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闰9月29日夜,汉文帝正式进入未央宫。(见链接:《清宫》)
文帝按照此前约定顺利任命张武为郎中令,宋昌为卫将军,人身安全有了基本保障。
但文帝没有就此休息,此后他又连夜下诏:
还坐前殿,下诏曰:“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
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汉文帝的人生第一份皇帝诏书,主要是大赦天下,赐民一级爵位以及赏赐酒肉,普天同庆。
这些都是新帝登基的惯例,没什么大不了。
这份诏书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对吕氏家族被诛杀一事的定性。
诏书明确表示诸吕犯下的是谋大逆的顶级重罪。
这样一来周勃等人杀了吕家全家就是对他们非常合适的处罚。
可以看出,汉文帝之所以龙椅还没坐热就连夜立即发出这份诏书。
主要目的就是尽快完成周勃等人诛杀吕家满门一事的闭环。
虽然这里面先开枪后画靶的意思也太明显了。
可没有这起政变哪来的文帝呢?
所以文帝必须要立即以皇帝的名义为整个政变背书。
第一份诏书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一些基本的定性。
相信其内容显然是薄昭此前和大臣们商议的,而更多细节问题薄昭定不了,需要汉文帝亲自来。
不过登基首日除了繁琐的既定流程,汉文帝和他的代地老臣们与朝中周勃为首的文武大臣可谓斗智斗勇,心力交瘁。
所以细节问题的确认需要等两天。
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
两天后的公元前180年10月1日,汉文帝去了高庙拜见高帝刘邦。
同时他还派皇舅薄昭前往代国迎接薄太后前来首都。
这一系列动作都说明,文帝这皇帝宝座,已经坐得比较踏实了。
只是汉文帝这两天可没有休息多少,他需要和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文武大臣商议很多非常紧急的大事。
诏曰:“前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遣将军灌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
婴留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平与太尉勃等谋夺产等军。
朱虚侯章首先捕斩产。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揭夺吕禄印。
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
朱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信阳侯,赐金千斤。”
流血政变已经发生50天了,政变带来了人事上的巨大变化。
首都的各级官吏此时都人心惶惶,急需让此事尘埃落定,让社会回到正常的生产生活中。
两天前的皇帝诏书,总算给政变定了性,但这只是汉文帝遵从约定的一个表态,离彻底闭环整个政变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要知道政变后围绕着拥立谁为皇帝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中间发生了太多变故(见链接:《出局》、《胜出》)。
这些都需要文帝以皇帝名义给出明确结论。
经过了两天的紧张讨论,汉文帝随即发出了新的诏书。
这份诏书进一步就政变的若干问题做出了新的决议。
这份诏书的几个决议对政变的更多细节做出了定性,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因为此后官方史书中对政变的故事性描述几乎都是基于这份诏书定性的事件基础上进行发挥。
诏书首先明确了吕家最大的罪状是吕产自立为相国,吕禄自立为大将军。
这等于官方定性吕氏兄弟想要取代刘氏皇族地位,犯了谋逆大罪。
