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缠斗,军功一系仍然把控政局!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文景之治之艰难缠斗(三十)
公元前163年,汉文帝下诏认错的同时为自己辩护(见链接:《防守》)。
历时三年之久的改制大战似乎落下了帷幕。
但我们现在看到的仍然只是面上的战斗。
浮在水面之下的激烈战斗仍然没有结束。
大家自然要问,改制事件难道还有什么其他战场么?
当然有,围绕改制各种大道理说得天花乱坠,但目的都是为了什么呢?
不过就是为了人事,为了那几个坑里到底该插哪些萝卜。
改制事件让公孙臣、新垣平等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方士、术士一举成为朝中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力量,汉文帝又再次下诏求贤。
而文帝这么接二连三发力的目的肯定不会是为了小猫三两只。
他这么做都是为了剑指两个人——丞相张苍与御史大夫冯敬。
淮南王“谋反”事变后一年,冯敬正式取代“围”成为御史大夫。
随后,他和张苍联手把控朝廷决策权长达九年。
如果从冯敬以典客身份代理御史大夫事务算起,他俩搭班子超过十年。
在这个过程中,汉文帝舅舅薄昭被杀,头号宠臣张释之被免职。
文帝嫡系宋昌、张武、袁盎在军政两界都陷入沉寂,无所作为。
汉文帝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局面,他做梦都想有所突破。
随着文帝年岁渐长,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也越来越想自己当家作主。
这也是文帝接连在祭祀上做文章,最后发起改正朔运动的背景。
此时的张苍和冯敬年纪应该都已经很大了。
张苍在秦末已经是主管天下户籍图册的御史部门中级干部,年纪当已不小。
他死于公元前151年,而根据史书记载,死时他已经年过一百。
根据这些资料来推算,汉文帝改制一战,张苍已有八十多岁。
冯敬由于至死都没有被封列侯,没能留下个人履历。
《史记》和《汉书》中一共有三个冯敬:
第一个是楚汉战争时期西魏军骑兵统帅,秦末名将冯毋泽的儿子冯敬;
第二位就是这位汉文帝时期拥有决策权的国家主要领导人冯敬;
此外还有一位冯敬是汉景帝时期的雁门郡太守,在公元前142年战死。
其实严格说起来,还有第四位冯敬。
贾谊在他的上疏中曾经提到过有个被诸侯王刺杀的勇士冯敬。
仔细梳理的话,御史大夫冯敬是冯毋泽儿子,西魏军骑兵主帅冯敬的可能性大。
因为在驱逐贾谊的人事讨论中,冯敬是周勃、灌婴一系的重将。
这说明冯敬是军功一系代表人物之一,应当是部队口出身的干部。
其他军功一系的国家主要领导人都有封侯。
可冯敬身为军功一系重要人物,最终得以成为御史大夫,却没能封侯。
综合种种因素来看,最有可能的情况就是他是西魏降将。
由于父亲在秦军中的名声和地位,他在秦末也是声誉响亮的宿将。
可一来他是降将,二来他可能没有投靠韩信,导致在楚汉战争中被边缘化。
因此在刘邦时期,冯敬没有得到机会立下军功封侯。
开国二十年后,旧的军功列侯们纷纷凋零。
到了这个时候,“剩者为王”,谁还能活着,谁就能得到机会。
冯敬在军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世代为将的声名,地位稳步上升。
虽然不是军功列侯,但在军功元老部队口一系中,他的资历足够前排就坐。
正好遇上汉文帝竭力打压周勃、陈武等部队重将,冯敬得以迅速出头。
既然冯敬就是秦将冯毋泽的儿子,而且在西魏军中已是骑兵主帅。
那么他在西汉开国时,至少也是而立之年,而且已过四十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在汉文帝改制之战中,冯敬也是六十多乃至年过七旬的老人了。
至于汉景帝时战死的冯敬,从级别和年纪来看,和御史大夫冯敬不太可能是一个人。
而贾谊笔下被刺杀的勇士冯敬,几年前就死了,更不可能是御史大夫冯敬了。
