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78年的朝廷长时间平淡无事。
可到了十月,突然发生了一场官场超级地震。
(文帝前三年十一月)诏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辞未行。
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遂免丞相勃,遣就国。
公元前178年11月,周勃第二次就任丞相整整一年之后,汉文帝再次下诏出击。
文帝说,一年多前朕曾经下诏让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国,但是大家都辞让,没几个成行。
这怎么能行呢,朕下达的诏令难道是用来当玩笑的么?
丞相是朕最看重的臣子,请您务必为列侯们做个榜样,自己第一个回到封国。
于是周勃就这样被免去了丞相职位,回到了自己的封国。
我们回顾下去年10月汉文帝下发的让列侯回封国诏书(见链接:《交锋》)。
当时的诏书说得很明白,如果在朝廷做官或者被文帝恩准,可以只把太子派回国。
所以我们说这是专门针对周勃的,因为当时有头有脸的军功列侯们,就周勃没官职。
现在倒好,周勃明明是百官之首的丞相,是文帝外天下最有权势的人。
文帝却说请你给朕做个表率率先回国。
这回汉文帝是连说话不算话都顾不上了,这是赤裸裸的针对周勃啊。
上次加点掩饰的暗中指向周勃,结果是文帝大败。
周勃不仅复出当丞相,文帝还被迫下了罪己诏。
可是这一次文帝一点道理都不讲,逻辑都不太顺的直线攻击,结果却异常顺利。
周勃没能再掀起什么反对浪潮,乖乖离职回国,一代开国名将的政治生命也就此终结。
为什么一年前还不可一世的周勃,此时却毫无还手之力了呢?
我们从不久前贾谊被外放一事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见链接《顺流逆流》)。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当汉文帝与重臣商议要提拔贾谊时,领衔出来激烈反对这项任命的分别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以及冯敬。
周勃和灌婴大家都很熟悉了,张相如和冯敬两人没有单独立传,大家多半不是很熟悉。
我们分别来看下张相如和冯敬的事迹,先看张相如:
十一年十二月癸巳封,高祖六年为中大夫,
以河间守击陈豨,力战,功侯,千三百户。
张相如在公元前197年12月被封侯。
此前他是高祖身边的中大夫,后来以河间太守的职务参与平定陈豨叛乱,因公封侯。
张相如后来被拜大将军,在汉文帝时期军中地位很高,属于典型的军功元老一系。
值得注意的是,张相如封侯前,他曾长期担任刘邦近侍。
从后来履历来看,他也主要是更偏行政口。
张相如实际上已经不能算开国功臣了,因为其军功源自开国后的平叛战争。
不过他好歹还算是高帝朝的军功列侯。
而冯敬地位又低了一层,他都没能被封侯。
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
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
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
冯敬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还是快30年前的汉军破魏之战。
当时刘邦曾经问出使魏豹所王魏国的审食其魏军的军事人事部署,得知冯敬是当时魏军的骑兵主帅。
刘邦表示他知道冯敬,这个人是秦帝国名将冯无择的儿子。
他虽然有点本事,但不是灌婴的对手。
我们其实没法确认这个冯敬是不是就是后来汉文帝时期的重臣冯敬。
只不过冯敬在文帝朝一度贵为三公,此前又毫无声息。
所以后人普遍认为这俩冯敬是同一个人的可能性较大。
也就是说,冯敬在魏军战败后就投降了汉军主帅韩信。
此后他加入汉军。由于他是骑兵主帅,最有可能是成为了灌婴部下。
此后虽然冯敬也算汉军之一,毕竟加入时间太晚,没能被封侯。
但不管怎么说,冯敬都是军功元老一系,而且是周勃、灌婴领衔的一线将领这一支。
冯敬活得久,随着开国功臣逐渐病逝,他也终于熬出了头,成为帝国顶级重臣。
看到这里,相信有敏锐的读者发现了问题,这个领衔反对贾谊的阵容看似强大,但似乎少了点什么。
张苍呢?身为御史大夫,同为军功元老阵营的张苍哪去了?
