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艰难缠斗(十四)
孝文八年,怜淮南王,王有子四人,年皆七八岁。
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城侯。
汉文帝前元八年(即公元前172年)夏天,文帝封淮南王刘长的四个儿子为列侯。
此时距刘长被逼死已过去了两年半。
看上去,事态已经平息,文帝打算好好安抚下自己那年幼的侄子们。
可文帝这一举动却遭到了贾谊的坚决反对。
窃恐陛下接王淮南王子,曾不与如臣者孰计之也。
贾谊赶紧上疏劝谏汉文帝,这一篇上疏即贾谊《新书》里的《淮难》。
贾谊开篇就哀号,陛下您这是在为接下来封淮南王几个儿子当王做准备吧?
陛下您糊涂啊,您怎么不和我商量下呢?
看来这几年文帝对贾谊确实比较器重,以至于贾谊都有点没大没小了。
淮南王之悖逆亡道,陛下为顿颡谢罪皇太后之前,
淮南王曾不诮让,敷留之罪无加身者。
舍人横制等室之门,追而赦之,吏曾不得捕。
主人于天子国横行,不辜而无谴,乃赐美人,多载黄金而归。
侯邑之在其国者,毕徙之佗所。
贾谊接下来开始细数淮南王的众多罪过。
主要就是翻一遍淮南王当年的各种悖逆无道,违法乱纪的行为。
什么门客违制啊,庇护各种罪犯,不让朝廷执法人员追捕啊。
同时贾谊还指出,汉文帝当时对淮南王也太好了。
淮南王这么横行霸道,破坏朝廷法制,文帝还屡屡宽容,赏赐他各种黄金、美女。
甚至将王国列侯移出封国并强制他们回封国的国策,到淮南王这里也默许其不遵守。
陛下于淮南王,不可谓薄矣。
然而淮南王,天子之法咫蹂促而弗用也,
皇帝之令,咫批倾而不行,天下孰不知?
天子选功臣有职者以为之相吏,
王仅不踏蹴而逐耳,无不称病而走者,天下孰弗知?
可是汉文帝对淮南王这么好,这么宽容,又换来了什么呢?
他反而变本加厉,践踏朝廷的法律,皇帝的诏令。
天下人谁不知道淮南王分明是要把淮南搞成他自己的独立王国呢?
按照大汉律令,王国的太傅、丞相等肱骨之臣必须由朝廷指令。
这些大臣代表了朝廷的尊严,所有国王无不对其恭敬礼遇。
可淮南王却时刻践踏把这些朝廷大臣,以至于把很多大臣都逼得称病不去。
淮南王这种践踏朝廷尊严的大逆不道之举,天下谁人不知呢?
日接持怨言,以诽谤陛下之为,
皇太后之馈赐,逆拒而不受,
天子使者奉诏而弗得见,
僵卧以发诏书,天下孰不知?
淮南王到后面简直越来越过分了。
每次接待朝廷的使者,他都要捏造大量诽谤陛下的言辞。
太后给他的赏赐他都推辞不受。
甚至陛下派去宣读皇帝诏书的使者他也敢推辞不见。
最后故意僵卧在床上传达陛下的诏书。
淮南王这些令人发指的犯上之举,天下谁人不知?
聚罪人奇狡少年,通栈奇之徒启章之等,而谋为东帝,天下孰弗知?
淮南王罪已明,陛下赦其死罪,解之金道,以为之神,
其人自病死,陛下何负天下大指?
孰能以王之死为不当?陛下无负也。
陛下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着淮南王,可没想到他会如此的变本加厉。
他居然和柴武的太子柴奇密谋,纠结了一些罪恶狡猾的年轻人,密谋成为东帝。
淮南王犯下如此谋逆大罪,天下谁人不知道?
淮南王的如此十恶不赦,陛下还是赦免了他的死罪。
淮南王明明是自己病死的,陛下有什么责任呢?
谁能够说淮南王的死不是自己活该?陛下可从没有对不起过他!
如是,咫淮南王,罪人之身也,淮南子,罪人之子也。
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耳,无解细于前事。
且世人不以肉为心则已,若以肉为心,人之心可知也。
所以淮南王就是一个罪人。
淮南王的儿子们就是罪人之子,该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
一些愚民只看到淮南王是您弟弟,压根没去想淮南王做得有多过分。
陛下您听到了这些愚夫的胡言乱语,会很委屈也可以理解。
可是您对罪人之子再尊敬,再对他们好,又有什么用呢?
