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入继大统(二十四)
(文帝前四年秋九月)绛侯周勃有罪,逮诣廷尉诏狱。
公元前176年9月,一位已经离开汉帝国朝廷一年多的官员再次引发官场地震。
这次官场地震不仅在当时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后世也非常著名,引发过很多讨论。
只因为这场地震的主角名叫周勃。
他是大汉帝国排名第四的开国功臣。
更是被刘邦称为安刘必勃的帝国柱石。
可就是这么个功高盖世的周勃,却突然间被下大狱,差点被执行死刑甚至株连三族。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
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
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逮捕勃治之。
勃恐,不知置辞。
周勃为什么被抓呢?周勃的传记里记载了这个伤感而又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公元前178年11月,周勃被免职后失去权力,回到封国(见链接:《再战周勃周勃》)。
周勃的封地在绛县,位置在今天的山西省,当时属于河东郡。
按照规定,郡里对侯国部分事务有管辖或者指导的权力。
所以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河东郡守和郡尉多次巡行到绛县检查工作。
周勃已经不在地方很多年了,更是很久没有给郡守、郡尉这类部级干部当小弟了。
现在周勃一看到郡守、郡尉这种级别的干部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就觉得:
这帮刁民一定是想要害寡人。
何况周勃可是被汉文帝不讲道理的贬下来的。
鬼知道这帮郡里的人里面会不会突然混进个钦差使者,诏书一读就要他脑袋呢?
于是周勃每次拜见郡里的长官都身披铠甲,一同拜见的家丁也都手持武器。
于是就有人上书一封,说周勃拜见上峰时经常全副武装,看样子他随时准备谋反。
这件案子报上去后,时任廷尉张释之非常重视,立即将周勃抓捕到京城审问。
周勃被吓得手足无措,一时间居然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主审官的审讯。
从故事来看,周勃被逮捕入狱只是一个误会,周勃自己疑神疑鬼,郡里有人反应过度。
但是稍微具备点政治常识的人就会意识到:
如果不是汉文帝有强烈的主观意识,逮捕周勃这样的大事不太可能发生。
周勃是谁?前几年公认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号权臣。
他不仅是开国功臣,也是拥立文帝的头号功臣。
即便周勃现在下来了,可是周勃的问题岂能是随便什么人就能处理乃至议论的?
周勃的过往身份决定了,无论他是有罪还是有功,他的问题只有皇帝这个级别才能讨论。
讨论周勃的问题,对了很难说有啥好处。
没摸到上级部门的意思随时可能结束政治生命甚至肉体生命。
不是确信皇帝要拿周勃开刀,一般干部谁敢莫名其妙上书讨论周勃的事情?
即便有投机分子想拿周勃当垫脚石,没有皇帝的意思,朝廷司法部门敢办周勃的案子?
根据政治常识,我们相信周勃被捕从头到尾汉文帝应是知情的,甚至很可能是谋划已久的。
相信很多读者朋友会有困惑,周勃一只死老虎了,文帝干嘛还要突然来这么一出呢?
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当时的背景,才能体会到文帝做出此举的心情。
四年冬十二月,丞相灌婴薨。
春,正月,甲午,以御史大夫阳武张苍为丞相。
公元前177年12月,当今丞相,帝国的开国大功臣,功臣榜上排行第九,在世功臣榜排行第三,在位功臣榜排行第一的灌婴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灌婴从无到有为汉帝国组建了一支优秀的骑兵队伍,更是最后时刻击溃项羽的头号功臣(见链接:《荡气回肠》)。
灌婴退出历史舞台提醒着当时的人们,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正在一点点远去。
灌婴病逝后,行政口排位第二的御史大夫张苍被升为丞相。
御史大夫俗称为副丞相,在太尉官职被废后,御史大夫就是丞相之下的二号重臣。
丞相位置空缺,御史大夫升任丞相顺理成章,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定制。
现在的问题是,空出来的御史大夫该给谁呢?
随着太尉一职被废,决策层有投票权的就剩三人:皇帝,丞相和御史大夫。
所以御史大夫这一职位异常重要,必将迅速引起各方争夺。
史书在季布的个人传记中为我们留下了这场激烈的御史大夫争夺战的珍贵资料。
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人又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
布进曰:“臣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誉召臣,一人毁去臣,臣恐天下有识者闻之,有以窥陛下。”
上默然,惭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布之宫。
当时季布是河东郡守,有人对汉文帝说季布有才德,文帝想将他召进京城任御史大夫。
又有人说季布很骁勇,但酗酒任性,不宜为亲近大臣。
所以季布到了京城,在客馆留住一个月,被召见后仍遣回原郡。
季布一下就火了,毕竟这回进京十有八九就是要被升为御史大夫的。
恐怕季布在河东郡的时候没准恭喜晋升宴会都吃了好几回了。
现在你皇帝把我召来谈话,居然直接就打发我回去,这是在逗我玩呢?
