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艰难缠斗(四)
贾谊通过一系列的上疏,反复说明当今天下最大的危险就是关外诸侯王。
他还通过假设的方式让汉文帝明白,关外诸侯王和皇帝的私人关系并不重要。
只要关外诸侯王具备威胁大汉朝廷的实力,即便是亲戚关系也有可能导致动乱。
那问题提出来了,原理也翻来覆去说烂了,该怎么解决呢?
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以残亡可也;
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
贾谊继续用设问的方式阐述观点:
假使也给樊哙、郦商、周勃、灌婴等开国功臣几十座城池当国王会怎么样呢?
他们到现在只怕也在战乱中家破人亡了!
假如高皇帝只给韩信、彭越等人列侯身份呢?那他们到现在只怕也还是功臣。
现在,我们应该已经知道让天下长治久安的方法了吧?
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
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
要想使诸侯王都忠心归附朝廷,那么最好让他们像长沙王那样地小力弱。
要想使臣子不至于被剁成肉酱,那么最好让他们像樊哙、郦商等人那样只封侯不封王。
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小国,缩小他们的势力。
势力小了,就容易用法令来调遣他们;封国小了,就不会有谋反的邪心。
到这里,贾谊终于提出了闻名后世的解决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前面通过一系列的文章、辩论已经表明,亲疏远近不是是否反叛的决定性因素,力量才是。
既然是否有反叛的力量是决定是否忠诚的根本。
那解决方案也很简单,让这些人的力量变小就可以了。
所以你们以为我指出危险就是要搞得天下大乱,这是错误的。
那是因为你们这些人目光短浅,讳疾忌医。
实际上只要找到了问题的根因,就可以如庖丁解牛一般兵不血刃,解决问题。
接下来,贾谊又写了《蕃伤》和《五美》两篇上疏,进一步说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好处。
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诸侯之君,敢自杀,不敢反,心知必葅醢耳。
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天子无可以徼幸之权,无起祸召乱之业,
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倘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指挥胳膊,胳膊指挥手指一样,没有不服从的。
那么诸侯王就绝不敢抱有二心。
他们会像车轮的辐条聚集向车轴那样,都听命于皇帝。
天下没有人有机会侥幸得到权力,也就不会再有人兴起祸乱。
这样,即使平民百姓也会感到国家安定,天下人也都会知道陛下的英明。
割地定制,齐为若干国,赵、楚为若干国,制既各有理矣。
於是齐悼惠王之子孙王之,分地尽而止,
赵幽王、楚元王之子孙,亦各以次受其祖之分地,
燕、吴、淮南佗国皆然。
我提议,咱们可以在诸侯王间推行一个分割土地的制度:
使齐、赵、楚等几个大诸侯国分成若干小国,
使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都按长幼次序承受祖先的一份封地,一直到分完为止。
至于燕、梁等其他诸侯国也都这样做。
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
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於彼也,所以数偿之。
故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无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
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那些封地多子孙少的诸侯国也划分成若干小国。
可以暂时空着王位,等他们有了子孙,全部让他们去做诸侯国君。
目前还有很多诸侯王的土地被大量削减而收归朝廷。
咱们也尽管迁移他的封地、封他的子孙到其他地方去,按原来的土地数还给他。
这样一来,陛下您等于是昭告天下:
一寸土地,一个百姓,朕都不会贪图。
朕一点都不想占有诸侯王的一针一线,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定着想。
这样一来,天下之人都知道陛下是廉洁清明的好皇帝。
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虑莫不王。
制定之后,下无背叛之心,上无诛伐之志。
上下欢亲,诸侯顺附,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分割诸侯王土地的制度一确定,宗室子孙没有谁会担心做不到王。
而且制度确定好以后,诸侯王也没有背叛之心,皇上也就没有讨伐的念头。
到了那个时候,上下和睦,诸侯顺服,天下人人都知道陛下的仁爱。
地制一定,则帝道还明,而臣心还正,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
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机奇启章之计不萌。
细民乡善,大臣效顺,上使然也,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分割诸侯王土地的制度一确定,陛下您也恢复了开明。
臣子们也不会再有谋逆心思,不会再走歪门邪道。
这样一来,法制建立而没有人触犯,政令推行而没有人违抗。
像贯高、利几之类的阴谋不会发生;柴奇、开章那样的诡计也不会出现。
百姓都趋向善良,大臣也都表示顺从,而这一切都源自陛下的英明领导
因此,天下人人都知道皇上何其正义。
地制一定,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
待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社稷长安,
宗庙久尊,传之后世,不知其所穷。
分割诸侯王土地的制度一确定,即使让幼儿当皇帝,国家也是安宁的。
甚至即使立遣腹子为皇帝,让臣下朝拜先帝遣留下来的衣物,天下也不会混乱。
如此则国家得以长治久安,刘氏的宗庙可以永久传之后世,直到千秋万载。
在上面这篇《五美》里,我们可以看到贾谊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政策构想。
给每个藩王的儿子封王,其封国地盘当然就在他自己的地盘里。
甚至他还没有儿子也先封好王,等他生了儿子再补上去。
我们很容易发现,这和后世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几乎一模一样!
