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一) 主角晁错的崛起史,堪称年轻人的榜样!


贾谊是汉初最有名的文人,也是历史上数得着的政论家。
在连续两个汉文帝连载中,我们也欣赏到了贾谊的盖世风采。
可有趣的是,就在贾谊英年早逝,不幸陨落的几乎同时,另一个文人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此后,这个文人取得了和贾谊齐名的成就。
后人在谈起这段时间的著名文人时,往往把他和贾谊并称。
更有趣的是,后人往往会把两人拿出来比较。
贾谊往往被人们用这个新人来褒贬一番。
比如说近代著名大学者鲁迅先生就将贾谊和接下来这位大文人一起介绍。
而且鲁迅还特别表示,和这位相比,“惟谊尤有文采,而沉实则稍逊。”
意思是说贾谊的文采比他更好,但是却不如这位沉稳扎实、言之有物。
更进一步,在比较了双方的政论文后,鲁迅感慨:
则可见贾生之言,乃颇疏阔,不能与…之深识为伦比矣。
意思是说贾谊写的东西虽然文笔很好,却往往不切实际。
远远不如这一位的远见卓识那样具备现实可行性。
这一位被鲁迅和后世很多人盛赞的政论名人就是晁错。
他也是咱们这个新的大连载的头号主角,值得一番闪亮登场!
晁错同贾谊一样是河南人,不过贾谊生长于前都洛阳,晁错则生于颍川。
颍川大致上在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一带,离洛阳很近。
两大文化名人都在相距很近的地方,客观上也说明当时的河南作为中原腹地,人口众多,文化发达。
晁错年轻时曾拜师于轵县张恢,而张恢是一位法家学者。
根据史料记载,张恢与洛阳人宋孟和刘带是同学,都是当地闻名的法家士人。
他们的学术方向又被称为申、商刑名之说。
申就是申不害,主持了韩国变法;
商就是商鞅,在申不害韩国变法的同时,主持了秦国变法。
申、商二人被认为是从黄老学说分支出法家的鼻祖人物。
所以尽管刑名是黄老提出的关键概念,但和申、商联系到一起,通常就是指代法家。
晁错通常也被后世概括为西汉初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我们已对黄老与法家本质已经做过详细介绍(见链接:《老子》到《低耦合》)。
透过这个小连载和再往前的儒家小连载,相信大家对汉初百家能有所体会。
所谓的儒家、黄老和法家更多代表周王朝崩溃后,不同人士对西周政治秩序的不同态度。
儒家、黄老与法家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为了适应现实政治,都经历了很大变化。
到了西汉时期,已很难单纯用法家、黄老或者儒家去分辨一个人的政治倾向。
晁错也同样如此,单纯的法家或者儒家等,很难解释其政治思路。
史书对晁错为人为政的评语是“峭直刻深”。
大致可以理解为形容晁错严峻、刚直,同时又很苛刻。
法家一般强调君主和上位者要弃智绝思。
简单来说就是要如同一台精密机器,不带感情的通过法则、法律处理国家事务。
而且还特别强调面部表情也不能流露任何情感,以防臣下揣摩上意。
晁错既然师从法家,想必也会深受上述理念的影响。
因此,相比于贾谊的浪漫多情,晁错日常生活和处事更喜欢严肃无情。
从领导艺术角度,我们很难说这种严肃无情是好是坏。
但从大众观感上来说,自然更容易觉得晁错未免无趣。
晁错与贾谊一样是笔杆子,都以文章写得好在当世出名。
不过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贾谊的文采无疑独步天下。
所以贾谊年轻时的路也走得更顺遂,20出头就成为皇帝宠臣。
晁错就差一点,只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进入太常机构当掌故。
太常实际上是晁错死后才有的,当时这个机构应该叫做奉常。
这个机构掌管朝廷礼仪和文化等方面,大致综合了现代党校、文化局与教育部等部门的职责。
当年叔孙通就是以奉常职务,在高帝和惠帝朝有力发扬了儒家政治理论。
晁错所任掌故是奉常机构下的六百石官吏,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