季布当场开骂:“臣在河东惟恐工作得不好而被治罪,
陛下无故把臣召进京城,这一定有人妄誉我而欺骗陛下。
如今臣来了,陛下又没有给我什么职事,又让我回原郡,这必定有人诋毁我。
陛下因一人称赞我就把我召来,又因一人诋毁我就让我回去。
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件事后会窥察到陛下的深浅。”
汉文帝知道这事是自己不厚道,只能默不作声的听季布骂了自己一通。
然后惭愧地说:“朕特地召见你是因为河东郡是我倚重如股肱的郡。
朕没别的意思,你也千万别多想啊!”
季布骂得虽然痛快,可御史大夫位子终究没了。
季布只好回到河东郡守的原任上。
这个故事给我们透漏出两大重要信息:
第一,代替张苍升任御史大夫的原定人选是季布。
他都已经被召进京谈话了,但最后关头被汉文帝紧急换人。
第二,季布正是周勃回国期间的河东郡郡守!
也就是说季布回河东郡后大约半年多点,周勃就突然被捕。
很显然,季布的遇到的这一系列事件与周勃被下狱之间很可能有很大关联!
或者说,季布遭遇的这一系列事情和周勃突然被捕都源自同样的政治事件。
一直跟随本连载的朋友想必对季布并不陌生(见链接:《妥协》)。
在16年前匈奴侮辱吕太后,吕太后打算借机兴兵扩充樊哙一事中,正是季布代表其他军功元老出头,凶狠无比的搅黄了吕太后的好事。
我们当时介绍过季布,他是夏侯婴的人!
他现在已从中郎将升为河东郡郡守,可见其属于军功元老一系的中坚干部。
请注意,当时还活着的军功元老,按照功臣榜排名,周勃第一,夏侯婴第二,灌婴第三。
夏侯婴一直不太醉心权力,始终以太仆身份自居,从不参与那些元老大臣们的权力争夺。
可是夏侯婴一直到死都是帝国太仆,掌管着皇帝的车马出行以及帝国的马政,地位超然而又举足轻重。
现在帝国元勋灌婴已死,周勃又被汉文帝坚决打压,那么夏侯婴的地位就显得非常重要。
军功元老现在大体上按照部队口和行政口已经有所分裂。
行政口的张苍已经在决策层站稳了脚跟,如今更是升任丞相。
那从实力划分的角度看,御史大夫的位子怎么着也该给部队口。
部队口排行第一的是谁呢?毫无疑问,还是周勃,没人的威望能和他比。
可是周勃是汉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赶下去的,绝不可能让他第三度出山。
在这种焦灼的局面下,汉文帝和军功元老一系自然会优先看向夏侯婴。
毕竟夏侯婴是朝廷里资格最老的人。
夏侯婴本人不会出来受累担任御史大夫,于是推荐了自己的老部下季布。
应该说夏侯婴的推荐非常老到,他知道文帝不希望再上一个骄横的部队口将领。
他也知道部队口的人不愿意丢掉这个位子。
他推举的季布算是最能平衡双方意见的御史大夫人选。
季布本人是项羽旧将,项羽败亡后才投靠汉帝国从郎中一点点爬上来。
他和周勃等部队口的军功元老不在一个圈子里。
而且季布是夏侯婴的人,夏侯婴向来不喜欢拉帮结派,汉文帝对他的人当然信得过。
另一方面,季布毕竟是部队出身,投靠汉帝国后也长期在部队工作。
一旦他全面出任御史大夫后,仍然会更倾向于部队口的利益。
况且在阻止吕后扩充樊哙权力一事中,季布敢打头阵且办成了事。
所以部队口的人都欠他人情,对他赴任自然更能接受。
看起来,季布实在是新任御史大夫的最佳人选,可怎么汉文帝突然就变卦了呢?
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这一年最终代替张苍出任御史大夫的人名字是“围”,连姓都没有留下。
有趣的是,吕太后末年的廷尉也叫“围”,汉文帝登基后立即调贾谊老上司吴公取代了他。
除此之外,这两个“围”都没有留下任何事迹。
从常识来看,御史大夫通常要有非常过硬的履历。
而历史上有两个没留下任何事迹的高官都叫“围”可能性却是不大。
因此,这个御史大夫“围”极有可能就是吕太后末年的廷尉“围”。
现在我们需要判断的是,这个“围”到底是军功元老一系还是吕氏旧部?