如果张苍也和周勃、灌婴一样反对贾谊被升官,那就是所有三公都一起反对。
三公反对,汉文帝毫无还手之力,周勃、灌婴也没必要再拉上张相如、冯敬这种级别明显第一个层次的人出面。
汉文帝虽然放贾谊出京避风头,但他也把贾谊由连升三级成为相当于现在正部级的王国太傅。
也就是说,贾谊已经在事实上被提拔,不过暂时离开京城罢了。
文帝如此强硬的做派,极有可能得到了御史大夫张苍的支持。
张苍支持文帝,最高决策层的对战结果就是2:2,实际上是文帝占据优势。
因为张苍是御史大夫,监察官员是否符合提拔标准是他本职。
文帝更是皇帝,是一把手,拥有一票否决权。
无奈之下,周勃和灌婴只好拉张相如和冯敬过来凑数。
意思是说,表决结果我们稍占下风可毕竟还是平局。
我表决赢不了我就拉人搞舆论优势,表达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能让的决心。
周勃、灌婴等人与张苍的斗争实际上就是此前他们与陈平斗争的延续(见链接:《扳倒周勃》)。
张苍,阳武人也,好书律历。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
张苍在秦帝国时期是御史,我们此前反复介绍过,“史”代表文书干部。
“史”作为文书干部,需要很高的文化水平,门槛很高。
秦帝国和汉初的“史”都是世袭,并且需要到朝廷组织的机构经过多年专门学习,考试通过才能上任。
所以张苍和陈平一样是专业性很强的行政口干部。
他和周勃、灌婴为首的一线将领天然有对立关系。
周勃文化程度低,对于文书行政一窍不通。
第一次当丞相周勃就被左丞相陈平给彻底架空。
周勃复出再任丞相时陈平已死,看起来要轻松点了。
可实际上当时周勃虽然被陈平给架空了,但丞相府实际应该做的事陈平也给管了。
现在没有了陈平,周勃处境只会更艰难。
要么让丞相府陷入瘫痪,要么就被属下彻底架空。
可能有朋友会想,当初曹参是帝国排行第一的军功将领,也是空降丞相府。
曹参整天喝酒不管事,不也把丞相当得好好的么。
可大家千万别忘了,曹参虽然是军中排名第一的将领,可他也是文职干部出身,秦时是县里的文书小吏。
曹参的萧规曹随,整天喝酒只是史书对其事迹的高度概括,并不代表所有细节。
曹参熟悉文书工作,丞相府的任何事都能搞得懂。
他自然能下达正确的指导意见,下属想忽悠他就没那么容易。
周勃大不一样,他是真不懂,他这一系的灌婴等一线将领也都没有文书经验。
所谓隔行如隔山,下属各种忽悠挖坑,周勃没有能力分辨,这事就没法管下去。
周勃如果甘心当个不管事的甩手掌柜,把丞相职位当个荣誉头衔的话,想必还能混一混。
可从周勃此前表现出来的个性来看,他显然不是一个能洒脱的放弃权力的人。
周勃多半会想尽一切办法抓住权力,可又不懂业务,势必引发行政事务和人事的混乱。
这种混乱势必损害张苍的利益,引发军功元老中偏文职一系的不满。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朋友仍然会感到困惑,因为陈平和张苍毕竟都是军功元老一系的人物。
从此前陈平的事迹和后来张苍的事迹来看,关键时刻他们还是旗帜鲜明的站在开国军功贵族整体利益这边,甚至不惜和汉文帝对着干。
既然大家都是军功元老一系,你的开国军功贵族的标签根本去不掉。
那大家为什么就不能和周勃、灌婴等本阵营的一线将领一系团结呢。
军功元老一系内部的激烈斗争事实上让汉文帝得到了机会。
文帝能逐渐站稳脚跟、稳固权力,都得益于军功一系的内讧。
这也为后来军功元老一系彻底失去权力打下了伏笔。
那为什么陈平和张苍等人看不到这一点,非要给汉文帝机会呢?
