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打响了诛除吕家的第一枪?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三十五)
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宫。遗诏赐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下至郎吏各有差。大赦天下。
以吕王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高后已葬,以左丞相审食其为帝太傅。
公元前180年7月,一代女中豪杰吕太后病逝于未央宫,而她的临终遗命更是迅速引发轩然大波。
此刻,不仅身在首都的朝廷文武大臣沸腾起来,远在千里之外的诸侯王国也会热闹起来。
毕竟吕家的命运和诸多诸侯王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其中,最是焦急等待来自长安消息的必然是齐王刘襄。
实在是因为齐国从吕太后成为太后后没多久就开始被薅羊毛,一直被薅了十多年。
第一任齐王刘肥是刘邦的长子,但不是吕后所生,只是一个庶子。
不过刘邦虽然把太子之位传给了嫡长子刘盈,却也没有亏待长子刘肥,把包含整个山东半岛的齐国封给了他。
当时齐国诸田势力强大,局面复杂,齐国地理位置又异常重要,以至于汉帝国一开始直辖了齐地一年。
所以刘邦即便决定将其封为王国,也希望用最亲近的人当齐王。
最亲近的人莫过于儿子,而当时刘肥是刘邦唯一已成年的儿子,封他做齐王也就顺理成章。
刘邦分封是不断分割关外大国的过程,刘肥之后不断有刘姓皇室成为新的诸侯王。
但这些刘氏王的地盘大多只有三四个郡甚至更小,远远不能和坐拥七郡的刘肥相比。
这也不难理解,直到刘邦去世时,刘肥都是刘邦唯一的成年儿子,所以和其他未成年皇子或者兄弟侄子相比,刘肥自然会受到最大的优待。
因而刘肥的齐国是关外同姓诸侯国中最强大的王国,刘肥一系也一直是刘氏皇族的领袖。
刘肥病逝后,其嫡长子刘襄继承了王位。到吕太后末年对刘氏皇族发起总攻时,刘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刘氏皇族的领袖。
虽然楚元王刘交、琅玡王刘泽和吴王刘濞的年纪都比刘襄大,资历也更深,可他们都不是刘邦的儿子,从宗法上论资格显然无法和刘襄比。
刘肥一系的齐国有着刘邦长子的合法性,国土又广,实力又强,对吕太后和吕家把控的皇帝威胁也就最大。
因此吕太后一上台就开始想方设法地打压齐国。
上台第一年,吕太后就以鲁元公主的名义薅走了齐国的城阳郡。
等到惠帝死后吕太后全面掌权,又先后从齐国薅走了济川郡与琅玡郡,把齐国的富裕地盘几乎都夺走了。
但是吕太后对齐国的削弱远没有地图上显示出来的那样伤筋动骨。
占据济川郡的济川王刘太,占据城阳郡的鲁王张偃年纪都很小,也都没有去封国上任。
而占据琅玡郡的琅玡王刘泽毕竟是刘氏皇族成员,指望他关键时刻为吕家两肋插刀也不现实。
所以一旦齐王非要和吕家把持的朝廷作对,吕太后割走的三郡也阻挡不了齐军多久,齐国对朝廷的威胁并没有小多少。
吕太后一方面抢走了齐国最富裕的地盘,一方面又对齐国怀柔。
她先后封刘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并且把他俩召入首都委以重任,既帮刘襄解决了威胁又抬高了这一系的地位,安抚之意昭然。
吕太后对刘襄弟弟们的重用简直令人觉得这是农夫与蛇的故事重现,因为吕太后不仅给刘章封侯,还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他为妻。
不仅如此,面对刘章在朝堂聚会上公然作乱,甚至不惜杀死吕家人,吕太后居然予以忍让,以至于刘氏皇族声威大振(见链接:《黔驴技穷》)。
吕太后对刘章这么好,可刘章却没半点感恩吕太后的意思:
其明年,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
