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应对,陈胜的战略


汉帝国的建立之群雄逐鹿(六)
陈胜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并称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帝国首都。
这是帝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朝廷大为震撼。
朝廷对这一突发事件的反应,又成了后世取笑对象。
因为在流传下来的故事里,秦帝国中央的官员就如同一群木头,而帝国皇帝则比小丑还要小丑。
在故事里,胡亥如同一个小孩一样,非得要大家说这是一群小毛贼,一点都不碍事。
谁敢说这是一群强大的敌人,需要中央马上派部队去剿灭,小皇帝就又哭又闹,还要杀人。
最后幸亏有个智者出来哄他,说敌人很差劲,不需要出动中央军,地方大佬就可以搞定,小皇帝才破涕为笑。
这个故事里最后哄小皇帝的智者叫叔孙通,故事也是他传出来的。
叔孙通是帝国的博士,然后背叛了帝国,后来应该还换过好几个老大跟,最后居然在新帝国又找到了位置,还混的很不错。
那个年代,背叛一个就要沉船的帝国实在是人之常情,不过叔孙通可不是一般人。
叔孙通是儒生,而且还是身后有一大批儒生跟自己混的大儒,他已不仅满足于物质的权势的追求,也非常在意精神上的追求。
叔孙通因为经常换老大而被儒学界很多人诟病,所以他要告诉世界,不是我背叛了帝国,而是帝国背叛了我。
帝国的皇帝和中央领导们,简直就是一群弱智,我为他们干活简直就是对人类智慧的侮辱。
于是叔孙通故事这么一讲,这段经历反而成就了他先知般的智慧人生。
这个故事很生动,不过这显然是个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故事。
故事里皇帝像个三岁小孩,但是我们想一下,如果皇帝真是个小孩,会是什么反应呢?
一个任性的小孩听到有人要抢他的玩具,第一反应就是高喊大人们,快点给我抢回来。
真是个任性的小孩皇帝,听到有人要抢他地盘,要抢走他的帝国,本能的就会高呼“伙计们,赶紧给我把这群毛贼杀光啊”。
现在小皇帝不但克制自己的本性,还提出要由地方来主导这次剿匪,这本身就说明,不论决策是否正确,小皇帝和他的中央团队对这个问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在《郡县制》一节,我们有对此事做过详细介绍。
二世皇帝和他的团队发起这次讨论的核心分歧是对陈胜事件的定性问题。
到底该把陈胜和他的造反定性为盗贼还是叛乱呢?
而定性问题背后的关键点是要不要出动中央军。
如果定性为盗贼,那就属于地方治安事件,由地方政府和地方部队出面应对。
如果定性为叛乱,就意味着需要立即着手准备出动中央军。
对于帝国来说,到底要怎么定性是一件非常困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在秦帝国连载的《大刀阔斧》一节我们仔细介绍过,帝国非常缺少常备军,首都的常备军规模很小,大约不到一万人。
直到二世皇帝上任后,帝国才开始组建大约五万人规模的中央军。
帝国组建新军的通知是四月发的,从传达到确认到组织再到进京,稍微远点的地方怎么也要三四个月。
现在才七月,大部分部队都还没来得及集结,部队的训练更是无从说起。
两个月后,张楚大军打到首都附近,帝国迅速组建了一支大军保卫首都,击退了张楚军。
接下来帝国已经决策冒险反击了,然而从做出决策到准备完成大军出发,还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如果七八月间,首都什么都没准备好就贸然发兵平叛,兵从哪来,部队的战斗力又如何保证呢?
此时的帝国刚刚搞人事改革以至于《大开杀戒》,首都附近有大批极度不满甚至和小皇帝是你死我活关系的中高层。
而帝国的《休克疗法》进行了快一年,正是“见效”最厉害的时候,关中附近的中产与平民大概率都破产了。
这也意味以关中人为主力的北方长城军团现在非常不稳。
这样危机四伏的背景下,小皇帝和他的团队实在很难轻易的把手里所有的部队派出去。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二世皇帝和他团队的决策很不可思议,是因为我们对帝国的军事现状不了解。
后世的人们大多以为秦帝国也和后世的帝国一样拥有一支强大的中央常备军,以为帝国的主要军事行动是中央军发起的。
后来有了大量秦简出土,人们才意识到,基于刑徒经济的帝国没有组织大规模常备军的经济实力。
帝国的部队大部分都是依托具体任务,以郡、县为单位点对点的基于徭役实现调度和屯戍的。
细节在介绍《公子扶苏》的两节详细讨论过。
帝国的军事行动,本来就是在地方之间点对点来回调动的。
帝国把张楚军定性为盗贼,全面调动地方的力量点对点去应对,本来就是帝国的惯例,也是当时背景下的无奈选择。
只不过帝国基层早就已呈崩溃状态,陈胜大旗一举,关外各郡、县几乎都有大批人响应。
这就导致了帝国的点对点军事调动此时已经完全瘫痪,甚至没完成集结的中央军估计都无法完成集结了。
从事后去回顾,我们当然可以轻易的说,帝国当时的决策也许是有问题的。
可是我们能找到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吗?似乎也找不到。
以帝国当时还没集结完成的中央军,真的有能力在立足不稳的情况下解决危机吗?
