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二十五)
公元前187年4月,吕氏家族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称王的第一步,吕泽嫡长子吕台割据齐国的济南郡称吕王(见链接:《吕氏称王》)。
吕太后欲将吕氏家族打造为与刘氏家族并驾齐驱的顶级豪族的野望获得了关键性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接下来将一帆风顺。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这样的错觉:似乎惠帝死后,吕太后就耀武扬威,不断屠杀刘氏皇族,最后也就是她手下留情才没把剩下几个刘姓王杀干净。
我们还会进一步觉得军功元老也好,刘氏皇族也好,文武百官也好,在吕太后称制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的趴伏于地。
更进一步,很多人甚至觉得吕太后也就是太傻了,太善良了,被周勃、陈平等老油条骗取了信任,要不然今后天下都姓吕了。
之所以产生以上错觉,主要原因是后世知道了结果,介绍历史进程往往是高度概括的。
而人们大多先从高度概括的历史读物中形成了很多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也很少有时间仔细翻阅史料,梳理众多大事件中的时间线。
上述对吕太后单独执政时期的汉帝国政治斗争印象无疑是不准确的:
吕太后虽然获得了类似皇帝的军政权力,但她和她的班子从来没有一家独大过,吕家和军功元老、刘氏皇族一直在大致势均力敌的进行搏斗,这也是吕太后死后吕家彻底崩盘的根本原因。
第一波冲锋吕家获得了吕王、淮阳国丞相和楚国丞相3大成果,吕家附属势力也获得了鲁王、左丞相、御史大夫3大成果,收获不可谓不丰。
但这也意味着,吕家及其附属势力彻底冲到了前台,军功元老和刘氏皇族必然会走向一定程度的联合。
朝政中最大的两大官职——右丞相和太尉仍然由军功元老担任,考虑到审食其的左丞相只投票不治事,实际上帝国的行政运行仍然在军功元老掌握之中。
首都和边疆的部队也大多由军功元老及其后代把控,一旦他们实现联合,军事力量上仍然对吕家及其附属势力占压倒优势。
地方上,吕家及其附属势力虽然封了两个王,但实际上也就是齐国两个郡而已。
江淮之间的齐国、楚国和吴国仍然由成年刘姓王爷掌控,他们一旦能联起手来,不仅吕家几个王、相面临重大威胁,甚至有能力威胁汉帝国直辖领土。
在这种局面下,吕太后非常清楚,她的冲锋要暂停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赶紧安抚各方。
如果吕家不改取怀柔姿态,那几位刚刚封王封侯的吕家人就会变得很危险。
如果几个吕家的王、相把齐王刘襄、楚王刘交这样的大佬惹得非常不高兴,他们就是不管不顾,找个茬就把什么吕台、吕更始等人宰了,吕太后又能咋样呢?
你只能派汉军前去征讨,可是大军的主要将领只可能是军队系统的元老们,他们要是不配合呢?
