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的陈平和周勃,抬手就把王陵给卖了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二十二)
公元前188年8月,吕太后和张良、陈平以及军功宿将们达成了一致。
吕家有多位成年男性被封为将军,其中吕产、吕禄二人更是得到了在南北军中带兵的权力。
应该说,第一次较量吕太后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标,算是旗开得胜。
不过吕太后现在已经是大汉的领头羊,区区几个将军职位和一点带兵的权力,恐怕也不能满足她的胃口。
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
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
“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在一次朝廷会议上,临朝称制代皇帝议政的吕太后突然提出想要立自己的几个娘家子弟为王,并咨询几个主要大臣的意见。
汉帝国大臣以右为尊,王陵身为右丞相是群臣之首,于是吕太后便首先咨询王陵的意见。
王陵立即出声反对:当年高帝刘邦和我们可是歃血为盟过的,在这个白马之盟上我们所有人都发誓,如果大汉有非刘氏的人当王,天下共击之。
现在太后想要让吕氏当王,那就是让我们背约,我们很难做啊。
听了王陵的回答后,吕太后很不高兴,于是转过头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
没料到陈平和周勃两人都回头太后高明啊。当年高帝带我们大伙打天下,所以让自己的兄弟子侄都成了王,现在太后您称制君临天下,那么让您自己的昆弟子侄当王也是天经地义的事。吕后一听高兴坏了。
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
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
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
朝会结束后,王陵气得大骂陈平和周勃二人:
当年和高帝白马之盟对天发誓的时候,你们俩货可都在啊。现在高帝驾崩,吕太后当政想要立吕氏为王,这不是标准的背约么?
你俩居然就这么答应她,还大拍马屁,你们当初可是发过毒誓的,你俩的原则性哪去了?将来你俩到了阴间有何面目去见高帝?
陈平对王陵生气的样子不以为然,反而转移起了话题:要说当面和吕太后争个输赢,我们确实不如你,可是要论安定社稷,保全刘氏后人,你也不如我们啊。
王陵一看陈平这副没羞没臊的样子,也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个故事主要记录在张良、陈平、王陵与周勃的合传中,事涉陈平、王陵、周勃三人,想必不是空穴来风。
但作为故事,恐怕也少不了夸张和添油加醋。比如说故事里陈平的话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暗示以后吕后死了我们要诛除诸吕,安定刘氏。这样的对话指向性也太明显。
这种对话记录等于是暗示陈平、周勃等人当年虽然支持吕太后封吕氏为王,但其实是在曲线救国,甚至还暗示要不是我们说了些违心的话,做了些违心的事,没准天下就不姓刘了。
按照这样的叙事逻辑,吕太后等人就成了标准的傻子,难怪现代人喜欢动不动就穿越呢。
在故事里,吕太后要贬走陈平、周勃和王陵等人简直就是易如反掌,所以陈平周勃等人曲意逢迎,目的是为了骗过吕太后,让吕太后一位自己支持他,但实际两人并不支持吕后。
问题是,吕后只要有小学生的智商就会知道,我管你骗我还是不骗我,我让我自己人做丞相、太尉不就行了。
吕氏后面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陈平、周勃、灌婴、夏侯婴等人和其他军功大佬后代一直占据着最关键的位置。
按照故事里的叙事逻辑推下来,吕家被灭就是因为吕太后被一帮外人骗了,居然不把他们从最关键岗位薅下来,这吕太后得有多弱智呢。
我们相信,故事里吕太后曾经就诸吕是否可以为王的事咨询过群臣,陈平和周勃瞒着王陵支持吕太后想必也不假,进一步王陵曾经和陈平、周勃等人大吵一架也应当发生过。
但无论是故事里的对话还是其他细节,应当都是被修订裁剪过的。
(高后元年)十一月甲子,右丞相陵为太傅
故事明确表示此事发生在王陵被从右丞相改任太傅之前,因此王陵迁任一事发生在公元前188年11月,而吕氏真正为王要到公元前187年4月。
也就是说,此时陈平、周勃等人并没有和吕后完全达成一致,后面还有一系列的讨价还价。
从常理来说,陈平、周勃等人支持吕太后不太可能是真为了“曲线救国”,恐怕更多基于各自的利害考量。
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
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这一轮交易最大的变化是人事变动,本来的右丞相王陵被迁任太傅。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后省。
太傅是源自西周的古官职,当年的周公旦就是太傅。太傅在西周时期是周王的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在西周时期等于是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超级大官。
可惜到了后世太傅官职废弃已久,虽然和丞相、太尉一样都是金印紫绶,级别上比御史大夫高,但是没有实权。
王陵也被气得称病不出,甚至早朝都不再参加,从此在家安享富贵,专心养老。
十一月甲子,右丞相陵为太傅,左丞相平为右丞相,典客审食其为左丞相。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这一轮调整主要针对丞相职位,右丞相王陵改任太傅,左丞相陈平升任右丞相,吕太后亲信审食其升任左丞相。
看来,这一轮陈平、周勃和吕后达成的主要一致恐怕还不是吕氏子弟为王,而是把王陵赶出朝政,让审食其得相位。
陈平、周勃两人对于吕氏当不当王恐怕并不会特别关注,因为吕氏当不当王对他俩又有什么影响呢?