是不是扯远了,咱们回过头来看汉文帝。
三十七八的年纪,正是男儿成熟稳重,壮志在胸的大好年纪。
却被两个七老八十的老狐狸牢牢压在身下,无法施展自己抱负。
任谁也都能理解文帝此时痛苦而又愤恨不平的心情。
改正朔、易服色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舆论上强调,汉家天下源自天授。
不断整天降祥瑞的荒唐事,也是为了声明,汉文帝的权力来自上苍。
既然汉家天下与刘氏皇帝的权力都得之于天,自然和军功元老们没有关系。
那接下来就该像当年贾谊说的那样,明礼仪、正名分,重新整顿现有秩序。
汉文帝打算迂回攻击,张苍、冯敬这俩老头自然一眼就看穿了。
他俩联手坚决反对,事情一下就陷入了僵局。
文帝不愿意退让,可是决策层票数却是2:1,正常程序下文帝的意志无法通过。
理论上,汉文帝可以执行皇帝特权,强行下诏要求丞相和御史大夫服从。
但那只是一般情况,必须要丞相和御史大夫愿意卖文帝面子。
如果张苍与冯敬坚决不支持文帝的意见,文帝就会闹笑话。
因为御史大夫不起草诏书,丞相不转发和下发诏书,文帝的诏令就只能被锁在宫里。
汉文帝要打破这样的局面,那就只能自下而上发起一次大运动了。
于是文帝连续两次亲率百官出长安祭祀五帝。
祭祀五帝有着极其繁琐的礼仪,文帝自然会要求朝中所有官员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这些细节。
他还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求贤运动,选拔年轻官员的同时,鼓励基层干部大鸣大放。
但是经过两年的大鸣大放,汉文帝的目标还是没能实现。
这充分说明,朝中官员支持文帝的始终不占多数。
文帝终究是克制的,深知自己得国不正,一意孤行,那怎么得的国就会怎么失去。
公元前164年, 改制事件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申屠嘉取代了冯敬成为御史大夫。
史料上找不到冯敬为什么会被免职的资料。
不过最可能的原因应当是他年纪太大了,多半此时已身患重病。
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因为从后来申屠嘉的表现来看,他是非常典型的军功元老一系代言人。
而且申屠嘉行事风格远比张苍和冯敬激烈,更让汉文帝头疼。
早在十五年前,申屠嘉就被作为列侯以下的开国功臣代表得以封侯。
当时是颍川太守“尊”等十人被赐户六百。申屠嘉等十人被赐户五百。
可见申屠嘉即便在列侯以下的军功元老中,也只属于第二梯队。
不过时光荏苒,转眼又过去了十五年。
此时参与过开国战争的人绝大多数已经亡故。
申屠嘉还活着,还有精力,这使他跃升为军功一系部队口的代表人物。
换言之,申屠嘉替代冯敬是一次军功元老及其后裔一系的平替。
既然只是平替,那就不太可能是汉文帝主导的,更可能是一次被动更替。
不过我们相信,冯敬的病退文帝不可能不想打打主意。
他多半也想过由自己的亲信出任御史大夫,这样决策层就变成自己掌控。
只是眼下正是改制一战的高潮时刻,双方泾渭分明。
弱势方的文帝恐怕很难实现自己的野望。
同样在公元前164年,还出了另一个大事。
齐王病逝并且无后,这意味着汉文帝有机会任命一位新齐王。
而文帝接下来的举动也令人侧目,他一口气把死去齐王叔伯辈的六个王室前辈封王。
与此同时,淮南王三个还活着的儿子也全部被封为王。
后人普遍以为,汉文帝这次连封九王是为了实现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但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因为文帝只有这一次众建诸侯的动作。
考虑到当时背景,文帝这一次连封九王,削弱诸侯是辅,向皇族讨好是主。
六个齐地新王,每个都正当年,论影响力和野心都远非死去的小齐王可比。
即便他们的地盘都是从齐国拆分来的,但他们的影响力和精力不容小觑。
如果汉文帝只是想削弱齐国,更应该封刘襄的其他儿子,而不是和刘襄同辈的王室。
试想,如果是几个小孩成为齐地几个小国的国王,几年后齐地还会出乱子么?