另一方面,帝国官方把一切罪过都推给了吕产和吕禄二人。
于是吕太后由此摘清了干系,仍然以相当正面的形象盖棺论定。
诏书接下来还明确了灌婴率部队迎击齐军是吕产和吕禄二人擅自做出的错误决定,这就变相为齐王解了套。
我们此前详细介绍过,齐王起兵后吕产和吕禄再派灌婴领兵前往荥阳一事在时间上对不上事态发展。
灌婴应该早在吕太后病重时就已领兵镇守荥阳。
但诏书故意把事情说成是吕氏擅自下令灌婴领兵攻齐,这里的叙事非常高明,相信是来自军功元老们的强烈要求。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齐王举兵和齐王失去帝位一事怎么定性。
军功元老进行了一番小内讧,最终把以曹窟为首的齐系排挤出局,并违背事先约定不再拥立齐王。
为此,元老们刻意将齐王举兵一事定性为鲁莽的军事行为,客观上造成了谋反事实。
军功元老们还由灌婴出面罢免了齐军主帅魏勃以狠狠敲打齐王。
但那毕竟是内讧时的权宜之计。
现在皇帝大位已经确定,如果真的把齐王举兵定性为鲁莽的军事行动,那一系列事情就没法说清楚了。
尤其是齐王出局后周勃最终没敢代理皇权,为了迎立汉文帝说后少帝不是惠帝亲儿子,把后少帝的合法性彻底否定。
一旦后少帝没有了合法性,齐王就不存在谋反的问题了。
所以,把灌婴的一切行动推到吕产和吕禄擅自下令的头上无疑最合适。
这样一方面隐晦的明确了齐王的举兵是正义行动;
另一方面又把灌婴代表军功元老与齐王之间的一切火并行动给轻轻带过。
下面就到了重头戏——论功行赏了。
皇帝诏书当然不会论功到每个大头兵,它只会列入最重要的几个功臣。
因此把哪几个人列上去至关重要。
最终被列入此次诛逆主要功臣名单的是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将军灌婴、朱虚侯刘章、襄平侯纪通与典客刘揭。
其中陈平和周勃是策划者和指挥者,灌婴虽然人在荥阳,但是合谋者,三人作为主要领导获得诛逆的主要功劳。
具体的诛逆细节是吕产意欲发动反革命事件,陈平和周勃发觉后果断制止并做出夺取北军的关键战略部署。
在陈平与周勃的有力领导下,襄平侯纪通持节承诏与太尉周勃共同进入北军,典客刘揭夺取了吕禄的伪将军印,刘章则作为先锋第一个捕杀吕产。
我们看到,诏书对政变过程的叙事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诛吕故事已基本相同。
只有站错队的曹窟被选择性遗忘,其他就差一些情节渲染了。
叙事定了就到了大伙喜闻乐见的赏赐环节,具体赏赐如下:
周勃加封一万户食邑,赏赐黄金五千斤。
陈平和灌婴各加封三千户,赏赐黄金二千斤。
刘章和纪通都加封二千户,赏赐黄金一千斤。
典客刘揭此前还没封侯,所以诏书里只赏赐了黄金一千斤。
一个月后刘揭被封为阳信侯,食邑二千户,也就是说刘揭和刘章、纪通二人的赏赐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二千户食邑,一千斤黄金。
这个赏赐里最大的看点是周勃的赏赐极其丰厚,几乎是其他五人赏赐的总和。
而陈平的赏赐不仅比周勃低非常多,而且和灌婴同一级别。
无论是上表劝进汉文帝还是诏书对诛逆一事的描述,都是陈平在前,周勃在后。
因为按照帝国的官员排序,丞相就是在太尉之前。
但政变就要动刀动枪,通常政变时军方势力都会大涨。
所以诛吕之后周勃和灌婴的势力大幅加强。
尤其是周勃,后续的拥立可以说他主导了全过程。
劝进表和诏书将周勃放后面,只是代表周勃表示愿意遵守现有秩序,不代表周勃可以满足于排在陈平后面的现状。
所以到赏赐的时候,周勃通过夸张的赏赐内容明确向天下表明:
自己才是军政大臣里排名第一的大佬。
陈平只不过沾了我的光,他的实际功劳也就配和灌婴并列罢了。
这封诏书奠定了周勃权势走向巅峰的基调。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推测,在这封诏书内容的讨论过程中,周勃也是主导者。
诏书下发后,军功元老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其座次排序也得到了初步的确认。
部队和朝政这边暂时安稳了一些。接下来汉文帝就该处理帝国政治的另一极:宗室皇族了。
十二月,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徙琅邪王泽为燕王。吕氏所夺齐、楚地皆归之。