可见晁错虽然比不上贾谊的少年得志,但年纪轻轻就跻身朝廷处级,也绝对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晁错所任“掌故”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故事”。
大意就是负责一些故旧典籍的整理,属于典型的文化系统干部。
这个官职不直接参与朝政,通常不容易出彩,但晁错硬是干出了头。
机会来自一次对古文《尚书》的整理工作。
《尚书》又被称为《书经》,主要是一些上古时期政治言论与史事记载。
其编篡年代当在西周时期,代表的也主要是西周早期的政治观点。
因此被强调继承西周政治秩序的儒家奉为经典。
汉文帝时期,经历了秦始皇焚书与秦末大乱,《尚书》早已遗佚。
此时朝廷豢养的众多博士已没有人见过《尚书》了。
后来文帝听说齐国有个姓伏的儒生,曾经是秦帝国的博士,精通《尚书》。
不过此时的伏生已经九十高龄,没法再从齐国赶赴长安。
于是汉文帝下令让奉常机构派人去伏生那学习《尚书》。
最终这个任务落到了晁错的头上,而晁错牢牢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去齐国学习归来后,给文帝上书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借这个机会,他归纳总结了一番《尚书》,条理清晰,晓畅易懂。
汉文帝读了晁错的文章后,深觉其写得清楚明白,由此记住了这个年轻人。
此后,晁错先后担任太子舍人,门大夫,然后成为博士。
论级别晁错似乎并没有上升,但是博士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
晁错得到了大量向皇帝上书以及起草公文的机会,打开了官场的上行道。
透过晁错和贾谊的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关键点:
首先,和平年代的官场,笔杆子是硬道理,成为优秀的笔杆子是向上爬的头号捷径。
其次,一定的仕途沉淀对年轻人来说似乎很有必要。
前面介绍的宠臣张释之就曾在中层沉浮十年(见链接:《张释之》)
晁错进入朝廷后也在低级别岗位反复流转多年。
相比于贾谊的一飞冲天,他们早年的仕途逊色不少。
但官场如战场,缺少基层沉淀就进入高级战场,很容易像贾谊那样迷失方向。
相比之下,晁错经办了实际事务,对官场的运转和实际政务的运作都有直观体会。
这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无论对个人修为还是对政策理解都异常重要。
成为博士后,晁错需要再次寻找往上爬的方向。
毕竟现在他只是进入了汉文帝的视野,还没升官。
而正处级通常就是干部仕途的天花板。
如果再不寻找机会突破过去,那就只能等年纪大了寻求以副厅级闲职退休养老了。
晁错慎重思考后决定把目标定在太子方向,寻求成为东宫官员。
于是他向汉文帝上书,对太子的教育提出自己的主张。
这篇上书作为晁错发家的起点,被收录在《汉书·晁错传》中。
此文主旨是强调皇太子应该立即学习术数。
术数就是刑名之数,此时已成为法家政治理论的俗称。
晁错自己就是法家毕业,太子要学习法家,等于是说要让我当太子的老师。
正因为目的性如此明显,要想说服皇帝很不容易。
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只怕要洋洋洒洒,下笔万言。
而晁错此文篇幅很小,总共不足三百字。
但其逻辑严明、条理清晰、布局完整,令人信服。
开篇晁错开门见山,言简意赅:
君王所以地位尊贵显赫、功名传播万代,就是因为懂得运用刑名之术。
那懂刑名之术为什么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
君王知道怎样控制臣下、治理众人,那么群臣便畏惧顺从;
君王懂得怎样听取各种言论,那么便不被欺骗蒙蔽;
君王懂得怎样安定社会,使百姓富裕,那么天下百姓就会服从;
君王懂得怎样对尊长尽忠尽孝,那么臣子就会规范其行为。
以上四条,正是刑名之术对君王的巨大意义,臣自以为这也是太子学习的当务之急。
然而现在有很多人却认为太子没有必要学太多东西。
他们自称为黄老传人,认为太子不管事最好。
臣晁错虽然愚笨,但也实在认为这种看法简直大错特错。
看看此前几百年的众多君王吧,有多少人被臣子胁迫杀害啊?
所以皇帝要真什么事都不管,哪有可能安坐天下?
