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我的一张大字报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十四)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
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公元前179年,贾谊跟随吴公从洛阳调到了帝国首都长安,成为朝廷博士。
此时的贾谊才22岁,是最年轻的博士,而且多半比其他人年轻二三十岁甚至更多。
汉文帝每次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还没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贾谊就一一给出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
博士们都认为贾谊才能出众。于是不到一年贾谊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相当于从处级一把升到了厅级。
看上去这个贾谊实在了不起,聪明伶俐以至于人人都喜欢他,老博士们都极力推荐他当官。
不过有阅历的朋友肯定会觉得奇怪:
像这样极年轻又极爱出风头的作风,老家伙们不集体使绊子就不错了,还能喜欢得不得了?
实际上,喜欢贾谊这样大出风头作风的恐怕只有汉文帝本人。
汉文帝突然要求其余老博士们给贾谊做个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
老博士们一看这是皇帝要提拔啊,当然是可着劲夸了。
汉文帝为什么这么喜欢贾谊,才几个月就要破格提拔他呢?
我们看了贾谊的几张大字报,就能明白其中原因了。
至文帝时,贾谊以为:
“汉承秦之败俗,废礼义,捐廉耻,今其甚者杀父兄,盗者取庙器。
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为故,
至于风俗流溢,恬而不怪,以为是适然耳。
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
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
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议遂寝。
上文来自《汉书·礼乐志》摘取的贾谊一段上疏建议的原文,后人称之为《论定制度兴礼乐疏》。
这大约是贾谊第一次向皇帝上疏,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贾谊今后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
提建议之前,一定要先放炮,而且一定要把炮放得非常大,非常响。
这篇上疏根本动议是说要定制度,兴礼仪,但贾谊并没有直接进入主题。
他一开篇先说,咱大汉是推翻腐朽残暴的秦帝国而建立的。
可为什么现在我们却变得和秦帝国一样毫无礼义廉耻了呢?
看看这些年,都出了些什么事啊?
有杀害父亲兄长的,有偷走宗庙器物的,种种不忍卒视的恶行不胜枚举。
而朝廷大臣们呢?他们只把郡县地方官员有没有及时向朝廷报送统计文书作为大事。
对于风俗的恶化,世风的败坏,他们都安然不觉怪异。
甚至于他们每天都耳闻目睹这些奇闻,却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大汉现在居然到了和秦帝国一样鲜廉寡耻的地步了,那岂不是和秦帝国一样快要灭亡了?
贾谊接着说:移风易俗,让天下人回心走向正道,这不是庸俗的官吏能够做到的。
庸俗的官吏只能做一些处理文书档案的工作,而不知道治理国家的大体。
偏偏陛下自己又不忧虑这些问题,我私下里实在为陛下感到惋惜。
贾谊这是典型的放完炮后马上话锋一转:
其实也不是没得救了,你只要听我的、重视我说的,一切还有戏。
那要怎么做才能挽救这么危险的局面呢?贾谊终于开始上正菜了。
设立君主和臣子,使上下有差别,使国家制度有次序,使六亲和睦。
这些都不是源自上天的安排,而是源自君主自己的设立。
君主一定要搞好这些东西,不然规矩就立不起来,国家就会败坏下去。
咱大汉开国也有二十多年了,理应制定制度,提倡礼乐,然后诸侯才能走上正轨,百姓就能简朴无华,官司逐渐消失。
上面这段内容应该只是摘录的部分贾谊上疏原文,因为在贾谊本人的传记里也记录了这件事: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
根据记载,贾谊这次上疏内容除了定官名、制度,兴礼乐以外,还包含改正朔、易服色等内容。
但在前面的引用中,没有改正朔、易服色的相关部分。
此外,对于贾谊上疏的结果两者记载也稍有不同。
《礼乐志》记载汉文帝对贾谊的上疏非常开心,还下发朝廷讨论,但遭到周勃和灌婴的极力反对,只好作罢。
贾谊的传记里则说汉文帝出于谨慎的缘故,没有实施贾谊的建议。
在《史记·礼书》里干脆说由于文帝崇尚俭朴的黄老学说,所以拒绝了贾谊的繁文缛节。
那么上面三种互相矛盾的记载,到底哪一个才更符合实际呢?
首先《史记·礼书》的说法过于主观,大致可以排除。
因为从汉文帝的后来事迹来看,他既不能简单认为是黄老的信徒,更是对改正朔,兴礼仪非常热衷。
《汉书》里的两种说法,看上去虽然不同,但其实可以理解为本质是相同的。
正是因为军功重臣的一致反对,所以文帝才谨慎的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相信大家粗一看贾谊的这张大字报,会觉得这说的都是些务虚的东西。
那为什么还会遭到军功元老一系的坚决反对呢?
