伙都知道你政治上信奉黄老一派,无为而治。可是黄老一派从来没说要每天在相府饮酒作乐不办事啊。这样下去,帝国行政工作能正常运转么?
参见人之有细过,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官方史料解释说,曹参看见属下人有小过错,便为他遮掩,所以相府中一直平安无事。
不过谁都能看出来这只怕是在为尊者讳,因为就曹参这个搞法,他的属下办事不出大问题才怪。只不过曹参资历老,人脉广,什么问题都敢兜,也都兜得住。
所以不管外面出了多大的事,相府里也都会平安无事——谁敢把责任算到曹参的相国府头上呢?
问题是长此以往,惠帝受不了了: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窋曰:“女归,试私从容问乃父曰:
‘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国,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然无言吾告女也。”
惠帝看曹参一点都不管事,心想,这不就是欺负我年纪轻么?
当时曹参的儿子曹窋是中大夫,属于皇帝警卫部队中的高级干部,惠帝能天天看到他。
惠帝也不敢直接去问曹参,就找到曹窋,说你回去后私底下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帮我问问你爸爸。
就说,先皇刚刚离世,今上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您身为相国却每天饮酒不管事,也不多和皇帝汇报工作,这样下去怎么能为天下分忧呢?
惠帝还不忘嘱咐曹窋,你可千万别说这话是朕说的,免得相国误会我对他有意见啊。
窋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当言也!”
曹窋便趁着休假回家的时候抽时间按照惠帝的意思大致和曹参说了下。
不成想曹参直接把儿子笞打了两百下,怒骂道:快点滚回去上班侍奉皇帝,天下大事也是你这种小屁孩能讨论的?
惠帝一看,得,这是直接不给我脸啊。曹参这意思分明是皇帝有啥话就直接和我说,不要通过我儿子传话,他传一次话我就打他一次。
至朝时,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无奈的惠帝只能趁曹参朝会的时候当面和曹参说,曹窋那些话是我让他说的,和他没关系,你干嘛要打他呢?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皇帝?”
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参曰:“陛下观参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皇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具,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
曹参一看惠帝这是要和自己说到正题了,便一边脱帽谢罪一边问惠帝:“陛下自己觉得圣明英武比高皇帝如何?”
高皇帝就是惠帝老爸刘邦,惠帝哪敢有别的回答,只能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
曹参接着追问:“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只好说:“您好像不如他。”
曹参说:“陛下说得对啊。高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明白具备,陛下垂衣拱手,曹参等谨守职责,遵守而不丧失,不也可以吗?”
惠帝一听,这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只好点头说道:“您说得的对!您快回去休息吧。”
相信大多数朋友处在惠帝的立场上听了曹参的教训都忍不住想骂娘。
因为曹参这分明是在诡辩啊。刘邦比惠帝厉害,萧何比曹参也厉害,所以曹参和惠帝就要完全照搬他们的章程不做任何变动,这道理已经很勉强了。可就算这道理说得通,也没法推导出曹参可以带着他的部下整天喝酒作乐不管事啊?
你说你只要每天遵守萧何法度,那萧何当相国的时候有每天喝酒吗?
何况相国府是处理全国政务的地方,所有行政事务几乎都要通过相国府干部处理定夺,你相国府都这个态度了,下面的干部们还怎么开展工作呢?
