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空闲时间的利用方向


去年刚转正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说我的周末完全失去了方向,不像在学校的时候还能去图书馆学习,复习专业课或者提升自己,甚至写写自己项目的代码。工作之后的周末没有任何任务,一周的工作之后,很容易在周末选择放松。在没有大方向的情况下,很难找到自己周末该干什么,即使偶尔让自己开始看一些文章或者书籍来提升自己,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偃旗息鼓不再继续了。
这种状态是很危险的,因为工作本身的内容能带给我们的积累是很少的,可能刚开始几个月我们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进步很快,但是之后我们的进步曲线就会非常缓慢了,大部分时候都是干的我们已经非常熟练的工作,长期来看,我们可能只进步了一点点。因此,如果不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提升自己,让自己继续成长的话,长期来看是没有积累的。也许刚进入工作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能进大厂已经领先了很多人。但是三年之后,可能我们的积累就远远不如那些一直在成长的人了。加速度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保持自己的成长曲线,几年之后差距就慢慢拉开了。
我一直在尝试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找到积累和提升的节奏。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但和半年前相比,我感觉已经有了一些加速度了。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我的实践心得。
1、战略和战术
首先,我认为很重要的两点是,战略上,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找到自己的底层逻辑,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按照一个 roadmap 慢慢积累,而不是随便拿起课外书或者技术书籍或者找一门网课就开始看,不然你很可能没法坚持下去,并且你的积累的加速度也会很慢。比如,你不能仅仅把你的方向定成“多看课外书”或者“多看技术书”,这只是执行层面的目标,而战略层面,你应该思考自己是要提升认知,还是精进开发技能,提升哪方面的认知,哪些技术领域可以深入探索,两者应该如何平衡。如果你只是觉得自己周末多读书就对了,那你很可能刚开始几周能看下去,后面渐渐一个月可能都看不了一本书,你会找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并且你的积累完全是混乱的,学任何东西当然都会帮你提升,但是知识是学不完的,你需要找准对你最有帮助的东西。
战术上,循序渐进,不用追求一步到位。不要觉得要等到一切时机都合适了再开始某个计划,这样下去你很可能会一直拖延。其实,先开始,然后慢慢修正才是更好的选择。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你不可能把从A到B到C到D到E都思考清楚,你只需要有了战略方向,然后开始A,然后慢慢调整后面的路径,螺旋式上升。比如你可能会觉得最近事情很多,等到哪个节假日有充裕的时间再开始集中精力看经济学,或者开始看MySQL。其实,你根本不需要一大块充裕的时间,你也不需要固定某个时间开始,慢慢开始就足够了。对我来说,现在一个工作日上班前的一个多小时就足够我开始一个新的东西。
2、关于 make more time
最先开始利用空余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把周末时间利用起来,刚开始利用一部分,后来渐渐能够利用大部分周末时间。我们会发现其实工作之外的时间能干很多事情,并且其实根本不影响我们周末出去玩。除此之外,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每天上班之前的时间都可以利用。所以要知道,你总是可以 make more time。我甚至有些时候可以7点半起来,然后开始学习。
我们可以make more time,我们也需要 make more time,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之后,我们容易自满,觉得自己周末已经学了不少东西了。但这只是又一个限制我们加速度的想法而已。比如双休的时候,我们只拿出书来看个一两章,就觉得自己周末的任务达到了,这显然是不够的。我记得当初备战托福的前几周我仍然可以每天抽出时间看看课外书。当我们尝试学更多东西,就会发现,我们的限制不在于时间,而只是自满。
你可能会觉得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家时间也没剩下很多了,感觉自己学不进去,或者早上早起很难,起来之后就要去公司了。这个时候可以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每周固定时间去运动,这些是你给自己创造更多可利用的时间的基础。第一次早起可能比较困难,但是后面就会很容易了,并且完全不会影响一天的工作。
先分享这么多,我不会追求一个大而全的分享,把时间管理,制定规划的每个方面都写出来,我只会写我认为最关键感受最深也可能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些东西。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接下来会写一写我自己的实践,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对工作之余的自我提升进行规划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