此前吕家的冲锋能够获得成功,除了吕太后的审时度势和操作得当,也是因为军功元老和刘氏皇族都相对松散,彼此之间乃至各自内部都还没有实现联合。
如果吕太后不能让大家意识到吕家这轮扩张到此为止,接下来大家可以平安相处,那她的敌人就会团结起来。
以吕家现在的能量,一旦敌人团结起来,只怕吕家覆亡的故事就会提前几年上演。
因此,在吕台封王一年后,吕太后接连做出几个大动作安抚各方。
上邳侯郢客,楚元王子,二年五月丙申封。
朱虚侯章,齐悼惠王子,五月丙申封。
第一个动作就是将楚元王刘交儿子刘郢客封为上邳侯,齐王刘襄弟弟刘章封为朱虚侯。
令入宿卫;又以吕禄女妻章。
刘章和刘郢客不仅被封为侯,还被叫到首都宿卫宫中,成为皇宫警卫部队的干部。吕太后还把侄子吕禄的女儿许配给了刘章,使其成为吕家女婿。
对于吕太后的这一举措,后世部分学者认为这是让齐王和楚王提供质子到首都,是一种威胁行为。
但这种看法过于牵强,尤其是刘章只是现任齐王刘襄的弟弟,某种程度上对刘襄还有点威胁,把刘章召入首都绝对起不到类似质子的作用。
实际上吕太后此举更多是一种笼络行为。
两位王子固然都被调到了首都,但他们都成为皇宫中的警卫干部,这个位置非常重要,最简单的,如果不是宿卫宫中的经历,后来的刘章在诛吕之战时也不会有那么大的能量。
而且朱虚侯刘章还成了吕家女婿,吕太后显然是在向刘襄传达这样的信号:刘章是自己人,所以你也是我自己人。
最强大的两位刘姓国王,其青年王子进入首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可以接触权力核心,可以联络军功元老,可以培植自己势力。这对齐王和楚王来说恐怕不是坏事。
吕太后这么做,目的是取信于齐王和楚王,向他们保证自己无意继续扩张,不会再侵害他们的任何利益,以便江淮间的三位吕家王、相能更顺利的开展工作。
刘氏皇族成年的还不多,笼络起来还相对容易。对军功元老们的笼络就没那么容易了。
吕家及其附属势力要大举扩张,必然要抢占朝政中的很多军政职位,可京城的职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吕家要得多了,别人自然就会少了。
吕家和军功元老们都在长安城待着,吕家及其附属势力大举加官进爵,军队系统干部的晋升渠道就会大幅收窄,时候一长就很容易彻底联合起来。
为此,吕太后出了个大招以安抚军功元老与军队系统的干部们:
二年春,诏曰:“高皇帝匡饬天下,诸有功者皆受分弟为列侯,万民大安,莫不受休德。
朕思念至于久远而功名不著,亡以尊大谊,施后世。
今欲差次列侯功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其与列侯议定奏之。”
公元前186年春天,也就是吕台被封王后差不多一年后,吕太后下诏提议:
高皇帝统一天下,对各功臣都分赐封地与列侯之位,万民大安,无不受其恩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遗忘。
到时候众多为大汉开国立下惊世功勋的功臣们的功名就会无人记得,帝国无以尊崇他们的大义,使其丰功伟绩传之后世。
朕绝不能容忍这样的事发生,故决意以各位列侯功劳的大小排定在朝中的地位,将功劳簿藏于高皇帝的祠庙之中,代代相传,其子孙世袭其功劳与爵位,请几位重臣与列侯共同提出议案上报。
丞相陈平上奏:“臣与绛侯周勃、曲周侯郦商、阴侯灌婴、安国侯王陵等共议,
列侯蒙恩得赏租俸与食邑,陛下又格外加恩,以功劳高下定等级,臣等请将功劳簿藏于高庙。”
丞相陈平接到吕太后代表皇帝下发的诏书后,随即率众大臣执行,完成了所有开国功臣的排位工作并回奏太后。
陈平的回奏内容简单,不过有些细节还是很值得注意,比如说开篇的署名,分别是陈平、周勃、郦商、灌婴和王陵。
这份署名代表了军功元老的排序,陈平在功臣列侯表里排位不高,但他身为右丞相,是回奏的发起人,排位第一正常。
接下来的几位的排序按照列侯表排位顺序来的,但此时还活着的排位最高的人张敖不在其中。
张敖作为吕太后女婿不仅被排位第三,更在还活着的功臣里排名第一,这无疑是给了吕太后一系很大面子。
但署名时张敖被排除在外也说明,给他第一顺位仅仅是元老们给吕太后一个面子,军功元老并不认可张敖是其中一员。
此外,夏侯婴还活着且排位在灌婴之前,靳歙还活着且排位在王陵之前,但他俩都不在军功元老的五人领导班子中。
这也说明军功元老的头面人物的座次不仅看开国时的功绩排名,还要看之后在帝国军政两届到底混成啥样。
这一次共对137位大汉帝国开国功臣进行了排序,这轮排序也确实做到了传之后世,在《史记》和《汉书》的功臣列表里都有排位的详细介绍。
仔细观察这次功臣排座次,我们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一次军功干部们的狂欢。
除了萧何、张敖等极少数特殊人士,排名前四十的清一色都是各路军队将领。
像张良、张苍、审食其等名气很大,后来行政地位很高的非一线将领,排位都在六十名以后。这里稍微说下,张苍虽然有所部俘获陈余的记录,但其履历可以明确看出他更偏行政工作,军中更多挂名。
即便是眼下公认的军功一系领袖人物陈平,最终也只排位47。
陈平排第47固然有他自己低调的因素,但也充分说明身为军中纪委书记的他并不被军队系统认为是纯粹的自己人。
可能很多朋友会想,不就是排了个座次嘛,又和你当什么官没有关系,有那么大意义么?
