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个人成长的加速度


上一篇文章说过会分享一下自己对个人成长的规划,所以这篇文章就简单分享一下。首先,我只能说出我认知范围内的一个比较好的规划,所以我希望它能带来一些启发,而不是直接线性思维地被套用;其次,就算我有了这个认知,别人也和我有一样的认知,我们一段时间后的结果还是可能不同,执行力也很重要,我现在还在努力让自己的执行力跟上我的规划。
这篇文章会先大概分享一下我的方向和规划。然后我分享了自己对个人成长的加速度的思考。
1、总体大方向
我把个人成长分为三个大方向:专业领域,商科思维,认知提升。在构思自己接下来几个月到一年的具体的规划之前,有大方向是很重要的。至于“如何确定具体方向的roadmap”,“如何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有哪些关键节点”之类的问题,都是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
专业领域就是技术上的提升,但不同工作需要的技术栈是不同的,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岗位的一个技能树,有方向地点亮这些技能,这样对我们当前和之后的工作才最有帮助。比如对于后端开发,有一些技术是追求广度就行,有一些需要追求深度,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技术给自己列一个roadmap,然后慢慢去钻研。
商科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经济社会的运转规律,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大趋势,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出一些选择。我们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我应该选择哪个城市”,“留学还是工作”,“这个赛道是否值得深耕下去”,“这个行业/这个部门未来的前景怎样”等等,商科思维都能给我们一定的帮助。所以我说的商科思维不是指的投资理财,后者对应的是一些专门讲投资理财的书目,而前者是包括了宏观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等等的一些知识。我们在学校里是不会学习商科的,但是商科思维是我们认识社会的基础,所以我们需要自己花时间把这块补起来。不需要像学一门专业那样去学,只需要吸取精华,为自己所用就够了。
最后,提升认知,这个认知和知识付费没有什么关系,我是不喜欢碎片化学习的,碎片化学习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用的观点,但很少带来底层逻辑。我觉得提升认知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看课外书,多和比你层级高的人交流。课外书这方面需要涉猎广泛,历史、心理、思维、社会学等等都可以接触,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在看问题时就能有更多的视角。读书让我们更加充实,并且这是对自己的一笔长线的投资,短期可能没什么效果,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是好的。并且读书其实不会花费我们太多时间。
2、如何作规划
作规划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实践中动态调整。有了大方向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去做,然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调整规划。比如,如何平衡三者的时间分配,如何规划半年之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如何确定自己的roadmap等等。至于更加细节的,自己技术上应该深入钻研哪些东西,商科上如何学习,课外书有什么书单推荐之类的,我相信如果你想知道,你一定可以找到办法让自己知道。比如技术上要学习的东西,你可以去问你的leader,级别比你高的同事或者朋友;比如商科和课外书,你可以去知乎豆瓣上看一些分享,你自己真正开始看了之后,其实你也渐渐就会知道自己的路线应该是什么。
不过,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觉得很好用的一个做规划的方法,就是我从公司学到的双月规划。双月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好的粒度,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然后在这一阶段结束的时候检验自己的完成情况,然后调整自己的规划。我现在也按照双月OKR(O指Objective,KR指Key-Results)的方式来列出自己这个双月,在个人成长方面的目标和一些实现细节。比如我会列出目标是读课外书,然后下面列出我这个双月想读哪些模块的哪几本书;在技术学习的目标下面,列出这个双月想看的技术topic以及看到什么进度。这种方式能帮助我有条不紊的推进计划。
3、对加速度的思考
我们对时间的分配,对不同模块的平衡,我们如何选取自我提升的方向,给自己带来的加速度是不一样的。有些东西就是能对我们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带来更多帮助,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飞跃,那么这些东西就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加速度。反过来,如果把时间投入到一些意义没那么大的地方,那加速度就会很小。