汉制,三公号称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
其称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
汉帝国时期的三公号称万石,实际俸禄是每月350石谷物,每年4200石。
而往下的中二千石只有每月180石,每年2160石谷物,二千石更只有120石每月的俸禄。
如果我们把二千石比作现代的正部级,中二千石算副国级。
那么俸禄超出中二千石近一倍的三公就类似于现在的正国家级领导人。
西汉时期的三公是否在决策层和后世唐朝的宰相一样拥有一票?史书没有明载。
不过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推测:
汉武帝改制前,皇帝的诏书往往要丞相、御史大夫转发。
史书也留下大量皇帝和丞相、御史大夫商议,各自留下意见的记载。
太尉不常设,不过只要设置了太尉,群臣集体上疏提议都是丞相下面紧跟太尉。
以上种种迹象都表明,存在一个皇帝单独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商议国事的会议机制。
皇帝在和群臣对话,文书往来时,都要通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上传下达。
所以决策层就是皇帝和三公为一个层级,彼此经常共同决策帝国大事。
那么决策时一旦出现意见分歧,皇帝和三公间谁的意见支持者多谁通过的可能性自然就较大。
即便皇帝拥有乾纲独断的权力,可以一票否决。
可三公代表文武群臣,如果三公意见一致,皇帝总不能每次都和群臣对着干。
汉文帝登基前,三公分别是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曹窟。
曹窟由于站队失败出局后,经过反复权衡,张苍成为御史大夫。
张苍更偏向于行政口干部,但除了在京城当过四年计相,此后常年在地方,恐怕说不上和那一派更亲近。
所以张苍当御史大夫某种意义上说明当时周勃和陈平的势力不相上下。
第三个名额谁也不肯让,只好从外面调人。
汉文帝登基后,文帝有了一票,剩下周勃、陈平、张苍各一票。
军功元老虽然票数占据压倒性优势,但周勃这一个山头只有一票。
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政变时刻军队力量膨胀,作为军队头面人物的周勃不能满足于当下格局。
于是周勃强行挤进丞相队伍成为右丞相,陈平降为左丞相,灌婴升为太尉。
这样一来不仅周勃得以成为群臣第一人,更重要的是决策层变为五票,周勃和他的亲密盟友灌婴占两票。
周勃势力膨胀了,陈平和张苍自然就不愿意了。
一线将领一系本来就在军功列侯中占据绝对优势。
现在决策权如果让他们说了算,把大量将领后裔提拔为朝廷重臣,陈平和张苍的权力就会很快失去。
于是陈平和张苍联合汉文帝重锤出击,把周勃赶出决策层。
现在决策层回到了四票,灌婴取代了周勃继承一线将领这一票。
这样,军功元老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三票对一票,死死压制汉文帝。
而军功元老内部,陈平和张苍代表行政口一系也能压制住蠢蠢欲动的一线将领一系。
这样的局面既能保持军功元老的整体优势,又能避免被周勃、灌婴等一线将领其在脖子上,对陈平、张苍最有利。
陈平死后行政口实力有所下降,周勃再次出任丞相。
这样,部队口的军功一系再次4票中占据2票,处于上风。
此时张苍和汉文帝合作再次把周勃赶出丞相宝座,其原理和陈平当初扳倒周勃类似。
十二月,太尉颖阴侯灌婴为丞相。罢太尉官,属丞相。
我们只要看看随后的帝国人事调整就能知道张苍的用意。
周勃被赶出长安后一个月,公元前178年12月,太尉灌婴被升为丞相。
与此同时,太尉官被废弃,原属太尉府的各机构全部并入丞相府。
表面上看上去,灌婴一人统管丞相、太尉两大机构。
原属于一线将领一系的人员和权力都保留了。
可是,没有了太尉官就意味着失去了太尉这一票,此后决策层只剩下汉文帝、灌婴和张苍三票。
很明显,这个人事变动有不少出自张苍的主意。
因为如果汉文帝能完全做主,那他直接罢了灌婴,把丞相换成自己人就是。
而眼下的格局,作为军功元老整体,张苍和灌婴两票足以压制住文帝。
但一旦内部行政口和军事口出现冲突,张苍的地位就变得重要起来。
从汉文帝的角度,大部分时刻只能会与行政口合作压制部队口。
现在我们就能感受到,眼下的格局对张苍最有利。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积极支持汉文帝赶走周勃。
另一个层面,汉文帝成功赶走周勃,权威越来越大,也获得了一场了不起的胜利。
从一年前急于动手,被逼罪己,到现在轻轻松松扳倒周勃。
想必年轻的朋友们通过这个鲜活的案例学会点什么。
也能更深的体会到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人心向背的决定性。
而没有汉文帝创历史先河的罪己诏,从灵魂深处向大家认错祈求原谅,张苍又哪敢和文帝合作呢?
万事不可强求,如果强求让所有人都反对你,讨厌你,你说的、做的再好,也是死路一条。
相反如果适当的退一退、等一等能得到更多人支持,反而会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