这充分说明,所谓奇谋妙计大多并不真在于这主意有多么难以想到。
让你把自己的国家拆开来封给自己的儿子,这很难想到吗?不难。
难处在于这样的政策到底能不能实现?
贾谊接下来又写了篇《藩伤》极力推荐自己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
由此看来,汉文帝在收到贾谊的建议后没有马上行动。
夫树国必审相疑之势,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
凶饥数动,彼必将有怪者生焉。祸之所罹,岂可豫知?
故甚非所以安主上,非所以活大臣者也,甚非所以全爱子者也。
到处封国必然会出现相互猜忌的情况。
这样一来,民众因此屡次遭受灾祸,朝廷也常为此而忧虑。
当今之世,各种灾难和饥荒时有发生,其必会引发各种怪异的现象,危及天下。
而这样的不幸和灾难何时到来是不可预知的!
所以眼下的局势绝对无法保障国君的安全,也无法保全大臣的性命,更无法保护陛下子孙后代。
既已令之为藩臣矣,为人臣下矣。
而厚其力,重其权,使有骄心而难服从也。
何异於善砥镆铘而予射子?自祸必矣。
陛下既然把他们当作藩卫朝廷的臣属,那作为臣下,为何还要给他们这么多的权力和势力呢?
这样下去,他们必然骄纵,很难服从朝廷的官吏。
这就好比是咱们费尽力气打磨出一把像莫邪那样的宝剑。
结果却把他当箭用,一把射出去?这不是自找祸害吗?
爱之固故使饱粱肉之味,玩金石之声;
臣民之众,土地之博,足以奉养宿卫其身。
然而权力不足以徼幸,势不足以行逆,故无骄心,无邪行。
奉法畏令,听从必顺,长生安乐,而无上下相疑之祸。
活大臣,全爱子,孰精於此!
陛下真的爱这些亲戚,那就该让他们每天酒足肉饱,想玩啥就痛快玩啥。
所以给他们的臣民、土地,只要能够保证他们过上奢侈的生活就够了。
如此则他们的权力和势力都根本不足以干任何大事,自然就不会骄纵,更不会有野心。
这样一来,诸侯王们自然会奉公守法,对陛下和朝廷的命令言听计从。
到那时,他们能快活一生,陛下和他们也不会互相怀疑,多么美妙啊!
且藩国与制,力非独少也。
制令:其有子,以国其子;未有子者,建分以须之,子生而立。
其身以子,夫将何失?於实无丧,而葆国无患,子孙世世与汉相须,
长沙可以久矣。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何以厚此?
而且我设计的这套藩国分封制度,实在不会减少他们的势力。
你看啊,只要你有儿子,咱就给你的儿子封一个国。
你还没有儿子也不打紧,我先封好国,等你儿子生了咱就马上立他当王。
你国家虽然看上去被分裂了,可是都给了自己的儿子,又有什么损失呢?