但实际上,贾谊这回闹出的动静非常大,这是因为当时一种叫做“阴阳家”的政治流派非常流行。
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所以明易姓,非继人,通以己受之于天也。
上面这段引用自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所作《春秋繁露》。
董仲舒认为新的皇朝要通过改正朔来表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改正朔、易服色是为了说明已受天命,因而正朔、服色成为政权的象征。
董仲舒为大家所熟悉在于他石破天惊的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和学术主张并得到了汉武帝支持。
所以董仲舒往往被后世认为是引领儒家争霸天下的关键性人物,是儒家的代表性人物。
贾谊和董仲舒同为儒家,前后相距不过20多年。
董仲舒对改正朔、易服色的理解基本能代表贾谊对此事的理解。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董仲舒和贾谊都以儒家著称。
但他们大力鼓吹的改正朔、易服色并不源自儒家,而是源自阴阳家,尤其是源自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
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明,秦帝国根据五德终始的学说,提出秦帝国代周王朝是以水德代火德。
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下,这里所谓的五德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行来自《尚书》,大约是源自周王朝的官方哲学。
在西周时期五行只是单纯的自然物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成分组成。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五行逐渐玩出了花来,形成了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家也由此而来。
简单地说,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邹衍在五行相生相克基础上把历史朝代兴衰和五行与周王朝强调的“德”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有趣的五德终始理论。
他主要用的是五行相克的原理,总之一个朝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有一个相克的朝代出现。
比如说虞朝之所以被夏朝取代是因为虞朝是土德。
木克土,所以当木德的夏朝出现后,虞朝就只能让位了。
这里的虞朝指的是虞舜,夏朝传说中是被大禹儿子夏启所建,因此当时一些学者又往前捣鼓了一个虞舜的虞朝。
接下来,夏朝木德行了几百年,结果殷商出现了。
殷商是金德,金克木,于是殷商取代了夏。
殷商金德行了几百年,结果周朝出现了。
周朝是火德,火克金,于是周王朝取代了殷商。
周德行了快八百年,怎么就不行了呢?
秦始皇告诉大家,那是因为我们是水德,水克火,所以天意让咱大秦取代周王朝。
阴阳五行学说以其通俗易懂又颇具趣味,在上层建筑和草根中都迅速流行起来,以至于秦始皇也官方采纳了这个理论。
高祖十月始至霸上,故因秦时本十月为岁首,不革。
推五德之运,以为汉当水德之时,上黑如故。
按照五德终始的理论,汉帝国取代秦帝国后就必须要替代秦帝国的水德。
土克水,汉帝国应该行土德。
但刘邦建立汉帝国后,既没有改十月为一年开始的律历,也没有改秦帝国的水德。
为什么刘邦要沿用秦帝国的律历和水德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汉承秦制”的缘故?
我们先来看看汉帝国为什么没有改变秦帝国的律历。
秦帝国为什么要用十月做一年开始,因为帝国各地都是九月上计到朝廷。
也就是说,基于秋收的基本特征,每年九月是财务结算季,每年十月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新的财年。
十月算一年开始不过是为了财年和自然年重合更方便。
汉帝国初期上计工作也同要很重要,沿用自然年与财年一致的模式方便省事,没有什么改的必要。
至于刘邦沿用水德也许更没有什么了不得的用意,仅仅是对此不care罢了。
阴阳家的这套五德学说虽然很流行,可是大家其实都知道,成型都到战国中期了。
也就是说此前的什么夏商周根本就没什么木德火德这玩意,秦始皇是第一个官方搞这玩意的帝国。
最后大秦帝国十多年就彻底崩溃,沦为笑柄。
这种情况下,刘邦还去讲什么土德代替水德那不是把自己当笑话么?
战国时期的大儒没有谁和阴阳家有什么了不得的联系。
著名大家荀子更是和阴阳家公开论战过,是反对阴阳家的。
汉帝国初期朝廷里的著名大儒陆贾和叔孙通也没看到和阴阳家有什么关系。
尤其是陆贾的《新语》被刘邦当作汉帝国的指导思想,留下来大量文字,里面没有和阴阳家联系的内容。
看起来,把儒家和阴阳家联系起来很可能是贾谊的创举,至少是贾谊第一个把这种玩法带入到朝廷层面。
那么贾谊为什么要突然间把阴阳家的这一套拉进来呢?
因为贾谊是一个阴狠的人,也是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人。
贾谊这一轮提案的主要目的是“定制度、兴礼乐”,我们此前也介绍过,礼乐教化本来就是儒家的核心竞争力。
可是礼乐制度这一套在叔孙通时代就大力搞过了(见链接:《叔孙通》)。
现在再搞在上层建筑层面实际上不太容易大变,最后多半变成扯扯皮,商讨商讨怎么更好的在民间推广。
贾谊哪能满足于这点成果了,于是他决定来个狠的,釜底抽薪!
贾谊把阴阳家的五行那一套突然拿出来,意思是说,汉帝国的创立和兴盛,那都是来自天命。
换句话说就是,大汉帝国的开国功劳主要在于土德代替水德,和军功元老们可没什么关系。
这套理论一出来立马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军功元老们,尤其是周勃、灌婴为首的一线将领一系马上就急得跳了起来。
他们这么着急主要是因为这套阴阳五德的玩意,他们最懂了!
可以说,他们看起行政文书来一个个头疼脑大,但只要一说到阴阳五行这些玩意,多半个顶个的精神,个顶个的门儿清。
所谓的阴阳五行这些东西,非常类似于现代的“风水”学说。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很多优秀的行业大佬,甚至很多从事高新技术的大老板,都非常非常讲究风水。
商战、政治斗争实在是太残酷、太紧张了,通过风水给自己点精神安慰是极其管用的给自己打气的方式。
所以大量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科学的大老板,大人物,仍然免不了非常信奉风水之说。
别说是周勃、灌婴这种整天脑袋提裤子上打仗的将军了,就是刘邦当年起事的时候,也拿赤帝之子杀了白帝之子的神话故事做宣称。
贾谊的第一炮遭到众多军功元老的剧烈反对,并没能炸响。
但通过这第一炮,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贾谊的鲜明特点:这是一个典型的才华出众的年轻人。
他好出风头,他创造性十足,他语不惊人死不休,最重要的是他还有着过人的文采。
这样一尊大炮进了朝廷,无疑能给拨云诡谲的朝廷带来一股龙卷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