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利过后,汉文帝毫不气馁,继续战斗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十六)
公元前179年底,汉文帝激进的推进让列侯迁往封国的政策,遭遇周勃、灌婴为首的军功元老激烈反对。
发现形势判断有误的文帝立即借日食之机下诏罪己,承认错误也承认失败。
不过文帝的个性向来就是事多且喜欢纠缠,这次自然也不会轻松干脆的认输。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因各敕以职任,务省徭费以便民。
朕既不能远德,故憪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设备未息。
今纵不能罢边屯戍,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
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
在自认有罪,承认周勃、灌婴、张苍为帝国股肱,恳请大家多多批评的同时,文帝继续宣布一系列新政策。
新政总的来说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推举贤良方正,二是请商议如何减省赋役;
三是削减首都卫将军所属的部队,四是削减太仆控制在首都的马匹。
上述新政策中的第二、三、四项涉及到文帝一贯以来的政治、经济理念,此前有过详细介绍(见链接:《讨好》)。
文帝的经济、财务政策一向讲究减少收入与开支,缩减政府收支规模。
所以他把从代国带来的嫡系卫将军宋昌所直属的部队都给砍掉了。
当然了,对中尉、卫尉的节制权依旧保留。
中尉直管北军、卫尉直管南军。
宋昌的卫将军理论上可以节制中尉和卫尉,但要想把手伸进南北军恐怕没那么容易。
现在文帝把宋昌直辖的部队砍了,总的来说还是遭受了损失。
文帝此举一方面是以身作则,一方面也是延续此前认错、认输,自罚三杯的姿态。
但与此同时,文帝立马借机要求军功大佬夏侯婴把他主管的中央马匹大量分配给地方。
要文帝不吃眼前亏认输可以,但他绝不会服输,逮着机会也要咬你一口。
文帝在这里非常鲜明的体现了其细节处经得厌、耐得烦的行事风格。
前面这几项事都不小,但总体来说还算局部事项。
而下令全国推举贤良方正则事关全局。
这是汉帝国的第二次求贤诏令,上一次是17年前的刘邦,我们对此做过详细介绍(见链接《求贤诏》)。
求贤诏的目的就是从地方大量选举符合条件的人到中央来当官。
要知道,朝廷里的官位实在不多,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
皇帝从地方整了一批贤良来当官,原来能当上这些官职的人的进步道路自然就被堵住了。
所以无论是刘邦的求贤诏还是汉文帝的求贤诏,都是赤裸裸的针对军功元老一系。
从这一系列举措,我们可以大致对当时各方的力量对比有一个推测。
军功元老在部队根深蒂固,汉文帝这个空降不过一年的皇帝恐怕暂时还无力正面对抗。
所以当文帝想用赶列侯回国的方法对周勃下手时,军队系统比较容易实现联合。
但另一方面,军队系统山头林立,和行政系统更是隔行如隔山。
军队系统并没有能力全面接管行政系统。
汉文帝认为目前自己已经在行政系统就有了立足之地。
因此,陈平死后,自己有能力进一步将自己的意志渗透进行政系统。
(文帝元年正月)封将军薄昭为轵侯。
我们回顾下,汉文帝上台后首先大手笔奖励政变功臣。
紧接着调整诸侯王,齐王、楚王等多位刘氏皇族受益。
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初步安排好军功元老、刘氏皇族两大强势群体侯,汉文帝才开始着手提拔、赏赐自己人。
第一个举措就是把自己的舅舅薄昭封为轵侯。
薄昭身为国舅,又是代表汉文帝与军功元老谈判登基事宜的主要负责人(见链接《当不当皇帝》)。
所以从哪个层面来说文帝给薄昭封侯也是应该的。
而且文帝就给了他一个侯,官位也不过普通将军,怎么看都不算过分.