还有一层意思,惠帝说不出口。惠帝干嘛要把曹参从两千里外的齐国调回首都接任萧何?不就是信不过朝中那些支持吕太后的军功元老么?(见链接:《萧何落幕》)
惠帝一直期待着曹参能帮他整理起被萧何经营得水泼不进的行政系统,最好曹参还能支持自己,让自己安插更多信得过的人进行政系统。
结果曹参这副样子,连维持政府有效运转都成问题,别的就更别指望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曹参这副样子还真就是欺负惠帝,因为惠帝之所以生气的核心理由就是曹参几乎不向他汇报工作,去掉官方宣传里的滤镜,曹参这显然是明确不站惠帝这边。
曹参,沛人也。秦时为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曹参起事前是秦帝国沛县的狱掾,狱掾是狱曹的属吏,而根据里耶秦简里的大量原始资料,我们已有明确结论,“曹”在秦帝国基层属于监管部门。
当时的监管主要通过各类文书记账对账,因此县廷各“曹”干部都属于文书干部,所以曹参和萧何一样,都是地方上精于文书与政务的官吏。
所以曹参和周勃还不一样,周勃那是真的文化水平不高不通政务,曹参文化与行政能力与萧何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他变成后来这副样子只能是故意为之。
参之相齐,齐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先生,向所以安集百姓。
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
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
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
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根据官方史料,曹参在当齐相时接受了黄老思想,成为黄老政治流派的坚定支持者。
当时曹参曾经召见齐国各地的长老、先生以及所有有贤才的高人,向大家征集安定齐国百姓的方法。
齐国本来儒生最多,但曹参听了他们那一套后却都不满意。后来他听说胶西郡有个叫盖公的黄老学派高人,便花重金把人请来上课。
盖公给曹参好好讲授了一番黄老知识,大体就是治理天下贵在清静无为,只要你不扰民,老百姓自然就会安定一类的道理。
曹参听后受益匪浅,高兴得把自己的住处都让给了盖公,此后就在齐国实施黄老之术,前后九年时间,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安定祥和,齐国上下都称赞曹参是贤相。
如果故事只进行到这里,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好寓言。
可后来曹参进京成为大汉相国,故事和实践相结合,我们突然发现原来曹参的所谓清净无为就是大搞“长者政治”。
而上节我们说了,长者政治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谈不上什么灵丹妙药,曹参这种精于政务文书的人不会看不到这一点,我们有理由怀疑曹参选择黄老,有更复杂的原因。
曹参成为齐相的背景是他和刘邦闹翻了,此后数年曹参一直被刘邦冷藏,甚至陈豨叛军都打到齐国了,刘邦也不许曹参带兵出境。(见链接:《功臣榜》、《萧何曹参》)
而曹参所相的齐国,其国王是刘邦长子刘肥。我们虽然不清楚刘肥生于哪年,但是他当齐王时已经有了刘襄和刘章两个儿子。
所以刘肥已经是有个人独立意志的可以亲政的实权国王。
同时齐国本身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诸田在齐国一直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直到刘邦称帝以后,齐国始终无法完全安定。(见链接:《田横》)
在这样的背景下,曹参当齐相并不适合采取太多积极进取的措施。
和皇帝刘邦已经闹翻了,如果曹参还积极管理齐国行政事务,刘肥会不喜欢甚至猜忌,诸田也很容易不满意,从而聚众闹事。
其下场很可能是本人累得半死,来自各方的小报告像雪片一样飘向刘邦与刘肥的办公桌前,曹参本人下场堪忧。
所以曹参决意重用盖公,借黄老政治的名头,把黄老里的“无为而治”曲解为“长者政治”。
你们别给我惹事,你们敢惹事,我让你们见识下大汉军功第一的曹某的军功是怎么来的。只要你们不惹事,那么我什么也不管你们。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素信,为长者。
无独有偶,另一个大国楚国的国王刘交也已成年,刘邦给他配的丞相陈婴也是以“长者”著称。
现在我们对刘邦把楚国和齐国的五大姓迁往关中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见链接:《徙豪》)
刘邦知道,对于这五大姓,曹参和陈婴根本管不住甚至都懒得管。另一方面,齐国和楚国也确实需要曹参和陈婴这样的“长者”和刘姓王搭班子才能平稳运转。
所以刘邦干脆就花大钱把五大姓迁来关中,既保留了“长者政治”的好处,又避免了其缺陷。
曹参久经浮沉,早已人老成妖,他又怎么会看不出惠帝想拿他当枪的意图呢?
可是曹参这种人又哪会轻易成为惠帝这个小年轻手里的枪呢?我有病非得和吕太后以及主要军功元老们掰掰手腕?
你和你母后那点烂事,你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不要跑来找我。
曹参在大汉相国府摆出的架势和他在齐国摆出的架势一模一样。
吕太后,军功元老们,你们不要来惹我,你们敢来惹我,我就敢让你们明白我大汉军功榜头号功臣的荣誉是怎么来的。
可如果你们不来打扰我,那我什么都不会管。
另一方面,曹参大量用新人替换掉萧何时期的老人,只是这些被提拔的人都是来自各地的“长者”,而我们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这种文笔不行,口才也不行的干部,只可能是来自部队的干部。
说白了,曹参基于自身利害考量,最终站在了军功元老这边。
曹参的态度无疑让吕太后和军功元老们非常开心,也让惠帝非常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