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吕禄和吕产早点退出会怎么样呢?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女中豪杰(三十七)
媭怒曰:“汝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无为它人守也!”
当吕禄向吕媭表明自己已经决意要带着吕产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前往自己的封国赵国与梁国时,吕媭愤怒了。
她把家里的所有珠玉财宝都狠狠地扔在了地上,痛苦而绝望的呐喊,我还为别人守护这些财富干什么呢?
在这段精彩故事的渲染之下,后世读者很容易误以为是吕禄和吕产缺乏中学生级别的穿越者指导,才会导致犯下愚蠢的低级错误。
但我们此前早就介绍过,其实很早之前,吕家的智囊就提议甚至可能是强烈建议过吕禄、吕产等人尽快前往封国。(见链接:《无奈》)
后世读者很可能会从结果倒推,认为吕禄和吕产想要放弃兵权相权退出京城的举动不可理喻。
但如果我们认真思考吕家的策略的话,就应该意识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
《史记》作者司马迁对吕禄和吕产的矛盾、犹疑的心理描绘得很精准:
吕禄、吕产欲发乱关中,内惮绛侯、硃虚等,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
吕禄和吕产跟随吕太后多年,作为吕太后左膀右臂,数年来压得军功元老和刘氏皇族死死的。
他俩可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又怎么可能是傻子呢?
事实上,他俩如果真是傻子,早就按捺不住拿起刀子动手了,如果吕禄和吕产早早发起自杀式冲锋,军功元老早高兴坏了。
吕禄和吕产迟迟不动手,本身就说明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只是随着齐王起兵,他俩觉得机会已经没有了。
吕媭对吕禄的决定非常愤怒,认为现在离开京城太冒险了,可问题是你倒是拿出个可行办法出来啊?
难道让吕禄和吕产天天披甲坐在北军、南军之中干等吗?
眼下齐王已经起兵了,灌婴又是极不可靠的军功元老,你干坐着等,人家合兵回过头来进围长安,你拿什么去挡?
很多人会想,既然我害怕齐军和灌婴的野战精锐,那我干嘛不先下手为强呢?
可问题是,吕禄吕产有能耐先下手为强早就下了啊。
司马迁说得很明显,不是他俩不想对军功元老动手,实在是内怕周勃、刘章,外怕齐、楚等刘氏强藩。
官方史料说得很清楚,吕禄和吕产只是分别“居”北军与南军,按照官场权责,统帅北军的是中尉,统帅南军的是卫尉。
吕禄的身份是上将军,吕产的身份是相国,这俩官职都是临时任命的。
帝国军事领域的头号首长是太尉,有对应的一整套班子;帝国行政领域的头号首长是丞相,也有对应的一整套班子。
也就是说,吕禄和吕产只是挂着吓人但没实际权力的头衔带着一帮吕氏嫡系部队看着北军和南军。
他们既没有能力实际干预军国大事,甚至也没有能力调动北军和南军。
吕禄还有一个身份是赵王,吕产还有一个身份是梁王,很显然这两个身份是货真价实的,至少比什么上将军、相国要货真价实得多。
根据吕太后时期的封侯列表,中邑侯朱进是吕国丞相,山都侯王恬启是梁国丞相,祝兹侯徐厉是常山国丞相,赘其侯吕胜是淮阳国丞相。
这几个丞相都是吕太后时期封侯,对应的国王理应都是吕家一系的人。
我们可以大致推测,目前吕氏直接为王的赵国丞相、梁国丞相、燕国丞相,
周边由吕太后孙子或者外孙当王的淮阳国丞相、常山国丞相、济川国(前吕国)丞相、鲁国丞相也大体都是由吕太后任命的吕氏一系担任。
我们介绍过,军功元老的主要势力集中在首都和汉帝国直辖区域,在关外的影响力很低,关外吕家的主要敌人是刘氏皇族。
刘氏皇族目前就剩下齐王刘襄、楚王刘交、吴王刘濞和代王刘恒与琅玡王刘泽。
这五个刘氏皇族诸侯王里只有刘襄和刘恒是刘邦子孙,另外三个王都不是刘邦后裔,彼此间不一定能组成攻守同盟。
很显然,单从力量对比分析,在关外封国远比在首都要来得安全。
太尉勃与丞相平谋,以曲周侯郦商子寄与禄善,使人劫商令寄绐说禄曰:
“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王,诸侯王以为宜。
今太后崩,帝少,足下不急之国守籓,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
何不速归将军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亦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
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我们再来看看军功元老是怎么威逼利诱吕禄的。
吕禄与郦商儿子郦寄关系很好,所以军功元老就让郦寄去游说吕禄。
郦寄表示:高帝刘邦与吕太后共定天下,所以天下现在一共有9个刘氏王,3个吕氏王。
这些诸侯王都是文武大臣共同认可的,任命文书也通告了所有诸侯王,大家都一致赞同。
太后驾崩后,皇帝年幼,你俩还呆在京城就等于是昭告天下你们想要挟天子以令天下。
这么搞,无论是刘氏皇族还是军功元老都成了你们敌人。
你们有这本事么?你们要有这能耐,就把诸侯和大臣都铲除。要没这本事,你们还待在这是非之地干嘛?