那些该诽谤您的,还是会诽谤您,您做什么都是错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那些真正有良心的老百姓,一定知道陛下已经做到了最好。
所以只要大多数人理解您就行,没必要为那些肯定不会理解您的人做任何事。
今淮南子,少壮闻父辱状,
是立咫泣洽衿,卧咫泣交项,肠至腰肘,如缪维耳,岂能须臾忘哉?
是而不如是,非人也。
而淮南王的儿子们看到了父王的惨状,又岂能忘怀?
他们一定会日夜思念为父报仇。
要是他们报仇都不想,那他们就连人都不是了,这样的人岂不是更可怕。
陛下制天下之命,而淮南王至如此极,
其子舍陛下而更安所归其怨尔。
特曰势未便,事未发,含乱而不敢言,
若诚其心,岂能忘陛下哉!
陛下是统帅天下的天子,而淮南王却敢如此悖逆无道。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淮南王的儿子们只怕也会继承他们父亲的叛逆基因。
他们现在所以看起来很乖,一个是年幼,二来是时机未到,敢恨不敢言。
他们肯定不会忘记自己的仇恨,不会忘记要向陛下报仇的。
白公胜所为父报仇者,报大父与诸伯父叔父也,
令尹子西司马子綦皆亲群父也,无不尽伤。
昔者白公之为乱也,非欲取国代王也,为发愤快志尔。
故挟匕首以冲仇人之匈,固为要俱靡而已耳,固非冀生也。
接下来,贾谊又给汉文帝讲起了历史,举了楚国的白公胜之乱的例子。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在当时的儒家文化人那里自是人人皆知。
但2000多年后的今天,新的历史故事层出不穷,白公胜之乱已是没几人知道的冷门故事了。
我们简单介绍下,白公胜是春秋末期楚国人,父亲是太子建。
太子建没能成功继承王位,被楚平王和他的宠臣费无忌废掉。
著名的伍子胥就是受此牵连,其父亲伍奢全家被诛,只留伍子胥逃到吴国。
太子建后来逃到外国,最终卷入其他事被杀,白公胜则被伍子胥带到吴国。
后来,楚国的实际执政官令尹子西又把白公胜召回楚国,委以重任。
可是白公胜在一些军政大事上和令尹子西有了矛盾,心生怨恨。
他甚至当着楚国司马子期的面痛骂二人,并表示将来自己一定要报仇。
楚国的令尹和司马就类似于汉帝国的丞相和太尉。
按理来说,白公胜都当面这么悖逆了,两人应该赶紧除掉他以绝后患。
可二人却认为他只是发发牢骚,没有及时出手,最后反被白公胜造反杀害。
白公胜的例子说起来和淮南王的例子差得有点远。
但贾谊举这个例子主要还是想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
淮南王的儿子们很可能也和白公胜一样,继承了父亲的反贼基因。
今淮南土虽小,黥布尝用之矣,汉存特幸耳。
夫擅仇人足以危汉之资,于策安便?
虽割而为四,四子一心也。
接下来贾谊又开始从大势上分析起淮南国。
淮南国土算不上大,但是英布凭借它造反,给了汉帝国很大压力(见链接:《英布》)。
陛下现在怎么能够仅仅因为一些愚夫的胡言乱语,就给仇人足以危害大汉的资本呢?
是,陛下您肯定会把淮南国一分为四。
可是如果都封给了淮南王的四个儿子,那他们就会四子一心啊。
豫让为智伯报赵襄子,五起而不取者,无他,资力少也。
子胥之报楚也,有吴之众也;
白公成乱也,有白公之众也;
阖闾富故,然使专诸刺吴王僚;
燕太子丹富故,然使荆轲杀秦王政。
当年豫让为报智伯之仇,连续五次刺杀赵襄子。
之所以没成功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背后的势力不够大。
而伍子胥能够向楚国报仇成功,原理就是他背后有吴国支持。
历史上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白公胜能成功作乱,就是手下有一大批家臣。
专诸刺吴王能够成功,是因为其雇主吴王阖闾非常富有。
燕太子丹坐拥整个燕国的财富和资源,所以可以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
今陛下将尊不亿之人,与之众积之财。
此非有白公、子胥之报于广都之中者。
即疑有专诸、荆轲起两柱之闲。其策安便哉?
此所谓假贼兵、为虎翼者,愿陛下少留意计之。
现在陛下给了淮南王四个儿子旧淮南国土,那是多么丰厚的一份资产啊?