当然了,我们也不知道此前的齐王刘襄是不是还有其他儿子。
但同时封三个被整死的淮南王刘长儿子为王就更加能说明其本意了。
淮南国这十年都是大汉直辖领土,不存在需要“少其力”的问题。
而且当年贾谊也曾极力反对过封淮南王儿子为王。
汉文帝早不封,晚不封,偏偏在刚刚天降祥瑞祭祀完五帝后的五月,让他们哥仨一起当王。
很难说文帝的意图不是为了讨好他们,以此换取其对改制的支持。
不管怎么说,没有文帝的恩赐,六位齐地新王和三位淮南国新王都不可能有当王的机会。
至少在短时间内,他们需要感激和报答文帝的恩情。
两次郊祀五帝外加征召贤良,连着三个大动作都没能取得改制胜利。
汉文帝决心一鼓作气,连封九位新王,拉拢刘氏皇族一起对战军功元老及其后裔。
当今天下本来就是皇帝亲信、军功一脉和皇族诸侯王三足鼎立。
如果三足中的两足能够联手,对另一足的压力自然会很大。
于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立土德时历制度,更元年。
苍由此自绌,谢病称老。
苍任人为中候,大为奸利,上以为让,苍遂病免。
汉文帝抛出橄榄枝同皇族诸侯王合作,对军功一族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丞相张苍不得不谢病称老,暂避锋芒。
然而,张苍的暂时退让并不是打算认输,而是暗中积蓄力量。
毕竟御史大夫申屠嘉也是自己一系,日常有他顶着就够了。
在汉文帝志得意满,想跑去黄河打捞周鼎给予军功元老一系最后一击的时刻,反击开始了。
对新垣平的欺君指控如潮水般涌来,还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坚定支持。
随着新垣平被夷三族,文帝遭遇惨败,改制事件就此告罢。
但汉文帝从来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皇帝。
我们这么多节看下来,对他的韧劲想必都有充分的认识。
他稍作休整后就再次出手,下诏认错的同时要求立即开展粮食危机大讨论。
汉文帝在诏书里列举了很多种可能导致危机的原因(见链接:《防守》)
大伙的诉求都有提及,尤其是军功元老及其后裔一系的诉求全都在列。
但文帝同样也把自己的诉求打在了显眼的头条:
是不是贪官污吏太多了,民脂民膏都被他们吞走了呢?
大讨论的结果是,发现了很多大贪官,尤其是有一个中侯简直是超级大贪官。
细查下去发现,这个中侯就是张苍举荐的,汉文帝立即找来张苍责备。
张苍是丞相,大部分官员都需要经过他的举荐。
他很清楚文帝这是找借口要对他下手了,于是便告病离职,自此告别朝政。
张苍被免相无疑是汉文帝的一次胜利。他非常开心,感觉又回到了十五年前。
当时的文帝也是急于赶走周勃遭遇惨败,但随后下罪己诏诚恳认错并趁机求贤,大获成功。
一年后,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赶走了周勃,达成目的。
这次也是下诏认错并发起大讨论后一年,成功赶走丞相张苍。
汉文帝决定趁热打铁,放出风声想提名窦广国接任张苍当丞相。
窦广国是窦皇后的弟弟,是文帝的妻弟。
如果窦广国成为新丞相,必然会成为文帝的铁票,文帝将彻底掌握决策权。
哪怕窦广国争相位没有成功,有了舆论铺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争御史大夫。
那样虽然权力稍微差点,但还是可以给文帝提供铁票。
可惜,汉文帝的美梦又破碎了,窦广国的提名遭到了坚决的抵制。
最终,申屠嘉按顺位接替张苍升任丞相。
而接替申屠嘉空出的御史大夫职务的是开封侯陶青。
陶青是陶舍的儿子,而陶舍在楚汉战争时是西楚右司马,是西楚国高级军官。
陶舍在项羽最后崩溃的时候投降汉军,几年后就成为中尉。
可见其和军中将领关系很好,很有可能是投降了打穿西楚的灌婴部并得到了灌婴的重用。
于是他在平定陈豨叛乱中被封户2000,封户数在非皇室功臣中并列第一。
军功元老一系里,申屠嘉算是从部队口切换到了行政口。
而陶家就属于一直在部队口的纯部队系。
而且陶青是文帝朝第一个进入决策层的军功二代,其象征意义更加明显。
至此,汉文帝在争夺决策权的战役中遭遇完败!
此后,文帝彻底熄了与军功元老及其后裔一系争夺决策权的心思。
他开始认清现实,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审视大汉的军政布局。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喜欢的朋友可以进去看看文章然后加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