你们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把什么相国啊,上将军啊等没卵用的空衔给辞了,然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封国。
你们把那没用的权力交了,就可以和文武大臣结盟,一旦结盟后你们到地方就可以继续吃香喝辣,局面也一下打开了。
到时候齐王失去了盟友也失去了借口,必然只能乖乖退兵。到时候你们手握关外沃野千里的强大封国,不比现在每天担惊受怕强?
可以看到,郦寄对吕禄的游说并不是简单的巧言欺骗,更多的是以势逼人。
郦寄所说一切的前提就是你们现在已经和刘氏诸侯王与朝中文武大臣成了敌人。
自然的,如果吕禄手中的上将军印,吕产手中的相印有那么神奇的魔力,郦寄的一切说辞就没有任何意义。
正因为吕禄和吕产都知道现在自己无力对抗军功元老,他们才会认真考虑投降与退让,才会重视郦寄的游说。
郦商,高阳人也。陈胜起,商聚少年得数千人。沛公略地六月余,商以所将四千人属沛公于岐。
要知道郦寄的父亲郦商可不是普通人,他在功臣榜中排名第六,现存军功元老中排名第二。
郦商当初是带着四千人的大队伍加入刘邦阵营的,规模和刘邦起家后的丰沛元从都差不太远,所以他一直都是非常独立的山头。
而且郦商哥哥郦食其长期负责刘邦团队的外事工作,也就是说郦家在刘邦阵营文武两个层面都担任要职,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独立派系。
后来郦食其的外事职责正是被陈平所抢夺,才被迫出使齐国意图立功,最后反而丧命。
而郦商熬了几年终于出头成为南征英布的主将后,立即就给郦食其平反,促成其儿子封侯。
郦商的履历可以看出,郦家本身和其他军功元老并不算一个圈子,甚至还有不小的嫌隙。
吕禄也正是看到郦商和其他军功元老相对没那么紧密,才想尽办法和他拉关系,和他的儿子郦寄成为好友。
换句话说,吕禄和郦寄的好友关系,是他绞尽脑汁的在军功元老阵营掺沙子的产物,绝非单纯的轻易相信一个朋友。
郦寄所说其实正是吕禄所想,因为齐王起兵后,吕禄已经看不到任何获胜希望,寻求退路已经是他的唯一念想。
只是吕禄想退,军功元老们愿不愿意呢?无奈之下吕禄才找到郦寄。
毕竟郦寄属于军功元老阵营话语权比较高的二代,而且郦商还活着,是军功元老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郦寄和吕禄的谈话,在吕禄看来这是郦寄和军功元老们谈妥了,军功元老愿意放自己一条生路,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
毕竟现在自己已经处于绝对劣势,任凭军功元老拿捏,在吕禄看来,军功元老们没有欺骗自己的必要。
郦寄实际上也暗示了,现在吕家三王,刘家九王,实际上是吕系七王、刘系五王,这都是军功元老们同意的,希望看到的局面。
所以急于求生的吕禄自然愿意相信,军功元老们觉得吕家还有用,还指望吕家牵制刘家五王呢。
我们从结果倒推,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吕家退到关外当王是不可思议的选择,但其实未必。
吕家一旦真的退到关外,留个审食其守在长安,那么刘家必然要举兵攻击吕家的地盘。
因为再不攻击吕氏一系诸王就会成为既成事实,那刘家就真的有点危险了。
现在的关键就看首都的军功元老们如何站队了,军功元老们一定会站在刘家这一边吗?恐怕未必。
一个成年的刘氏皇帝难道对军功元老们是好事吗?我们只要看看后来的汉文帝就知道,这难说得很。
通常来说,一个成年的刘氏皇帝一定是要大权在握,而且作为诸侯王,手里还有一个非常成熟的班子,足以支撑他们乾纲独断。
在这种局面下,他们又怎么能忍受朝中军功元老们编织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呢?
