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秦汉系列之秦帝国的灭亡(三十九)
到这里,这个连载就可以结束了。
大家肯定会有疑问,这个连载的标题是秦帝国的灭亡。
可是秦帝国还没有灭亡,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怎么就要结束了呢?
因为接下来的故事,既属于行将就木的秦帝国,更属于冉冉升起的新帝国。
接下来的故事属于新的时代,由新的英雄人物来演绎。
有了这么多的铺垫,帝国的落幕已经注定,当大泽乡的怒吼响彻云霄,帝国已经没有机会挽回他的败局。
因此,我们有必要用最简短的语言,总结下这个连载想要表达的东西。
历史是延续的,不是割裂的,一个横空出世的帝国不会无缘无故的突然出现。
秦帝国很强大,但他的兴衰都是战国时代的延续,而战国时代又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延续。
商王国是建立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城邦联盟式的国家。
商王国早期扩张的时候,青铜还没有普及,商王国不具有对土著野民的绝对优势。
所以商王国成型时对自己的定位实际上是一个小国联盟。
商王族大都聚集在首都附近,依靠首都的强大武力和不断征战,保持对周边部落的宗主权。
随着青铜时代来临,掌握青铜的强族具备了轻易征服落后的“野人”部落的实力。
一开始商王国还可以依赖其在青铜武器方面的技术优势勉强保持。
可随着青铜兵器技术的扩散,商王国落后的城邦联盟逐渐让位于采用城邦殖民方式的周王国。
周王国将王族和亲近贵族分封到各地殖民。
这些贵族们通过少量部队和强大的武力,迅速建立起殖民地城邦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样,周王国对广阔土地的控制就远胜商王国,成为无数强大殖民城邦的宗主国。
这样的周王国是完全倚赖王族与亲贵大族的支持的。
因此上层建筑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保障大族们的基本利益就成为必然。
而作为交换,天子和国君拥有对爵位授予的绝对主动权。
王、公侯、卿、大夫、士再到平民与各级徒隶的等级制度就此被建立起来。
在连钱都没有大规模流通的时期,贵族的财富主要体现在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
所以贵族们的主要地位体现在他的封地,大贵族有封国,小贵族有国内的采邑。
另一方面,当时生产力和交通运输与信息传递水平非常落后。
当时还是轮耕制度,土地产出很有限,而且不断变换耕作场地。
当时没有完善的道路,上百里的远行非常困难。
当时没有纸张和竹简那样轻便的记录工具,也没有成熟的文字。这都导致管理和记账很麻烦。
当时的大族人口也严重不足,各地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很难派出足够的人手去偏僻的地方管理土著部落。
所以贵族们无法像后世那样通过收税的方式来获取物资与财富。
当时普遍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基于力役地租的井田制。
这种模式下领主不介入土著部落的生产生活,只划出一片土地要求土著部落耕种,领主在收获时派人来监督与运输。
周王国时期城邦以外的普遍国土,采用的是领主与部落共有的土地多重所有制。
战国列强与秦帝国都是在上述周王国的秩序基础下继承与变革的。
周王国强盛时,无数诸侯国都被压制在很小的规模。
随着周王国崩溃,诸侯国得以摆脱束缚。
慢慢的,一些位于土壤肥沃或者盐业、矿业发达的地区的诸侯国迅速发展壮大。
这些国家逐渐积累了足够的人口与实力,足以彻底吞并广阔土地里的土著部落,打破土地多重所有制。
于是各诸侯国纷纷开启了第一轮的改革。
这一轮改革的核心是开始按地收取赋税,废弃土著部落对土地的实际所有权,所有土地收归国有。
这样,一个个殖民城邦向中央集权的王国转化。
众多诸侯中,齐国最先开始第一轮改革,之后晋国、楚国的改革已经比齐国晚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
随着第一轮改革的进行,生产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铁器开始逐渐成熟。
当时的铁器和后来有了淬钢技术的铁器无法相比,当时也没有足以深耕的犁,不足以改变落后的轮耕。
但是铁器的出现,为去除杂草荆棘,开辟新田,翻整土地等都提供了太大的便利。
铁器的出现,让人口翻倍的增长,也让世卿世禄下成片割据土地的贵族成为了国君的重大威胁。
过去很难开发的野人区域,现在可以开发了,过去王城所在的绝对优势,现在完全没有了。
众多公室、豪族都足以依托封地上的人口自行扩张,乃至与国君叫板。
于是,强大诸侯国的国君为了保卫自己的权力,联合对现状不满的中层贵族,发起了第二轮改革。
这轮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国家以绩效考核决定人员贵贱。
但是在世卿世禄的贵族如此强大的背景下,开启这样的釜底抽薪的改革谈何容易?
还没改革,晋国就崩溃了,被瓜分了。
改革没多久,齐国就在众多大族的内讧中灭亡了,外来的田氏鸠占鹊巢,建立了新齐国。
战国时代,关东的齐、楚、赵、魏、韩等国家都竞相争夺中原和江淮。
这里的交通便利,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商业逐渐繁荣起来。
因此,六国改革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国家对土地和爵位很难垄断。
大商人太多,他们的财富足以购置大量土地,犬牙交错的中原,单凭各诸侯国很难单独对其进行大的打击。
这就让中原战国的土地很难完全由国家掌控与分配。
同时各国距离第一次改革都已经上百年了。
第一次改革带来了疯狂的土地扩张,拥有大片土地的世卿世禄贵族实在太多、太大了。
这些贵族有着自己的土地与班子(食客),足以给大批不安分的人才带来富足的生活。
王国又拿什么去吸引他们,把他们纳入自己的考核系统呢?