这轮排座次意义很大,因为这绝不仅仅只是排了座次,还对军功列侯及其后代的政治地位、参政议政权力给予了制度上的全方位保障。
这些制度性细则的东西史料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后世很多案例找出其中蛛丝马迹。
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上面是公元前163年汉文帝颁发的求言诏书,我们可以理解为汉文帝向全国各地的干部征求提案。
所有提案由丞相领衔,接下来首先是列侯,然后才是二千石(相当于今天省部级)官吏,再往下才是博士等政府顾问。
可见军功列侯及其后代议政时的地位在所有高级干部之上。
赵王彭祖、列侯让(曹襄)等四十三人皆曰:“淮南王安大逆无道,谋反明白,当伏诛。”
这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定淮南王罪时的记载。
当时汉武帝把淮南王的事当成皇帝家事,所以让赵王刘彭祖领衔处理,朝中的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都没参与。
可刘彭祖之下参与对淮南王议罪的是曹襄及其他43个列侯。当时萧何后裔由于绝嗣暂时无人继承侯位,所以由军功列侯表中排名第二的曹家人曹襄领衔。
可见,即便是对淮南王谋逆定罪这样把朝中大臣排除在外的皇家内务,也必须要军功列侯们的后代参与。
臣青翟等窃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议,皆曰以为尊卑失序。
这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奏请册封诸皇子为王时群臣的商议奏疏。
几十年后的汉武帝时期,丞相庄青翟率一众高官领衔商讨立皇子为王这样的帝国大事,但也必须拉上萧何后代萧寿成为首的27位开国军功列侯后代共同决议。
可见,直到汉武帝中期,军功列侯的后裔仍然在朝政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虽然身无官职,但参政议政权力仍然得到制度性的保障。
要到汉武帝后期,军功列侯后裔才逐渐从朝政中消失。
现在我们回头看这次军功列侯排座次,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吕太后给军功元老们递交的一份投名状!
我们都说汉初是军功元老与皇家共天下,但实际上刘邦时期对军功元老始终是重用与打压并行,后期更是通过丞相萧何与御史大夫赵尧,把军队干部尽量排除在朝政之外。
刘邦时期由于统一战争还没有结束,对军功一系的打压还比较遮掩,如果刘邦活得更久,相信对其打压会更加严厉。
真正让军功一系站稳脚跟,获得制度性权力保障从而得以作为帝国一极屹立数十年的,是吕太后。
前一年吕家及其附属势力来了一次大跃升,但任何大跃升都必然是有代价的。
吕家及其附属势力权力的大举扩张必然侵犯了刘氏皇族和军功元老的利益,所以吕太后需要极力安抚这些人。
而其中又属军功元老更难安抚,因为吕家的主要势力在首都长安,吕家崛起必然要大量占据朝廷的军政要职,侵犯军功一系的利益。
为了更好地安抚军功一系,为了能在保障吕家权力的基础上继续与军功一系合作,吕太后可谓煞费苦心。
吕太后最后采取的措施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大量低价向军功元老们售卖期权和股份,以获得吕家急需的现金。
冲锋后的暂时平静不会太久,接下来将进行一场轰轰烈烈而又不太为人知的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