如果不懂得刑名之术,不懂得怎么驾驭臣下,君王连人身安全也难以保证。
到时候连被供奉宗庙都做不到,还谈何流传后世?
臣当过太子的舍人和门大夫,深知太子聪明又勤奋。
他其实已经读了很多书,但却没有深入掌握刑名之术。
这导致太子只能从书里看到那些表面上的大道理,体会不到书本背后的真实义理。
所以尽管太子书读得很多,却劳而无功。
然后晁错又夸了一番太子,说他才智高奇,驾驭、骑射技艺超绝出众。
只可惜对于君主赖以安身立命的刑名之学还没有掌握。
这主要是由于陛下您对此不够重视。
臣希望陛下选择一些掌握了圣人之术,又懂得怎么用于今世的人才来教导太子。
到时候可以让太子定时向陛下汇报他的学习成果,直到您满意为止。
晁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太子当自己徒弟,那为什么太子要拜你为师呢?
所以重点就落在法家理论,即“术数”上。
太子需要学习术数,而我法家专业毕业,自然是教导太子术数的最好人选。
于是晁错先介绍术数是什么,再介绍术数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用驳斥反面看法的方式强调学习术数的必要性。
然后分析太子本人的优缺点,指出其急需术数教育。
最后给出具体方案:找个满足条件的人才教导太子。
还给出检查措施:定期汇报成果。
整篇文章用语简朴却一气呵成,言简意赅的把太子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怎么学会都介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晁错的风格说得非常准确。
相比于贾谊,晁错的文风朴实无华,没有那么激情飞扬。
但晁错的逻辑性又要强于贾谊不少,给人以沉实有力的感觉。
这不仅仅是文风的差异,实际上也反映了两人为人行事上的风格差异。
贾谊的官路就是文字写得好,上峰非常欣赏,一再提拔重用。
整个过程中贾谊是被动的,他在遇到困难时就缺少主动为自己谋出路的意识。
而晁错大不一样,他沉浮于基层,和无数削尖脑袋往上爬的官吏一起竞争多年。
晁错的前程只能靠自己设计,只能靠自己拼搏。
比如说这次上疏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晁错知道自己必须突破,但从哪突破呢?
他意识到曾为太子服务是自己履历中的唯一亮点,必须要发挥这个亮点。
那该怎么把自己的诉求和自己的亮点联系起来呢?
作为一个曾主管文书图籍的干部,当老师最专业对口,最令人信服。
大方向出来了,要当太子的老师。
可太子老师那么多,为什么还要加个晁错呢?不行,还得找方向!
我晁错法家毕业,所以我只能当太子的法家老师。
不过朝中黄老、儒家势大,法家作为秦始皇的代名词,名声很差!
怎么办,一定有办法的,咱换个思路想想,皇帝最担心的是什么?
一定是他儿子年幼,没学会足够多的本领。
一旦君王驾鹤西去,太子面对军功元老与皇族诸王,稍不留神就会失去身家性命。
对,就这么和皇上说,法家是君王保命神器!
我得把与此无关的文字统统删掉,就说这一点:
要想太子能保命,必须跟我学术数。
因为只有我法家术数告诉君王,要驾驭、制服这些臣子有哪些潜规则,有哪些秘笈。
于是,一篇只有三百字却触到了汉文帝内心深处的雄文诞生了。
于是,晁错无中生有,硬是为自己拼出一条血路。
他如愿以偿地成为太子家令,其秩级八百石,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
他终于在够年轻的时候突破处级天堑,走向光明未来。
我们回过头再来对比下贾谊和晁错各自文章的特点。
贾谊写文主打一个文字漂亮,随心所欲。
因为他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皇帝能认同他文章固然开心,不认同继续写下一段就是。
晁错不一样,他的每篇文章都是为了办成某件事。
尤其在早期,晁错文章一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如遭遇灭顶之灾!
这也使得两位大家的文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对于广大年轻人来说,像贾谊一样天纵奇才或许很难。
但晁错却实在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每当我们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没人赏识的时候。
或许可以拿晁错这篇文字好好读读,仔细想想,我真的努力了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