薄昭封侯后,汉文帝更加谨慎,开始了耐心等待,这一等就是将近半年。
(六月)诏曰:“方大臣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已得保宗庙。
以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
直到6月,文帝才下诏细数宋昌关键时刻的拥立功绩,封宋昌为壮武侯。
有趣的是,汉文帝在封宋昌为侯的诏书中还特地说清楚他当初力排众议,劝自己进京登基的事迹。
文帝这是在向军功元老们表示,当初代国君臣都对你们都持怀疑态度。
只有宋昌力排众异,表态相信你们。
可见,文帝给自己嫡系宋昌封侯时也不忘反复向军功元老们解释这么做的理由,反复替宋昌和他们拉关系。
又曰:“列侯从高帝入蜀、汉者六十八人益邑各三百户,
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颖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
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卫尉足等十人四百户。”
不仅如此,汉文帝还给大量军功老臣增加食邑,一下子就给出去33400户。
汉文帝登基后的前几年就给薄昭和宋昌两个自己人封了侯,之后一直按兵不动。
文帝这种小心翼翼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30年后的周亚夫尚且高呼“非刘氏不能王,非有功不能侯”的白马之盟,试图以此阻止汉景帝的封侯意志。
如今正是军功元老们以“非刘氏不能王”的名义大开杀戒诛杀诸吕的时刻。
白马之盟的内容想必更是天天被军功一族们挂嘴边。
这种背景下,文帝自然不敢随便给自己人封侯。
我们从下面的小故事就可以看出,文帝谨慎小心绝对是应该的。
窦后兄长君。弟广国字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处。…
用为符信,上书自陈。皇后言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
(汉文帝)乃厚赐之,家于长安。
绛侯、灌将军等曰:“吾属不死,命乃且县此两人。
此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又复放吕氏大事也。”
于是乃选长者之有节行者与居。
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富贵骄人。
汉文帝的窦皇后是苦出身,他弟弟在四五岁时就被卖去别人家当奴仆。
毕竟已经是四五岁的孩子,对家人还有些记忆,他听到皇后的一些事迹,起了疑心。
于是上书给窦皇后,说了一些年幼时的两人故事。
窦皇后赶紧把他召来,细细一对小时候只有两人知道的往事,发现果然是自己弟弟。
原以为天人永隔的姐弟十个事多年后重逢,其悲喜交集自不用提。
文帝于是重重的赏赐了窦广国,还把他留在了长安居住。
可汉文帝这还没给窦广国官做呢,周勃和灌婴就紧张起来。
他们商议,吕太后和吕家故事殷鉴不远,我们这些人今后的家族性命就要掌握在这俩人手里了。
于是他们立即选择一些军功“长者”(见链接《长者政治》)住到窦广国附近,天天看着他的一举一动。
窦广国也被吓得夹起尾巴做人,一点也不敢露出半点骄横的样子。
一个刚刚和皇后相认且流落在外很多年的皇亲尚且被如此明目张胆的提防,周勃等军功元老之强势可见一斑。
汉文帝面对这样的高压,对给嫡系封侯一事万分小心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可另一方面,在给宋昌封侯的同时,文帝又高调宣布:
跟随他的代国旧臣中有6人被任命为九卿的高官。
所谓九卿就是指帝国九个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具体哪九卿各有各的说法。
东汉时也有学者指出,九卿实际上是沿用西周时期的称呼,九是个虚数,实际被列入九卿的有12个或者13个。
但不管怎么个算法,六人位列九卿都意味着文帝旧部在重要的部长层面已经占比超过一半。
还有一个吴公被从河南郡提拔到朝廷当廷尉(见链接:《贾谊》),显然是汉文帝的人。
廷尉是标准的九卿之一,我们不清楚文帝所说的从朕六人包没包含吴公。
而且,被封侯的宋昌是卫将军,薄昭是将军,都不属于九卿序列。
也就是说,文帝亲信成为朝廷重臣的高达八九人,在朝廷重臣中占比超过一半!
我们肯定会很奇怪,军功元老们一直都对朝政虎视眈眈,也强横无比。
汉文帝怎么才半年多就把朝廷重臣给吞下这么多?
