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匈战略,贾谊就是西汉的东林党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艰难缠斗(十)
贾谊兴奋的向汉文帝提出了三表五饵的对匈战略(见链接:《三表》、《五饵》)。
他甚至按耐不住主动请缨,表示自己宁愿降一大级也要去当属国,搞定匈奴问题。
但贾谊的申请显然没有被汉文帝审核通过,到死他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和匈奴沾边的职务。
不仅如此,他的三表五饵之计,似乎也没有任何一条有被文帝采纳的迹象。
此前对王国“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汉文帝在贾谊死后有具体实施(见链接:《奇谋》)。
只不过条件不允许,所以文帝没有在贾谊生前就执行,也没有大举推广。
而贾谊的对匈战略,文帝态度明显不一样,他压根就没考虑过。
有意思的是汉文帝之后的汉景帝、汉武帝,有些对匈策略你非要说和贾谊有关,那也说得通。
贾谊对匈战略被文帝冷遇,成为后人感叹贾谊怀才不遇的重要证据。
另一方面,贾谊的三表五饵怎么看也太过天荒夜谈。
因此同样有很多后世学者,据此指控贾谊文采是好,但提议都太“疏阔”。
翻译成现代白话大体意思就是贾谊的东西多空想,不切实际。
我们认为,单就对匈战略来说,汉文帝是没法采纳贾谊建议的。
贾谊的对匈战略,有非常明显的坐在书房里空想、构想匈奴的迹象。
我们不能说文帝和他的智囊班子就一点也没有构想匈奴,但对匈奴的了解好歹还是有一些的。
贾谊的“构想匈奴”体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对汉匈关系的理解。
贾谊在多篇上疏中反复表述,汉匈是宗主与属国的关系。
匈奴所据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天子的固有地盘,匈奴所领蛮族自古以来就是圣君的臣民。
可我们此前就详述过,这从来就不是事实(见链接:《国书》)。
无论是秦到汉初与匈奴之间的敌对关系,还是汉匈和亲后“约为兄弟”的关系。
中原帝国与匈奴之间一直都是对等的国与国关系。
匈奴和他所控制的草原从来都不是中原帝国的臣属,中原君主也从没有实控过这些土地和人口。
表面上,贾谊信口把匈奴划成中原帝国的属国是在为帝国杨威。
可实际上,这是在严重干扰和损害大汉朝廷的对匈关系处理!
西汉与匈奴之间,本来就既相互竞争敌对、又相互依存合作,是对等的国与国关系。
这些年来,朝廷与匈奴或和亲或战斗,彼此交往时或客气、或威胁。
这些都是追求汉帝国利益最大化的正常的外交策略和外交手段。
可贾谊把匈奴贬低为大汉属国,把汉文帝强推为天朝上国统领一切的天子,一切就变味了。
正常的外交策略与外交政策,全部成了首尾倒悬的屈辱之举。
贾谊严格以儒家的礼仪规矩来生搬硬套汉匈关系,对汉匈的正常外交策略全盘否定。
可这样做除了自己人打自己人,自己捆住自己手脚,对现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贾谊当然也不傻,知道要是匈奴很强大,你闭着眼瞎说他是大汉附属,汉文帝也不会听。
所以,贾谊又进一步空想、构想匈奴,对匈奴的具体细节进行了大量不符合事实的分析。
根据贾谊的估算,匈奴只有30万人口,6万骑兵,人口还不如西汉的一个大县。
但根据现代学者的估算,一致认为匈奴人口至少在150-200万之间。
高估者甚至认为匈奴全盛期人口能到300万的数量级。
无独有偶,中行说在匈奴也对匈奴人口做过一番估计(见链接:《自信》)。
他认为,匈奴的人口比大汉的一些大郡的人口还要少些。
显然,中行说估计匈奴的人口大约也是在150万上下,远比贾谊估算的准确。
贾谊不仅对匈奴的人口估算上严重偏少,对匈奴所处形势的估算也非常主观。
他认为匈奴现在处于脆弱期,更认为匈奴的附属部落多有投靠汉朝的意愿。
但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匈奴当时处于全盛期,在漠北的统治相对稳固。
贾谊实际上是在按自己的意志构造一个不存在的匈奴。
通过他的构造,匈奴人口稀少,力量薄弱,人心不附,外强中干。
之所以匈奴现在还耀武扬威,完全是因为朝中无人,没有用对方法。
由于匈奴实际上只要一根小指头就能推倒。
所以只要我贾谊一上,用正确的三表五饵之策,就能马到成功。
贾谊把这一切要素连起来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只可惜其中每一个要素都和事实差之甚远。
更过分的是,贾谊还构想出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汉匈藩属关系。
其目的是为了激烈的全盘否定当前的一切对匈政策,从而可以让自己当上属国,全盘掌管对匈事务。
我们只能认为,贾谊坐书房里构想匈奴构想久了,自己都相信了这些幻想。
他是真把处理对匈事务当成自己实现抱负的一个好舞台了。
贾谊的一切对匈战略都建立在构想上。
所以他在构想汉匈关系时气魄逼人,大势上无比藐视敌人。
可到了具体的细节上,他的对匈战略又一下走向了软弱、无厘头的另一个极端。
或曰:“建三表,明五饵,盛资翁主,禽敌国而后止。
费至多也,恶得财用而足之?”