比如说,作为后端开发,我们学数据库和学机器学习给我们带来的加速度会有差别,我们把更多时间分配在技术学习和把更多时间分配在提升认知上给我们带来的加速度会有差别。
而加速度最终体现在几年之后,就是积累上的差距。也许你的起点比别人高,但是加速度更低,那么你可能慢慢就被拉开差距了。这是一个指数曲线,刚开始可能感觉不到,几年之后可能突然就发现别人已经在认知上,或者在技术上领先了你太多。再反馈到现实生活中可能就是升职加薪的差距,对行业认知、职业规划的差距。
所以,理解了加速度的概念,我们就能再深入一点,从底层理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时间的分配,如何平衡这三者,并且细化到在每个模块中如何规划学习的路线。
我们可能已经经常听说,刚工作前几年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自己的专业领域,不要在意前几年的那点奖金的差距。那现在我们就来从底层弄清楚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深入学习自己专业领域的技能是如此重要。
其实底层原因就在加速度上。我们可以推演一下,刚毕业的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假设我们可以通过跳槽把自己在专业领域、业务领域上的积累变现,通过投资理财把我们对于行业理解、社会经济理解的认知变现,那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我们可以把价值看作一个简单的公式:(a*技术能力+b*认知+c*投资理财),其中abc都是系数。那么在刚毕业的几年里,我们的工资都还处于低位,显然这个时候提升技术能力对这个价值的提升带来的效益是最大的(技术能力反映在工资上)。因为我们的级别还没有到那么高的level,这个时候行业认知、大趋势之类的东西对我们的发展可能还没那么重要,就算行业换来换去,都是差不多的校招水平的薪资。我们的财富也不多,这个时候投资理财就算翻两倍,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所以,这个阶段收益最大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三年或者五年之后,跳槽变现,先把自己的经济基础和级别提上来,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把重心放在了认知或者投资理财上,而没有把重心放在技术提升上,那三年之后,就算你发现了机遇,发现了趋势,你也没有能力和基础去承接;当别人开始把自己的技术积累变现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同样,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重心也会慢慢改变,当我们的级别提升,工作经验提升,经济基础提升之后,我们就可以关注更多在认知和投资理财上。这个时候我们选对行业、选对赛道,工资的差距才真的显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投资理财,20%的收益和3%的余额宝收益的差距才能体现出来。同样是这个公式,当我们把技术能力的溢价挖掘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深挖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回报就会变小,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利用自己的基础去挖掘投资理财和认知能给我们带来的溢价。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规划,只有在上一个阶段打好了那个阶段的基础,下一个阶段才能走得更加悠然。
刚工作的前几年,我们的认知是更牛逼还是稍微缓慢、投资200%的收益还是5%的收益,带来的差距没那么大,因为我们的经验就那么点,财富就那么点,你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提升认知上,看了很多商科的书,从经济学原理到债务危机你都看了,发现了一个很好的趋势,但级别不够过去还是拿低级别的薪资做着基础的活儿,那这个趋势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你投资收益200%,但一年收入就那么点,每次跌掉一万就觉得很疼,那你最终就算翻倍了又能有多少呢。所以这个阶段的重心就是先提升基础,下一阶段才是再利用基础获得成倍的收益;而提升基础的方式,就是提升技术能力,提升技术能力带来你薪资上的提升,级别上的提升。我们技术能力是缓慢上升还是突飞猛进,反映在三年后的薪资里就会有明显的差距。而进入下一个阶段之后,如果我们想回过头来再提升技术,这个时候的溢价已经基本没了,因为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所以不是说提升认知长远来看有很多好处我们就要把重心放在上面,我们可以在下一阶段里发力提升认知,但我们只能在第一个阶段里发力提升技术并享受技术能力的溢价。在正确的阶段作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很重要,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战略,没有一个规划对所有阶段都是有效的,找好每个阶段的精力分配的平衡。希望我把“刚工作前几年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的底层逻辑说清楚了那么一点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