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顶级二代间的杀人案


汉文帝初年,有一件大事,人们不清楚其具体时间,但影响之深远难以估量。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
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
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
吴王刘濞的儿子在来京朝见皇帝的时候居然被杀了!
而杀他的人居然是当今太子刘启。
事件的起因是吴王太子来京后,得到机会陪伴皇太子饮酒下棋。
但是吴太子的师傅都是楚地人,致使他与楚人一样的轻浮凶悍,骄横纵恣。
两人下棋时自然难免会出现一些争执。吴太子年轻好胜,对皇太子不恭敬。
皇太子一怒之下举起棋盘掷向吴太子,将他打死了。
两个权倾天下的富二代居然为了下一盘棋大打出手致人死亡。
而且所谓下棋能引发什么争执呢?
经常下棋的朋友想必能猜到,最大的争执无外乎有人想悔棋,另一方肯定不许。
也就是说,极有可能是皇太子刘启想要悔棋,吴太子不让,并且言语上不客气。
结果太子刘启恼羞成怒,直接就把吴太子打死了,这实在令人错愕不已。
我们首先需要判断一下,这件事情发生在哪一年呢?
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
“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
吴王由是怨望,稍失藩臣礼,称疾不朝。
吴太子死后,汉文帝把他的尸体送归吴国安葬。
但是吴王恼怒地回应道:“天下同姓是一家,死在长安就安葬在长安,何必归葬吴地!”
于是吴王居然又千里迢迢的把吴太子的尸体送回长安安葬。
此后吴王心怀不满,渐渐失去诸侯王对汉廷的礼节,装病不朝见皇帝。
史料记载透漏吴王由于这一件事从此不再进京朝拜皇帝。
我们翻看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吴王曾经在惠帝五年、惠帝七年和文帝前三年先后三次进京朝拜。
从吴王的朝拜记录可以看到,吴王对吕太后不信任。
吕太后称制的八年一次也没来朝拜过,违背了诸侯王五年内必须朝拜一次的规矩。
不仅吴王没有来朝拜过,楚王刘交也是惠帝时期正常朝拜,吕太后时期一次也没朝拜过。
对比之下,齐王刘襄和淮南王刘长都正常朝拜过吕太后。
这也能从侧面说明为何吕太后虽然屡屡诛杀刘氏子弟。
却始终对齐、楚、淮南、吴国等强势诸侯国很客气。
楚国和吴国都算是刘邦兄弟一系,他们同气连枝,连朝拜都不朝拜,可见其强硬。
这俩国一旦和强大的齐国、淮南国联合起来,吕太后实在没把握。
所以她诛杀刘氏皇族同时依旧不敢与这四国正面抗衡。
是不是有点扯远了,言归正传,吴王在太子死后再也没去朝拜过,说明吴太子死于文帝前三年之后。
在汉惠帝时期,楚王、齐王、燕王和吴王刘濞自己都是第一次入朝两年后就再次入朝。
淮南王、赵王则都是第一次入朝三年后就再次入朝。
看上去,新帝登基后,在第一次入朝两到三年后再次入朝以拉近关系是大伙都愿意遵守的潜规则。
如果按照这个方法推测,则吴太子被杀大约在文帝前三年到前六年之间。
吴王前三年已经入朝,吴太子没有必要马上再次入朝,所以吴太子入朝至少在文帝前四年以后。
此外,吴王入朝三年以后吴太子才入朝,似乎又显得过于疏远,故吴太子入朝多半在文帝前六年以前。
综合来说,吴太子被杀一事大体发生在文帝前四年到前五年之间,在淮南王出事之前。
对于吴太子为什么被杀,无论《史记》、《汉书》还是《资治通鉴》的口径都异常一致。