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
朱虚侯、东牟侯欲从中与大臣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
官方史料宣称,由于朱虚侯刘章娶了吕禄的女儿为妻,所以洞悉了吕家意图惑乱朝廷的阴谋。
于是他立即偷偷派人驰奔齐国告诉了兄长齐王刘襄。
刘章告诉哥哥,你要赶快发兵向西,我和弟弟刘兴居在首都和众多军功元老作为内应,我们一起诛杀诸吕,立你为帝。
后世很多人都为吕太后感到惋惜,觉得吕太后终究还是太重感情,不够残忍,以至于痴心错付,让刘章这个小毛孩毁了吕家幸福。
但这样的解读实在太过童话了一点,吕太后对威胁自己地位的人从来没有手软过,吕太后屠杀起众多刘家小孩来眼睛都不带眨的。
说吕太后会因为对孩子的感情而被刘章蒙蔽,显然是把政治当童话在讲。
那吕太后为什么要对刘章如此宽厚乃至懦弱呢?奥秘在这里:
五年(公元前183年)春,南越王尉佗自称南武帝。…九月,发河东、上党骑屯北地。
七年冬十二月(公元前182年),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
秋九月(公元前181年),…南越侵盗长沙,遣隆虑侯灶将兵击之。
这几年汉帝国的边疆并不平静,北边的匈奴和南边的南越都在频频侵袭大汉边境。
其中对南越的反击战争明确记载领兵主将是隆虑侯周灶。
周灶在功臣表中排名第34,可见其在开国战争时期军中地位不算特别高。
不过此时已距开国战争超过20年,排位靠前的将领大多已经凋零。周灶在军队的资历已足以名列前10,由他领衔南征也说得过去。
征南越之战相对来说重要性不算很高,掌握兵权的却仍然是所剩不多的军功元老。
那么对匈奴防御作战的部队自然更是由军功元老们把控。
也就是说,直到吕太后死时,汉帝国的野战军仍旧基本在军功元老及其后裔的掌控之中。
在这种背景下,吕太后没有资本继续打压齐王或者实质性削弱齐王。
因为齐王一旦忍无可忍,起兵打出反吕兴刘旗帜,吕太后又该怎么办呢?
她只能派兵前往镇压,可能战的汉军却全都在军功元老们麾下!
此时军功元老们倒向齐王则齐王胜,倒向吕家则吕家胜,保持中立则坐享渔翁之利。
无论军功元老们采取哪种战略,吕家和齐王为首的刘氏诸王的战争只会让军功元老们更好的达成统一战线并大大获益。
吕太后不敢让局面如此失控,她只能小心翼翼地处理与齐王的关系,打压的同时又不断示好,力争维持住脆弱的和平。
而齐王也和吕太后一样首鼠两端。
齐军虽强,断无与汉军中的百战精锐抗衡的实力,一旦军功元老和吕太后合作,齐王贸然起兵就是活腻歪了好端端的王不当,非得带全家进屠宰场。
故而只要吕太后给点面子,齐王刘襄就顺坡下驴,不去和吕太后计较。
随着吕太后病逝,局面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八月庚申(实为公元前180年9月10日),…郎中令贾寿使从齐来
根据史料记载,吕太后病逝后诸吕立即派贾寿出使齐国。
显然,吕禄、吕产等人也知道齐王的动向对他们的安危至关重要,拉拢齐王是当前的头号要务。
但齐王刘襄之所以不敢和吕太后撕破脸皮,是惧怕吕太后深不可测的资历和人脉,并不是不想和诸吕做过一场。
谁都知道军功元老和吕家利害冲突越来越大,可吕太后执政天下这么久,谁又知道她背后藏着什么人情什么招呢?
吕太后的吕家和军功元老们经常过过招,可她总有本事转头又与其精诚合作,这种情况下刘襄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先后有三个吕家人称王,算上吕太后的孙子和外孙,眼下吕氏一系已经有了七个王。
任谁都能看出一味畏惧忍让不是办法,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一旦让吕氏站稳了脚跟,他刘襄迟早会被拿来祭旗。
因此吕太后死后,刘襄势必要观察,要等待确切信息。
如果吕禄和吕产等人不再有吕太后的人脉和手腕,那刘襄一定会一跃而起,以求永绝后患!