我们看到后来帝国的中央军一度进展顺利,那是因为中央军已经凭借主场之利,在首都附近重创了张楚军的绝对主力。
而且中央军又多准备了两个月,各方面都准备得很完善了。
如果中央军仓促组建,到张楚的地盘去面对完整的张楚军队,会有什么结果呢?谁也不敢保证。
我们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帝国基层早已遍布了数以十万计的对帝国不满的武装力量,帝国后来的出击得以轻松进行,那是因为关外已经是群雄并立,各自之间甚至已开始大打出手。
如果帝国在七八月间就仓促出击,张楚军会不会变得更团结,从而让帝国主力出击的难度加大呢?谁也说不准。
不管怎么说,帝国做出了依照惯例点对点调集各郡县部队镇压的决策,接下来陈胜这边又会对此做出什么应对呢?
帝国中央军暂时没有出动,对于张楚中央来说,就有以下两个战略方向可供选择:
第一种战略是固本培元,用后世的一句名言来概括就是“高筑墙,广积粮”。
我先不急帝国这边的事,我先把精力放在整顿内部和扩张周边。
第二种战略就是后来陈胜采用的战略,集中力量向帝国发起进攻,与秦军决战。
从一般的角度去思考,人们当然觉得陈胜应该采取第一种策略。
因为我们就算是玩电脑游戏也知道,不要先去打打不过的敌人,我们要到处找比自己弱的或者差不多的吃掉。
然后我们的地盘一天天变大,人口数字一天天变多,兵的数字也一天天变多,将领的级别也一天天往上升……
可惜,现实不是电脑游戏。
我们觉得陈胜有时间四处扩张,是因为我们看了史书,觉得二世皇帝和帝国中央大臣们都是二傻子,不会去打陈胜,会听凭他轻松的发展。
问题是我们如果穿越回去拿着史书给陈胜看,估计陈胜会啐我们一脸:总之,就这么些糊弄人的东西,你也信啊?
陈胜身处这个年代,他当然很清楚几个月前二世皇帝组建中央军的命令,也很清楚最迟不过半年,就会有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过来扫荡他们。
一开始的时候,陈胜也希望能尽量扩张地盘,尽量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应对与秦军的决战。
陈胜向四面八方派出特派员去开拓各地,大致下来有记载的就有这么好几个:
乃以吴叔(广)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令陈人武臣、张耳、陈馀徇赵地。
令汝阴人邓宗徇九江郡。
葛婴至东城
陈王令魏人周市北徇魏地。
令铚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
我们可以看到,郑州方向、南阳方向、河北方向、山东方向、安徽方向、江南方向,陈胜都派出了将领。
然而就像我们在上节看到的,派出去的人要么不顶用,要么开拓了当地战场以后就不听指挥了。
南方的葛婴一到地就立个傀儡当王,想和陈胜分庭抗礼,被陈胜杀了。
东边的田儋仗着自己姓田,自立为齐王,周市则停留在开封一带向陈胜要求立个傀儡魏王,这等于堵住了张楚向东扩张的路。
北边的武臣这一支就更加过分了,在河北自立为赵王,与陈胜彻底断绝了隶属关系。
事态的发展表明,陈胜先扩张地盘壮大实力的想法已经行不通了。
一个政权想要长期存在,必须要有强大的共识,否则别人为什么要听你的,依据你们几个人的意志来分配天下的利益呢?
张楚政权刚刚创立,虽然国号是张大楚国,但是这个政权之所以得以存在的唯一共识那就是“伐无道,诛暴秦”。
乱世初起,豪杰并立,地盘就是各大佬们的命根子,你想要扩充地盘,是必须要和众多豪杰大战一番。
如果陈胜停下来和众多地方势力争起地盘来了,那他相比于那些后起的武装势力,又有什么优势可言呢?
楚国还有大把的王室后裔在,还有大把的豪贵没死,他们都比你陈胜有优势。
至于要割据一方,慢慢发展势力,自有大把深耕当地很多年的团队,陈胜这么一个基层干部机缘巧合下搭起来的班子,想赢过人家也没那么容易。
更重要的是,陈胜已经称王了,欲得其利,必承其重,他必然成为帝国的军队打击的头号目标。
如果此时陈胜和其他人去争地盘,就意味着自己的力量必然会遭遇损失。
同时帝国也会有足够的时间迅速集结起强大的部队。
自己更弱,敌人更强,到时候的张楚军只会死的更惨。
打人不过先下手,趁着帝国主力还没有来得及集结,集中自己最大的力量,迅速捕获并歼灭秦军主力,是陈胜集团唯一的希望所在。
因此,陈胜集结所有力量交给曾经的楚国将领周文率领,火速向帝国首都进发。
同时,向所有大佬发出邀请函,号召天下各路义军立即以最快速度配合西进攻秦。
从战略上来复盘,陈胜的选择很难说有什么错误,在当时环境下我们很难说能有更好的选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