所有史料都表明,吴太子是由于自己失礼才导致被太子失手大肆,咎由自取。
根因则是吴太子的师傅太过轻浮彪悍,不讲道理,以至于没有把吴太子教育好。
可以看出,汉帝国官方对于这一事件非常重视。
他们给出了非常强烈而明晰的定调,当时舆论上的反复高压强调可以想象。
但另一方面,这一事件在文帝的本纪里却没有记载。
我们可以对比下,吴太子被杀事件无论性质严重程度还是影响之坏,都在淮南王杀审食其之上。
淮南王杀审食其一事专门记在当年的大事记里。
可皇太子杀吴太子一事却从本纪里消失无踪。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文帝显然对此事颇有禁忌,以至于没人敢把其放入帝国大事记里。
不管吴太子怎么无礼,所有史料也都得承认,吴太子没有犯什么罪。
就算吴太子再有不是,也不至于被打死。
无论怎么说,太子刘启一怒之下就能打死同族的同辈兄弟,实在过分了。
况且太子这次暴怒给汉文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说他无人君之姿也不为过。
当然,太子刘启杀人的时候大约也就十二三岁,还不太懂事,下手没轻没重也可以理解。
可是事后我们半点也找不到文帝有向外认错,对内处罚太子的记载,这就有点奇怪了。
要知道,十来岁的太子和梁王过宫门没有停车,汉文帝还专门跑去和管事的人道歉呢(见链接:《张释之》)。
现在太子直接打死了不该打死的人,引发无穷后患,总比当初不下马严重几十倍吧?
为何汉文帝这个时候反而不道歉也不惩罚,就当这事不是事一样呢?
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体。
吴王于朕,兄也;淮南王,弟也:皆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
我们回顾下当年群臣请立太子时文帝出乎意料的辞让之词,或许能看出一些端倪(见链接:《立太子》)。
汉文帝对应该接任自己皇位的排序分别是楚王、吴王和淮南王。
楚王年事已高,几个月后就将病逝,所以实际上不会有太大威胁。
(楚)元王立二十三年薨,太子辟非先卒,文帝乃以宗正上邳侯郢客嗣,是为夷王。
楚王刘交死后,他的太子刘辟非已先于他死去。
文帝让时任宗正、吕太后时期就入京的刘郢客回楚国当了楚王。
这样就意味着楚国对皇位威胁大幅降低。
吴王、淮南王成为皇位继承的主要威胁,吴王排序犹在淮南王之上。
吴王比汉文帝大12岁,要比文帝晚死或许不容易。
不过吴太子此时估计也就20上下,还非常年轻。
我们前面也看到了,文帝这几年掌控朝政非常辛苦。
他的意志很多时候都不能施展,决策权更是始终受制于人。
在这种局面下,文帝如果突然早死,太子刘启能不能顺利登基可实在有点疑问。
所以吴王和吴太子无疑是对太子继承帝位有相当威胁的危险人物。
现在吴太子被打死了,汉文帝这个时候真是怎么应对都不好。
文帝向吴王深表歉意,严厉谴责并惩罚太子能缓和与吴王的关系么?恐怕可能性很小。
相反,如果文帝做出道歉的表示,惩罚了太子,反而可能变成自己给自己挖坑。
万一文帝早死,有人拿这件事出来做文章。
说太子失德且有负于吴王,应该让吴王入继大统,或者应该让其他更有德行的诸侯王入继大统,怎么办?
正是由于上述担心,汉文帝和他的智囊们反复权衡后,选择一口咬定是吴王失礼,同时在舆论上高压降温。
这实际上是暗示吴王太子死得活该,太子刘启在此事中无过错。
舆论降温则是配套措施,表示这算什么事,一个失礼的人被打死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么?
你们这些搞舆论的文人不要天天就想着搞大新闻,搞大事,都懂事点,客观点。
汉文帝摆出一副恶人先告状的样子,吴王哪能咽的下这口气呢?