对刘襄来说,刘章和刘兴居两个弟弟传递的来自首都的消息至关重要,毕竟这是两个自己人。
当刘章告诉刘襄,他和弟弟刘兴居已经和军功元老们达成一致,要他赶紧起兵,只要成功诛除诸吕,大伙就会推举他为皇帝的时候,刘襄忍不住了。
刘襄当然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个时候的承诺没有任何意义,军功元老们随时可能翻脸。
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刘章和刘兴居都已经和军功元老们谈到废立皇帝的事了,刘襄还有其他选择吗?
如果刘襄不敢进军,贻误战机,一旦被诸吕掌握了主动,刘襄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也会被打为乱臣贼子全家丧命,那还等什么呢?
齐王闻此计,与其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兵入卫王宫。
魏勃给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
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勃既将,以兵围相府。
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遂自杀。
于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
齐王刘襄收到刘章的密报后不再犹豫,与舅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等人商议,打算发兵反吕。
不过眼下横在他们面前的还有一座大山——朝廷任命的齐相召平。
平定敬侯齐受,元年(公元前187年)四月乙酉封,用齐丞相侯。
刘氏诸侯王国的丞相都是由朝廷任命,我们不太清楚召平是哪年成为齐国丞相的。
不过吕太后刚上来时曾经封过齐国丞相齐受为侯,可见召平当是吕太后时期继任齐受成为新的齐相。
从齐受履历来看,他是开国时期的将士,应当是在汉惠帝时期担任的齐相。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召平是吕太后用来替换齐受的,因此召平很可能和吕氏关系比较亲密。
召平听到了齐王与几个齐国重臣串联想要发兵起事的消息,抢先一步带兵入卫王宫。
这样一来,齐王想要起兵甚至想要保命,就需要和召平带的部队打一场。
齐军还没出兵就大战一场,还能剩多少战斗力可就很难说了。
此时齐国卫尉魏勃决定去忽悠召平:“齐王确实想要阴谋起兵,不过他没有大汉的虎符验证,这是严重的非法行为。
现在相国您发兵包围王宫,这实在是太棒了。我请求为您带兵入宫软禁齐王。”
召平居然就相信了魏勃的话,把兵权交给了魏勃,没想到魏勃拿到兵权后转过头来就包围了相府。
召平只好哀叹,我真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啊,最后被逼无奈之下自杀。
后人很容易轻率的指责召平实在是太笨了,兵权在手怎么能轻易交出去。要是我穿越回去怎么也比他聪明啊。
其实这是我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召平最大的困境在于他没有收到刘章的密报,无法准确的判断形势,只能靠猜。
齐王和重臣密谋的事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可此前吕太后屡次不利于齐国,不利于刘氏的时候,难道齐王就没和重臣密谋过?就没讨论过起兵的可能?
召平是把吕子刻在脑门上的人,面对齐王可能的异动,他不可能不做出表示,不然万一吕家获胜追问起来,他该如何自处呢?
可是朝廷的局势太错综复杂了,吕家到底能不能掌控局面?齐王和吕家到底是不是到撕破脸皮的时候了?召平一概不知。
如果召平知道刘章和刘兴居已经和军功元老达成了立齐王为帝的协议,他的表现肯定会有所不同。
知道了关键信息的召平要么装作不知道,要么就带兵与齐王死战到底,可惜召平显然不会知道这样的关键信息。
贾寿刚刚代表诸吕过来出使齐国,此时回去应该没两天,召平肯定和贾寿反复商议过局势。
在召平的视角里,多半以为此时局面还是暗流涌动的状态。
所以召平听到齐王的异动后会带兵进王宫,以示警告,但魏勃过来后,他又轻易撤兵离开。
因为魏勃是齐国卫尉,掌控王宫中的所有守卫部队,召平没有自信也没做好准备和其死战。
召平觉得自己警告的目的已经达到,样子已经做足给了贾寿和诸吕看,眼下该做个顺手人情了。
万没料到齐王刘襄已没了退路,召平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被齐王拿来祭旗。
召平的悲剧再次告诉人们,任何时候,信息就是生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