垄断不了土地,垄断不了爵位和爵位背后的财富绑定,各国的第二轮改革都步履维艰。
而此时秦国得以崛起。
秦国数百年来龟缩在偏僻的凤翔附近,远离中原。
秦国的第一轮改革要到战国中叶才开始,比主流国家晚了100到200年。
秦国第一轮与第二轮改革只隔了五十年,这就使秦国的王族和大贵族的实力远远不如关外各国。
即便如此,商鞅变法为代表的秦国改革,仍然是充分考虑了大贵族利益的。
商鞅变法把爵位和身份、财富强绑定,而爵位的等级又必须和军功绑定。
但是,变法又开了巨大的后门,军功的主要奖励来自团队奖。
而卿、大夫的后代,起点仍然维持卿和大夫的预备级别,他们只要愿意加入军队,就可以通过团队奖轻易升级。
如果仅仅是这样,秦国的变法比六国也强不到哪去。
但是商鞅变法有一个巨大的杀手锏,那就是客卿制度。
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人士,秦王可以根据自己的考核,直接指定其身份和预备级别。
也就是说,外国人可以绕开现有的贵族体系,完全依附于国王迅速崛起。
这样,秦国成为六国里外国人混的最好的地方,秦国的丞相绝大部分都是外国人。
与其说是秦国灭亡了六国,不如说是包括秦国人在内的各国豪杰,共同选择了秦国。
因为只有秦国能够实现他们获取无尽功名利禄的欲望。
秦国不仅仅是属于秦国的,他更是属于六国的,他是属于各国的世卿世禄后代们的饕餮盛宴。
秦国之所以能成此大功,首先是由于他此前过于落后,第一轮改革进行的很晚。
这反而让秦国旧贵族的势力远远弱于六国,在面对秦王援引外国客卿夺权时无力反抗。
另一方面,地理优势也是秦国的一大法宝。
当秦国开始改革的时候,他可以迅速开发关中和巴蜀这样拥有大片土地的沃野。
这样秦国就比较轻易的能维持庞大的国有土地,从而可以近乎无止境的满足来自六国的客卿们和他们的班子成员。
然而,当秦国用了一百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强大,足以灭亡六国的时候,他的弊端也已经深入骨髓。
毕竟,这也是一个立国(第一次改革后才能称的上真正的王国)将近200年的帝国了。
帝国最大的弱点也是所有战国的痛点,就是国家垄断贵族授予下带来的巨大行政成本。
大家的改革,都来自对周王国制度的改革。
尽管大家都对周王国的制度做了最大限度的扬弃,但是爵位优先的制度不会改变。
各路改革的实施者,都是世卿世禄的后代,自己怎么可能革自己的命呢?
这些改革的核心,都是把爵位与财富强绑定。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把攥取财富的希望都寄托于跟随国家获取团队奖励。
也就是说,他们放弃了自身对财富的经营。
于是,国家被迫把经营的责任扛起来,高爵大族只负责吸血。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帝国的刑徒经济。
基于刑徒经济的基础,帝国的县级政府成了一个经营机构,帝国的监察文件成了一份份经营账本。
这就导致了帝国无力专注于他应该承担的公共行政职能,与基层的实际运行彻底脱节。
帝国的基层越来越无法控制,这让皇帝和中央感到了巨大的危险。
皇帝对此采取的措施就是不断的迁徙和强制征召关外豪强和青壮年到首都周边来,从事各类工程。
但是这带来了两个大的恶果:
首先,基层的财富和爵位绑定太深,大规模的人员调动极大的打乱了中层人士的财富积累。
当时的主要财富还是源自土地,大规模的征召和迁徙,使得中等爵位者无力经营土地,他们获得的奖励其价值大大缩水。
再加上帝国庞大后,基层必然的贪腐与权力滥用,大量中产被迫破产沦落,他们对帝国产生了巨大的不满。
其次,人员大量聚集中央,带来了财政上的巨大紊乱。
由于帝国缺少货币回收渠道,大量人员聚集导致货币大量被集中到首都。
钱多物少,物价彻底崩溃,帝国行将破产。
在此局面下,二世皇帝不得不采用休克疗法,强行废除主要的流通货币布。
这就导致关中的民众和中下层爵位获得者的财富被彻底洗劫,他们对于帝国同样充满了失望。
关外人士遍布不满,关中人士彻底失望,帝国的根基已被摧毁。
一曲长歌悲不尽,帝国无语对斜阳。
至此,这个小连载就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新的时代。
新时代与旧帝国首先的不同,在于新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丰富记载的时代。
这也让新时代留在史书上的痕迹,不再只是一个个传说或者故事会。
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一段段相对可信的精彩紧张而又激情澎湃的故事。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而又令人热血沸腾的人物。
敬请期待新的连载——《汉帝国的建立》,共分四个小连载:
一、群雄逐鹿
二、楚汉争霸
三、荡平天下
四、女中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