拥有这样庞大的资产,淮南王的四个儿子可以做出的坏事实在不敢相信啊。
他们即便不像伍子胥、白公胜那样起兵报仇,也会派出类似专诸、荆轲那样的刺客谋害皇帝。
陛下怎么能实施这样危害极大的策略呢?
这是在让乱臣贼子如虎添翼啊,恳请陛下一定要听我的建议,不要做这样的傻事啊。
可以看到,贾谊的思路非常简单明了。
他认为汉文帝是听了民间的流言蜚语,所以打算封淮南王四个儿子继承王位。
于是贾谊从两个方面入手,力劝文帝不要这么做。
一是摆出事实证明淮南王是大逆不道,他们一家就是罪人。
诽谤汉文帝杀害弟弟的人都是些愚夫或者别有用心者。
有良心的人都认为淮南王是咎由自取,没良心的人文帝怎么做他们也没良心。
二是指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地洞。
淮南王的儿子们一定会继承老爸的反贼基因,像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罪人之子那样,惹出大乱子。
应该说,从贾谊的视角来看,他实在是把道理讲透了。
可是汉文帝却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淮南王的四个儿子还是当上了侯。
最后活到成年的三个儿子还都当了王,继承并瓜分了淮南国。
而贾谊这次建议不被采纳,也被作为贾谊才不得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我们自然想知道,汉文帝为什么不接纳贾谊的建议呢?
汉文帝为什么会在一年之后就把淮南王四子恢复地位,甚至打算进一步封王?
贾谊认为,文帝一定是听到了民间流言,说什么皇家无情,连兄弟二人都不能相容。
可文帝真的是因为民间流言才这么做么?
如果文帝真的这么在乎民间流言,当初就不会想尽办法逼死淮南王。
要知道,文帝逼死淮南王的真实原因就是兄弟二人不相容啊。
贾谊在这件事上仍然没能把准汉文帝的思路,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视野偏窄。
贾谊没能从朝政实际运转的角度去分析当下的政治事件,和文帝没在一个频道上。
从文帝的角度,他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谁是他的敌人?谁是他的朋友?
诸侯王是文帝的敌人吗?从个别人来看,似乎也算是敌人。
可是从整体上来看,显然始终把持决策权的军功元老一系的威胁要比诸侯王迫切得多。
上面的话可能不好理解,我们换个角度。
现在文帝能把那些当王的叔伯兄弟们当敌人吗?恐怕不能。
如果文帝把他们当敌人,那文帝就等于在中央和地方都是强大的敌人,这是在走吕氏老路!
淮南王死后,袁盎甚至敢大剌剌的说把丞相和御史大夫都杀了以谢罪天下(见链接:《淮南王》)。
最后汉文帝把沿路那些可怜的不敢打开他自己贴的封条的县里的长官全部处死。
淮南王是以列侯的葬礼安葬的,守墓标准甚至还超过列侯。
也就是说,淮南王的儿子们继承父亲的列侯爵位与资产本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汉文帝的意思很明显,地方诸侯王都是朝廷的朋友,不是敌人。
济北王、淮南王之所以被处理,都是因为他们谋反作乱。
但即便淮南王谋反了,朕也宽赦了他,甚至还会在他们的儿子这辈恢复其国王身份。
所以文帝的核心意图从来都没有变过:
淮南王这事不但不是朕要打击诸侯王,反而说明朕在宽待你们,有罪了还能得到宽恕呢。
终汉文帝一世,在与军功元老争夺决策权的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
在这种背景下,抓大放小,搞好与诸侯王的关系,避免四处树敌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对文帝来说,恢复淮南王儿子们的地位,是寻求与诸侯王合作的标志性事件,利远大于弊。
贾谊强调说淮南王的儿子们会继承父亲的反贼基因,会时刻不忘报仇。
可事实胜于雄辩,十多年后的七国之乱,三位淮南王儿子都没参与叛乱。
有两位甚至旗帜鲜明的积极站队汉朝廷。
贾谊的上疏文采非常好,但有一个重大缺陷:
他始终没有担任过实权职务,也就从没有过实际执政经验。
这导致他的文章始终在形而上的层面。
贾谊作为有追求的文人,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也在不断加入现实内容为自己的理论添砖加瓦。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无论贾谊主观上多么努力强调自己是实践派,他的着眼点只能是理论和形而上的层面。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进去看看文章然后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