只要诸侯王们能执行这样的政策,实际好处并没失去什么,反而能永葆封国安宁。
当时候,你们的子子孙孙都和大汉共存亡,多美好的事啊!
而这,不就是长沙国可以长久地留存下来的原理么?
这是起死回生,白骨生肉的好办法,非得把一时的权威看得那么重干嘛?
贾谊苦口婆心的反复劝说汉文帝采纳自己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宏伟战略。
那么汉文帝到底有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呢?
(文帝前十六年)五月,立齐悼惠王子六人、淮南厉王子三人皆为王。
公元前164年5月,汉文帝把齐悼惠王刘肥的六个王子全部立为王。
还把已被废除害死的淮南厉王刘长的三个王子都立为王。
此时刘肥另一个儿子刘将闾已被立为齐王十多年。
因此新立六王后,齐国一下被瓜分成七个小国。
淮南王已死,淮南王三个儿子被封为王后,曾经强大的淮南国也被一封为三。
这一次一共新立了9个国王,加上齐国,原来强大的齐国、淮南国一举被分割成10个小国。
这些新的诸侯国基本上每个都只占有一郡之地。
而汉帝国如今已有50多个郡,其地盘之小可见一斑。
汉文帝这次分割齐国、淮南国,看上去就是采用的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
既让被封王的人开心,又削弱了他们的势力,皆大欢喜。
可惜的是,此时距贾谊提出他的战略构想已过去近十年,贾谊也已去世四年了。
换言之,在贾谊还活着的时候,文帝并没有采纳他的战略提议。
怪不得很多后人都为贾谊叹息,认为他是怀才不遇,郁郁而终呢。
那为什么汉文帝不采纳贾谊的建议呢?
即便贾谊死后文帝采纳,也没有采纳全。
楚国、赵国、吴国等横跨数郡的强国还是那么强大,以至于后面果然引发叛乱。
真的是汉文帝脑子糊涂,连推恩令这么简单的方法都看不出其妙处么?
动一亲戚,天下环视而起,天下安可得制也?
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於胸矣。
其实,贾谊自己就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
贾谊自己也知道,汉文帝只要稍微制裁下这些诸侯王,
他们就一定会瞪着眼串联起来反叛。
朝中重臣冯敬,只不过对削藩提了点建议,结果就被暗杀。
我们现在不清楚这个冯敬是不是就是被汉文帝任命为御史大夫的冯敬。
如果是他,那么这次被暗杀应该没有死亡,因为直到贾谊死了四年以后,冯敬还是御史大夫。
最有可能的是贾谊笔下这个冯敬只是同名的另一个文帝近臣。
不管怎么说,诸侯王连冯敬这样的文帝近臣都敢暗杀,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文帝近臣都能被暗杀,朝廷里又还有谁敢就这件事情向文帝出谋划策呢?
齐国可以被分割成功,是因为当年齐王刘襄争大位出局后,一直受到皇帝和军功元老的联手打压。
齐王一系实际上一直和其他诸侯王走得不是很近。
何况当时正好齐王去世且无子,七个叔叔辈的王室还在,正好顺势封王。
至于淮南国则是由于前淮南王被抓捕杀害后,其国土早已被直辖多年。
但其他刘氏诸侯王的情况就大不一样。
我们只要看看后面的历史就知道,汉文帝如果真的执行贾谊的提议,不过是让七国之乱提早爆发罢了。
当然,可能有人会觉得,没准诸侯之乱早点爆发,帝国能更早的收回诸侯王权力,更好的中央集权呢?
这么说未免会有些事后诸葛亮。
因为谁能保证,诸侯之乱提前爆发,乱子会和后来一样较快速度平定呢?
更重要的是,诸侯难道是先帝脑子进水留下来的?
诸侯本身还要承担抑制京城的军功元老及其后裔的重大职责。
提前和诸侯开战,真的不会被人渔翁得利么?恐怕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