贾谊的所有对匈策略,总结起来就是三表、五饵加盛资翁主。
三表、五饵已经详细介绍过了,所谓盛资翁主也不复杂。
翁主就是指的嫁到匈奴的宗室女子。
盛资翁主就是给她很多钱,提高她和她孩子在单于后宫的地位。
这里的思路和当年刘敬的和亲战略几乎完全一致(见链接:《和亲》)。
这套和亲思路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被刘邦采纳,刘邦的和亲思路和其并不一样。
贾谊自己也知道,三表也好,五饵也好,其实核心意思都差不多。
无外乎是说,要让匈奴人人都私下里交流:大汉这里人好,钱多,速来。
加上个盛资翁主,说来说去就是用钱砸嘛,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可问题是,你钱哪里来呢,你真的有这么多钱能实现你的梦想么?
对曰:“请无敢费御府铢金尺帛,然而臣有余资。”
问曰:“何以?”
对曰:“国有二族,方乱天下,甚于匈奴之为边患也。
使上下踳逆,天下窾贫,盗贼罪人蓄积无已,此二族为祟也。
上去二族,弗使乱国,天下治富矣。
臣赐二族,使祟匈奴,过足言者。”
贾谊自问自答的表示,我不需要动用国库一分钱,就可以搞定匈奴还有余钱。
你问为什么,我会告诉你,这是你没找对人。
咱们大汉有两大祸害,这两大祸害的危害比匈奴的边患还要大。
咱们现在国库空虚、民众穷困,说到底都是被这两大祸害给害的。
而我已经想到了主意去掉这两大祸害,到那时害怕没钱么?
贾谊这里提到的两大祸害就是诸侯王和与诸侯王多有勾结的地方豪强。
匈奴的事还没搞定呢,贾谊又引入了诸侯王与地方豪强。
他的意思是我们现在的敌人其实不止一个匈奴。
我们有三大敌人,只要我搞定了另外两个,搞定匈奴的钱就有了。
是不是越听越别扭了?贾谊这里实际上是陷入了典型的“循环论证”。
汉文帝是没法采纳贾谊所提对匈建议的。
他和贾谊在对匈战略上存在方方面面的根本分歧。
贾谊对匈调子起的高,一副坚决不承认匈奴独立自主地位的强硬态度。
但到具体操作上,却非常的软弱和老套。
文帝时期的对匈战略,虽然承认匈奴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但实际执行上反而强硬很多。
这也是后世对汉文帝时期汉匈关系的一个最大误解。
后世大多数人都认为,文帝时期匈奴屡屡侵入长城以内,汉军始终没有好办法。
文帝给各大单于的国书往往措辞很客气。
所以后人认为文帝时期是汉帝国对匈奴最为软弱的时期。
这其实是后世学者大多只看表面,忽略了汉匈博弈的关键要点。
夫关市者固匈奴所犯滑而深求也。
愿上遣使厚与之和,以不得已,许之大市。
使者反,因于要险之所多为凿开,众而延之,关吏卒使足以自守。
这是贾谊对《匈奴》一文的总结。
总结提到,开关市是每次匈奴进犯时都会向我大汉着重提出的根本诉求。
陛下每次都拒绝了匈奴人重开关市场的请求。
贾谊认为汉文帝应该答应匈奴人的请求。
当然了,咱也不能这么痛快答应。
咱应该派人送上厚礼与之讲和,装作是实在打不过不得不和他们开关市。
我们开放的关市一定要设立在险要之处,反复修筑加强城中的防御措施。
关市周边一定要留足将士,能确保关市的安全。
大每一关,屠沽者、卖饭食者,羹舋膹炙者,每物各一二百人,
则胡人着於长城下矣。
是王将强北之,必攻其王矣。
以匈奴之饥,饭羹啗膹炙,喗滪多饮酒,此则亡竭可立待也。
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咱就可以开放这些关市交易了。