原因其实并不奇怪,九卿都属于丞相的管辖范围。
此时虽然周勃是级别最高的右丞相,但丞相府的实际事务完全被陈平掌握。
陈平和周勃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权斗,他为了狠狠打击周勃自然愿意提拔文帝旧部以换取支持。
这里我们再次感受到军功元老的松散联盟对他们的权斗影响有多大。
周勃和灌婴为首的一线将领一直是各个场合反对文帝意志的领头人物。
可是左丞相陈平和御史大夫张苍都是文职一系。
他们虽然在军中势力远不如一线将领,但在朝中势力却也远非将领们可比。
军功元老这个松散联盟间无处不在的内斗也给了汉文帝茁壮成长的空间。
陈平死后,文职一系断了一臂,汉文帝生怕一线将领这一系一家独大便发起了冲锋,可惜没有成功。
但张苍还在,文职一系在行政系统经营多年的底子还在。
一线将领们虽然夺回了丞相位子,以他们的文书水平、行政能力和资源积累,想要在行政系统立足还早得很。
在这种局面下,文帝决定趁虚而入。
他通过举贤良的方式把更多类似吴公、贾谊这样的地方俊杰大肆安插进朝廷要害部门,扩充自己势力。
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诏曰:“
前赵幽王幽死,朕甚怜之,已立其太子遂为赵王。
遂弟辟强及齐悼惠王子朱虚侯章、东牟侯兴居有功,可王。”
乃立辟强为河间王,章为城阳王,兴居为济北王。
因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王。
罪己诏下发后又过了四个多月,在公元前178年3月,汉文帝再次做出重大人事调整。
这一轮的人事调整都是针对皇族,核心动作是将文帝三个儿子刘武、刘参和刘揖分别封为代王、太原王和梁王。
但与此同时,文帝还封了另外三个王,分别是赵王刘遂弟弟刘辟强、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
刘辟强被封为河间王,而河间其实就是赵国下辖的一个郡。
这次封刘辟强很明显是借怜惜被吕太后所杀的前赵王名义瓜分赵国。
刘章和刘兴居这俩是老熟人了,在诛吕一事中充当急先锋。
说起来汉文帝能够登基还多亏了这俩活宝(见链接:《当枪使》)。
所以文帝封两人为王也是理所应当的事,甚至可以说早就该做了。
刘章被封为城阳王,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城阳、济北也都是齐国下辖两郡。
文帝等了一年多才封刘章和刘兴居两人为王,而且封这两人明显是冲着削弱齐国去的。
诛吕政变马前卒,一度是帝位最大热门的齐王刘襄争大位失败后倍受打击,已经郁郁而终了。
现在的齐王年幼,威望远不及刘章和刘兴居俩叔叔,又被这俩叔叔封走两个大郡。
可以说齐系已经大幅削弱,短时间内不再具备威胁文帝的实力。
刘章和刘兴居好不容易得了块地,自然会倍加珍惜,起到替文帝削弱齐王的目的。
可刘章和刘兴居也都是心高气傲,桀骜不驯的年轻人。
他俩从云端跌落到现在沦为文帝手里的枪,必然会心怀不满,怨气冲天,这些都是后话,我们暂且略过。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军功元老仍然把持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重位,牢牢控制了帝国的决策权。
可是在执行层面,文帝亲信已经逐渐占据了帝国行政事务一半以上的部长级职位,在行政领域反而有了些优势。
军队中虽然还是军功一系的天下,但宋昌、薄昭、张武等人也站住了脚跟。
地方上,齐王、楚王两个实力最强的皇族都已过世,文帝已经开始削弱关外诸藩,自己的儿子也被封王,开始在关外培养势力范围。
综合来看,由于皇族内部暂时不会对文帝构成威胁,文帝可以安心对内抓权。
反观军功元老一系,以周勃、灌婴为首的一线将领和以张苍为首的军中文职一系矛盾重重,很难形成合力。
可见汉文帝虽然遭遇了一次失利,但仍处于快速崛起的进程之中。
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文帝的韧劲和耐心。
他作为权斗对手其实要比类似淮南王这样凶狠乖张而又冲动易折的人难对付很多。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