吕氏被封王了,众多刘氏王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必然会和吕氏恶斗,而这些王位都和陈平、周勃以及众多功臣子孙毫无关系。
别人家的争斗,咱哥几个看看热闹多好啊?更何况吕家强盛了,刘家小皇帝要清理我们这些功臣和功臣后代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好事啊。
吕太后想给吕氏封王,就意味着吕太后必然会和众多刘姓皇室成为死对头,这实际是军功元老希望看到的局面。
所以陈平、周勃对吕太后想让吕氏为王并不会太反对,倒是对要不要同意审食其为相只怕要商讨很久。
从陈平、周勃等人的角度来看,能维持现在这样军功元老们完整把持相位无疑是最好的。
可一切还是取决于上节提到的两点:吕后要提拔亲信审食其的决心有多大,军功元老们集体抵制的决心又有多大。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
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
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
汉王长者,母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
项王怒,亨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
王陵和刘邦都是沛县人,还曾经是青年刘邦的大哥,所以秦末乱起后王陵不肯居于昔日的小弟刘邦之下,自己带了几千人在南阳混。
王陵要到公元前205年刘邦东出后才跟随汉军,而且彭城大战期间仍然在南阳一代活动,是汉军中独立性非常强的山头。
直到后面项羽逼死了王陵母亲,王陵的部队才算真正加入汉军大部队。
此前我们也介绍了,刘邦称帝后,王陵成为军队干部参与政事的代表(见链接:《左支右绌的吕太后》),于是王陵即便此后不再一线带兵,其朝中地位仍然很高。
可以看出,王陵虽然大方向上属于军功元老一员,但和周勃、郦商、夏侯婴、灌婴等这些人关系疏远,并不算一个圈子的。
也就是说,审食其想要顶替陈平、周勃的位置那绝无可能,但要顶掉王陵的位置却有那么一丝可能性。
吕后“为人刚毅”、行事狠决,她要扶植审食其的决心不用怀疑,现在就看陈平、周勃和一众军功宿将们是否有足够决心抵制了。
我们再次强调,军功元老阶层只是一个非常松散的联盟,众多军头都是独立的山头,彼此间只怕也有过很深的矛盾。
军功将领们能否团结起来抵制吕太后的某项决定,完全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共同的强烈欲望,如果他们兴趣寥寥,陈平、周勃绝不会勉强。
有人可能会问,陈平、周勃坚决反对,难道吕太后能挡得住吗?恐怕挡不住,可问题是,陈平、周勃为什么要坚决反对呢?
如果军功将领们没有共同的强烈欲望,陈平、周勃要强行号召大家反对,就必须要卖自己的人情,卖自己的面子。
人情和面子是政治斗争中最最宝贵的资源,很多人情和面子卖一次后就再也没有了!卖掉自己最最宝贵的政治资源,只为了保一个王陵,这划得来吗?
显然,陈平和周勃集体得出结论——这划不来。
陈平和周勃虽然抬手就把王陵卖了,但也绝不意味着就一点不和吕太后讨价还价了。
(审食其)及为相,不治,监宫中,如郎中令,
审食其虽然被升左丞相,但他并不在丞相府工作,平日都在宫中办公,职权其实和主顾问侍卫的郎中令一样。
也就是说,审食其最多算进了决策层,在大事上可以帮吕后算一票,朝廷的日常运转实际上还是由陈平全权负责。
对于军功元老们的还价,吕太后没有太多纠缠,毕竟审食其是从典客一把升上来的。
典客当时是少府部门治下的官员,主管大汉境内归义蛮夷的治理,类似后代的少数民族委员会主任。
所以说审食其可谓一把跃升了几个大台阶,吕太后和他所得实在足够满意了,非要把他放进丞相府和陈平一起管事,反而不妥,没准就被架空了。
这轮较量总的来说吕后还是占了比较大的便宜。
而吕太后能够较为轻松的达到了目的,主要在于其老练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以王陵为目标,让陈平、周勃只好先忍着。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
王陵这人没啥文化,为人比较粗野,说话也喜欢直来直去,简言之,就不是陈平这种善于拉帮结派的人。
当初刘邦让他当军中干部参与朝政的代表,多半也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朝廷里有地位很高的大喇叭型军中代表,将士们的嘴都堵住了;这个人又不善拉帮结派搞串联,威胁不到朝政。
汉军高级干部里大多是像陈平、周勃这样奸猾似鬼的家伙,比较起来也只有王陵能让刘邦放心了。
王陵虽然说被陈平、周勃两人卖了,但我们也要看到,王陵爬到了人臣巅峰的右丞相,最后也得以富贵终老,人生实在没啥遗憾了。
这也说明,不是人人都有陈平这样长袖善舞的天赋,我们也大可不必自卑于自己不会说话,不会喝酒,或者不会这不会那的,更不必非得照猫画虎。
做好自己,不犯大错误,照样可能等来属于自己的机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