廷尉掌管司法,有权抓捕任何被认为犯了罪的官吏。
这个职位通常都是皇权手里极重要的一杆枪。
正常来说,代行皇权的吕太后掌握这杆枪的可能性较大。
“围”没有姓名,说明其在开国战争和随后的平叛战争中没有立下足够大的功劳,没有被封列侯。
军功元老一系如果要抓住这个重要职位,论资排辈似乎也轮不到一个资历如此浅的人。
因此按常理分析,这个“围”至少和军功一系有一定距离。
吕后时期多次对刘氏皇族下手,虽然史料名言冲在前面的酷吏是侯封,但廷尉为首的司法系统多半没激烈反对。
从各种角度分析,御史大夫“围”更可能是吕氏旧部.
或者是相对独立,和军功一系不算太近的干部。
现在我们就能大致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季布虽然是相对最稳妥,各方最能接受的御史大夫人选。
可是汉文帝思虑再三,决定疯狂一回,任命不是军功一系的“围”为御史大夫!
我们可以理解汉文帝,当了三年多皇帝,一直在军功元老的包围圈里非常憋闷。
这三年多来,决策层的投票者换了好几回。
可是每一次都是从军功元老的小圈子里选来选去。
我们一直说吕太后被军功元老们欺负得很惨。
可吕太后也还有张审食其的铁票握在手里啊。
文帝这么多年来决策层从没有过一个自己人,
那他每次决议什么事就只能看军功元老们的脸色。
为了让自己的意志能稍微得到贯彻,汉文帝做任何决策都不得不提心吊胆的仔细琢磨这帮老屁股是不是有什么可能的矛盾。
任谁这样憋屈的工作久了,都会感到窒息和难受,何况才20多岁的文帝呢?
眼下为了个空缺的御史大夫席位,又是绕来绕去绕得人头都大了。
文帝终于大喊一声:老子不忍了!
文帝终于痛快了一回,这也让军功元老的部队口一系破天荒的在决策层失去了席位!
不难想象,“围”出任御史大夫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
汉帝国开国时,一共封了103个侯,这些功臣家族的侯爵十之八九都还在流传。
此后又有40多人因历次平叛战争被封侯,两批人加起来到现在至少还有100多个侯爵依旧存在。
这些军功贵族的后代在今后很长时间仍会有不少人出将入相,在帝国政坛活跃。
眼下文帝突然把属于军功贵族们的决策层席位给夺走了,这么多贵一代和贵二代们能干吗?
决策层现在成了汉文帝、张苍和“围”,看起来每次投票文帝都能占优势,文帝意志可以完全得到实施。
可是决策层只是一个开头,政策还需要通过执行层的强有力工作才能往下推行。
丞相张苍是汉帝国执行层的主要领导者。
他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对业务无比熟悉,他是否配合对文帝来说至关重要。
张苍同周勃等部队口当然不是一个小圈子,但是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一点都不傻。
军功元老作为一个整体不能被随便解散和削弱,不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可以想象,张苍不会对“围”的工作特别配合,而御史部门是张苍工作了三年多的部门。
离开了张苍的配合,“围”想把工作做好恐怕没那么容易。
现在,我们对周勃的突然下狱是不是就有了真正的理解呢?
汉文帝强行提拔 “围”成为御史大夫,正式向军功元老部队口一系全面开战。
此举必将彻底触怒军功元老一系,这半年多来,想必对“围”的举报信堆得比汉文帝个头还要高。
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围”会在三年后被解职并且此后销声匿迹,再没在史料里留下足迹。
面对军功元老及其后裔的疯狂反扑,汉文帝顶得很难受,也很愤怒。
我们可以想象,群臣的主要口号就是撤下不称职的“围”,换上称职的人来当御史大夫。
那么谁才是称职的人呢?无外乎两个人选,一个周勃,一个季布。
一个是军功元老中的活化石,公认的军功一系领袖。
一个是原定的御史大夫人选,快上任时才被文帝换掉。
汉文帝哪能受得了这份气呢?于是他决定横下一条心,一不做二不休。
他指使人上书诬告周勃谋反,然后迅速成立专案组,把周勃抓捕归案。
周勃一旦被定为谋反罪,他的上司河东郡守季布必然也逃不了领导责任。
这样一来不就可以一箭双雕,一举把周勃和季布都彻底打倒了么?
汉文帝这一箭双雕的计谋能不能成功呢?
汉文帝把军功元老部队口一系赶出决策层的目标能不能实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