登基两个月后,文帝对于关外诸侯王国的政策才姗姗来迟。
而且这轮调整只涉及了齐、楚、赵、燕等四国,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厘清。
这是因为皇族大佬的情况相对军功元老更复杂。
我们介绍过,吕家在货币改革失败后就在朝廷失去了话语权(见链接:《大决战》)。
因此京城长安的力量对比中,军功元老占据压倒性优势。
吕家此后被迫转向地方大举经营,大肆在关外封王。
虽然由于势力不足,这些国王基本都没有赶赴封国上任,但至少可以算作吕家的势力范围。
政变发生后吕家彻底倒台,三个吕家国王直接被杀,还有三个惠帝儿子也是国王,也被杀死。
加上吕太后外孙张偃被废,政变后一下就空出了7个国王。
空出的7个国王中,赵王无疑是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汉帝国开国后,赵地多次出现叛乱,人心复杂,是需要尽快安定的位置。
尤其是汉文帝久处代边,非常清除赵地和匈奴的边境贸易乃至边境走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深知赵国迫切需要有一个王主持大局。
赵国此前有过三个刘氏王被吕太后害死。
三位被害赵王中,刘如意没有儿子,刘友和刘恢都有儿子。
这两人中刘友当了十多年赵王,在赵地根基和威望必然更深厚。
因此文帝选择由第二任赵王刘友的儿子刘遂为信赵王顺理成章。
赵国之外,燕国也是河北大国,文帝将琅玡王刘泽迁徙到了燕国成为新的燕王。
琅玡王刘泽是现存刘氏皇族中年纪最大的一个。
他更是拥立新帝时第一个表态支持文帝的刘氏皇族,文帝自然要投桃报李。
刘泽的琅玡王是吕太后削弱齐王,挑拨刘氏皇族内部矛盾的产物。
所以这个琅玡王说起来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只有从齐国分出来的一个郡。
燕国则是传统北方大国,一共辖有6个郡,远非不伦不类的琅玡国可比。
迁徙到燕国后的刘泽,不仅势力大涨,其王位也更名正言顺,他自然会满意。
最后是对齐国和楚国的处理,处理方案很简单,将他们的国土恢复到吕太后主政前的状态。
楚国具体被吕家侵吞了多少国土不太好判断。
此前一直认为张偃的鲁国包含楚国的薛郡,但根据今人研究薛郡应当还在楚国。
那么楚国被吕家抢走的地盘或许只有几个县。
而齐国无疑是这一轮对关外诸侯王政策中最难的部分。
甚至可以说,这份诏令之所以难产了两个月,最主要的难点就在于对齐国的处理。
吕太后时期,齐国一共被夺走了济南郡、琅玡郡和城阳郡等三个大郡。
而且这三个郡都是靠近中原的富裕地区,齐国因此实力大损。
可吕太后为什么要侵夺齐国三郡,吕太后侵夺齐国三郡的阴谋为什么能够成功?
还不就是因为齐国实在太强太大了么?
对齐国的瓜分虽然是吕太后出手弄的,可包括还是代王的汉文帝和其他诸侯王内心深处恐怕都乐见其成。
楚汉战争到汉帝国建立初期,关外最主要的强国就是楚国、赵国和齐国。
此后刘邦连连削藩,楚国和赵国早就被瓜分,齐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王国。
在这次诛灭吕家的政变中,齐王第一个举兵展示了强大的力量。
他更是皇帝的最有力竞争者,汉文帝的最大威胁。
如果齐国恢复了鼎盛时的疆域,万一汉文帝和军功元老闹翻了,齐王完全可能再次举兵,把诛吕的故事再演一遍。
所以,把这三个郡还给齐国的决定可不是那么好下的。
汉文帝和他的代国旧臣想必为此反复权衡了很久。
最终汉文帝还是明智地决定安抚齐王。
毕竟齐王对文帝威胁再大,那也是皇族兄弟,而军功元老终究是外人。
文帝如果直接激怒齐王,军功元老们一定乐见其成。
这只会让皇权时刻处于不稳定的危险境地。
一旦首都普遍军政官吏都觉得皇权处于不稳定之中。
那大家基于自身利害考虑,就不会向汉文帝站队,也不会把文帝的权威和命令当回事。
因此,文帝君臣选择了稳妥的方案,恢复了齐国全部国土。
虽然暂时看可能有所吃亏,但顾全了大局,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空间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