关市里也不交易别的,就只贩卖酒、肉食、米饭和各类羹汤,每个种类放一二百人进来卖。
匈奴人一定以为自己孜孜以求几十年的东西终于到手了,开心不已。
其实呢,这里有阴谋啊,这就是臣为匈奴准备的绝杀阴谋啊。
我们的关市里面有这么多好吃的,匈奴人就会逐渐迁徙到长城附近。
到时候陛下再派出大将突然强行向北进攻,必能生擒单于。
陛下您想啊,匈奴物资匮乏,匈奴人都饥肠辘辘。
现在但凡有点本事的匈奴人都耗尽家财跑来长城边上,喝着美酒、就着酱汁拌饭大口吃烤肉。
匈奴北边腹地还不都剩些饿肚子的老弱病残?我天兵搞定他们还不小菜一碟?
赐大而愈饥,多财而愈困,汉者所希心而慕也。
则匈奴贵人以其千人至者,显其二三;
以其万人至者,显其十余人。
夫显荣者,招民之机也。
故远期五岁,近期三年之内,匈奴亡矣。此谓德胜。
有了臣的绝杀阴谋,我们就立于不败之地了。
到那时,我们赏赐他们越多,他们反而越饥饿,我们给他们的财产再多,也会在关市里用尽。
到那时,匈奴的贵人就会越来越少。
一千个人里面,只剩两三个还算富贵,一万个人里只剩十几个人身份特殊。
匈奴的贵人越少,我们就越好控制,招募他们也越容易。
所以用了我的绝杀阴谋以后,最多五年,最少则可能只要三年,匈奴就要亡国了。
这就是我的以德服人的妙计啊。
贾谊的这番妙计和前面的三表五饵一样,充满了对匈奴的构想。
也充满了对自己战略实施效果的构想。
我们先抛开里面荒诞不经的内容,可以看出,贾谊主张开放对匈关市。
自是(七国之乱)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如故约。
终景帝世,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
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书记载得非常清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开放了关市。
此后匈奴不再有大举入侵,只是时不时有小股部落在边境一带做些没本钱买卖。
汉武帝即位初年,西汉和匈奴继续对关市加大了开放力度。
此时汉与匈奴处于长久和平期,双方跨越长城,往来频繁,多年不打仗。
显然,汉文帝时期没有开放关市,匈奴从中原获取物资的路径依旧被切断。
也就是说,文帝对匈奴持远比汉景帝和汉武帝初期强硬的立场!
这才是文帝时匈奴屡屡大举入侵的根本原因。
我们此前详细介绍过,对匈边境贸易政策始终市汉匈之间最敏感、最关键的焦点政策。
高帝刘邦对此持最强硬立场,汉匈之间为此爆发激烈的主力大决战。
此后匈奴又扶持代理人与汉帝国作战经年(见链接:《禁令》)。
吕太后时期,出于种种原因,汉帝国立场有所松动,双方关系缓和,但匈奴仍有不满(见链接:《妥协》)。
汉文帝基本维持现状,匈奴的边境走私既不像刘邦时期近乎断绝,也不像后来那么轻而易举。
于是汉匈一方面维持和亲,时不时讲讲客气;
另一方面,匈奴也不得不时常大举入侵以补充必须的战略物资。
汉景帝时期,对匈政策再次大幅后撤让步,于是汉匈间迎来了长久的和平,直到汉武帝重启战端。
这就是汉匈百年间战和之间的根本脉络。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进去看看文章然后加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