于是吴王从此不再来朝,想必还做了许多象征意义很强的不尊举动。
京师知其以子故,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
吴王恐,所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上复责问吴使者。
使者曰:“察见渊中鱼,不祥。
今吴王始诈疾,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与更始。”
于是天子皆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
汉文帝认为,反正我已经和吴王撕破脸皮了,不如把事做绝。
他知道吴王称病不朝当然是因为太子被杀的缘故。
便刻意排除使者去吴国查验,还给出报告说吴王实际上没有生病。
然后吴国每次派使臣来京,文帝总是让人把这些使者拘系起来,动不动就高点责罚。
吴王自然知道这是文帝在给他上眼药呢。不过事已至此,吴王刘濞也不可能再和文帝讲君臣礼仪了。
有一年,刘濞继续派使者代自己向皇帝行秋请之礼。
汉文帝又继续像往常一样责问吴国来使。
这一次的使者似乎比较机灵,他回答说: 
天子要是察知臣下私事,使臣下忧患生变,恐怕不吉利。
如今吴王开始谎称有病,被天子察觉了。
他看到责罚得快,就更加隐蔽其阴谋了。
吴王大人害怕天子要杀他,其应对只怕对朝廷更没有好处。
臣以为只有陛下您赦免他以往的罪行才是上策。
使者的话汉文帝似乎听进去了,他把此前扣留的所有吴国使者全部赦免,放归吴国。
不过接下来的举动则颇耐人寻味:
汉文帝赏赐吴王凭几和手杖,说吴王老了,可以不到京城朝见天子。
凭几是一种辅助工具,坐着或者站着的时候倚靠在上面会很舒服。
手杖就不用说了,老人走路的时候用来撑地,能很大程度上辅助出行并缓解疲劳。
吴太子死的时候,吴王刘濞大约在40岁上下。
这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和凭几、手杖实在扯不上关系。
当然,文帝赐几仗给吴王的时间并不确定,也许在吴太子死后很多年。
此时的吴王刘濞或许已经50多岁了,赐予其几、仗也说得过去。
但不管怎么说,赐给吴王的凭几和手杖都是非常怪异的礼物。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
以故无赋,国用饶足。
惠帝与吕太后统治的十五年间,由于天下初定,各郡国诸侯都专心致力于本国的统治。
吴国的豫章郡有座产铜的山,于是招致四方的亡命之徒盗铸货币。
吴国又在东南煮海水为盐,因而不向百姓收税,国家财政十分富足。
可见,吴王向来以富甲天下著称,以其身家之富,凭几和手杖又哪会缺呢?
汉文帝赐予吴王凭几和手杖更多的是象征性意义。
一方面是表示自己愿意认可吴王因病不能来朝的理由;
另一方面恐怕也包含一些暗示。
你年纪大了,老了,安安心心的当诸侯王享受富贵吧,皇位您就别觊觎了。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猜测,汉文帝也未必有这层意思。
但是太子打死吴太子事件发生后,文帝对于东南局势和朝廷局势的担忧定会加剧。
我们有必要回顾下吴太子事件时的朝政环境(见链接:《周勃入狱》)。
这段时间正值文帝强行让
“围”当御史大夫,引发了剧烈的冲突。
文帝一怒之下甚至抓捕了周勃下狱,引发朝政地震的同时动乱风险在急剧增加。
因此,吴太子事件必然会对汉文帝的战略布局带来不小的影响。
吴王死了太子,就意味着他有资格成为东部诸王的领袖。
因为我太子死了,我以此为借口怒斥皇帝失德,带头出来反对狗皇帝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当然,眼下的吴国实力万万不能和汉帝国相提并论,诸侯王暂时也不至于马上串联起来。
可是如果汉文帝和军功元老的决策权之争进入难解的僵持局面呢?
如果诸侯王有了吴王这个天然领袖,在军功元老对自己最不信任的时候举起反旗,局面会怎么发展呢?
所以,与吴王刘濞突然间被迫彻底撕破脸皮让汉文帝对自己的战略有所调整。
总的来说,就是与军功元老的斗争必须往后放一放,与刘氏皇族的斗争需要往前提一提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