到时候皇帝必然和军功元老们展开斗争。
所以军功元老们最希望看到的其实是类似吕太后时期那样的局面。
朝中有个类似吕太后那样和皇权不怎么对付的强权牵制,军功元老们很容易左右逢源。
如果审食其带着小皇帝能把朝政格局恢复到类似吕太后时期的局面,军功元老肯定是欢迎的。
当然,审食其无论法理还是资历都远不能和吕太后比,刘氏皇族一定会起来造反,这时候,关外的吕氏王的作用就很关键了。
军功元老更有可能按兵不动,冷静观察战局。
如果吕家无法阻挡刘家兵锋,军功元老自然会在恰当的时候发起兵变,出兵关外抢夺胜利果实。
可如果吕家有能力抵挡住刘家的部队,那一切就很难说。
军功元老们落井下石的可能性不会很大,他们更乐意出面各种调停甚至暗中帮忙。
如果吕家和刘家在关外真能斗个旗鼓相当,那么京城就只剩下非常弱势的年幼皇帝。
如此则军功元老们可以轻易掌控首都的局面,这无疑是他们最想看到的。
当然,由于吕家人一直没有在地方实际经营,真打起来,吕家一触即溃的可能性更大。
吕家逃到地方能够活命的机会肯定也不算大,但相比留在首都的必死之局,怎么也会好很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贾寿会数落吕产,你当初怎么不早走呢?现在火烧眉毛再想走,走不成了啊!
那为什么军功元老们没有同意吕家逃出京城的方案呢?因为太迟了!
军功元老们一直都害怕刘氏皇族,一直都希望刘家和吕家能够真正的平衡。
但吕家又是相国又是上将军,一副要把军功元老的军政大权抢过来的架势,军功元老们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齐王起兵后,吕家再想逃走已经没机会了,因为你这么一副贪得无厌、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样子,军功元老们哪还敢相信你们呢?
更重要的是,齐王已经明确打出诛诸吕的口号,军功元老们又哪敢放走吕家人呢?
此时吕家起步晚了,已经没有能力逃到地方,更没有能力组织起有效力量与齐军和其他诸侯部队对抗,刘氏获胜已成定局。
这种情况下,军功元老敢放走诸吕,刘氏取胜后随时可以发起一场谁放走反贼的整风运动,轻易就能把军功元老们整得七晕八素。
我们如果只看后世强势外戚的下场,很容易认为吕家无论如何也没有机会。
因为两汉的外戚家族无论多强势,都只能权重一时,都难免随着皇帝变迁而丢失权力。
不过,两汉外戚轮番转的格局实际上是汉武帝以后才开始形成。
其根本背景是生产力提高,轮耕逐渐被长耕取代,门阀士族社会逐渐开始成型。
即便忽略王莽这个走向巅峰的王氏家族,后世的后族命运和汉初也有着根本区别。
对于汉初的吕氏来说,真正可以借鉴,他们想必也仔细研究借鉴过的,是此前的类似家族,具体来说就是大秦的宣太后家族。
和吕氏家族相比,宣太后家族在宣太后死后可以算是平安落地了。
但是吕禄和吕产显然没有把历史上和自己类似家族的事迹研究透。
宣太后一家之所以能平稳落地,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当宣太后年事已高后,她们一家都大幅让权往后靠,主动退出前台。
如果宣太后一家在太后临死前和死后也像吕家这么高调抢班夺权,多半下场也不会比吕家好到哪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