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目的是摧毁、瓦解或削弱,批评会卓有成效,但是如果目的是建设,批评只会造成伤害。」by荣格
认知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意思是,一个人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内心的预言行事,最后直到这个预言真实发生。
也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是怎样的,就会倾向于找寻更多符合预期的讯息,不自觉地按照你的想法做出一些行动,最终导致事情真的发生。
其实很多时候,事情并没有发生,原本也不会发生。只是内心笃定了一种可能性,于是对另一种可能性的发生放弃了努力。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
穷人是没有记忆的,没那个必要:没有族谱,也不识字。三代以上,来龙去脉就被抹掉了,像天地间凭空生出那么个人来。
小孩旅游其实锻炼不了什么能力,长不了什么见识,住宿、吃饭、去的景点,全部都是大人安排好的,住五星级酒店,去景点拍拍照片,稍一转就回酒店休息了,像一架相机去外地转了一圈,没啥意义。
其实绝大多数成人旅游也是这样。
我觉得去到一个城市旅游,应该先去比较大的菜市场转转,看看菜价,在周围吃吃饭,找当地人聊聊天,了解下当地的产业,再去博物馆逛逛,从各方面对这地方有一个立体的认识,才能算真正的旅游。
智慧 和 聪明,是两码事,完全不是同一个层级,就像大海和湖泊之间的差异,看似都是水,实则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比拟。
聪明,是智商,是与身俱来的。聪明意味着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脑子活络……
而智慧,更多的是后天修炼,是悟出了“道”。有智慧的人,可能并不聪明,可能反应不快,甚至可能略显笨拙,但ta掌握了底层逻辑,能够找准正确的大方向,然后没那么多花花肠子的专心致志的往前走,有耐力,抗击打,脚踏实地。
就像龟兔赛跑里的龟,是可以胜过聪明的兔子的。
很多人以为开上了汽车,跑到了大城市,就是阶层提高了。实际上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你还是原来的阶层。
什么叫做救自己呢?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做事情要学会站在未来看现在。
就是现在做的事情,对一年以后的自己是有帮助的,就多做。对一年以后的自己没有帮助,就尽量少做。
你有这种思维,就会比许多人看得更高更远。
职场多年,其实我认为PPT才是蕞锻炼一个人思维能力的。
每页放什么内容,如何言简意赅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还让外人不觉得累赘,如何布局让整个汇报显得流畅又富有逻辑性,其实这很考验人的能力。
可惜,现在很多公司都热衷于当PPT美化大师和文学大师,大家都争先恐后关注好看的样式,各种听不懂又很高大上的词,比如“聚合”“抓手”“倒逼”“赋能”等等。
内容是什么,反而没人在意了。
人和人如果不在一个层次上, 那么无论你做什么, 对方都觉得不对, 所谓层次,不是社会地位, 而是人品和认知事物的清晰程度。——杨绛
饭桌上听人说,讲现在偷电瓶比10年前少很多。
因为以前是铅酸电池,现在是锂电池普及了,很多不通用甚至有加密程序,偷来的同型号也很可能被锁。
被他们一讲,貌似现在偷手机事的也不怎么听说了,更别说还有以前常见的各种丢钱包,就小偷啥的肯定还有,但真的比以前少很多。
做小事,努力比选择重要。做大事,选择比努力重要。
普通人面对的都是小事。
一群游客,在缅北遇到劫匪。
劫匪说: 我打劫有个规矩,第一个交100,第二个150,第三个200以此类推!
于是游客们争先恐后的排队交钱,相互推操。
劫匪边收钱边维护秩序:别插队,谁插队谁排到最后去!
第一个游客说: 真好,只损失了100。
据说"富不丢猪,穷不丢书,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所谓富不丢猪,越想长治久安,就越要坚持勤靡于劳。摆脱了体力劳动,并不是享福,更多的是埋祸。所谓穷不丢书,越穷越是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否则就是越过越穷,家有诗书必不穷。今天的生活状态,已经走到生活的反面,以好吃懒做为主流,不劳而获。
按照均值回归法则,高学历父母的子女智商会趋于低于他的父母,低学历父母的子女相反。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年7月26日出生于瑞士,1961年6月6日逝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的理论与观点对心理学、文学、宗教学、人类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荣格的主要理论和贡献包括:
1. 集体无意识: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共享一种深层的心理结构,其中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经验和记忆,称为原型。这些原型通过象征性的图像、故事和符号在文化和个体中得到表达,例如神话、宗教和梦境。
2. 原型与象征:荣格认为原型是无意识中普遍存在的模式或结构,是人类心灵的基础元素。原型可以通过象征物、图像和故事在文化中体现,成为连接个体与集体无意识的桥梁。
3. 自我与阴影:荣格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自我(Ego)和阴影(Shadow)。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而阴影则包含了个体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部分,通常是负面的、不被社会接受的特质。
4. 个体化过程:荣格提出了个体化(Individuation)的概念,即个体追求成为真正独立自主、完整一致的自我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认识和整合阴影、与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对话,以及发展与内在自性(Self)的关系。
5. 同步性原理:荣格还提出了“同步性”(Synchronicity)的理论,指的是看似无关的事件之间存在一种非因果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意义性。同步性强调了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而非仅仅是因果关系。
荣格的理论虽然在学术界有时会引起争议,但他对于深层心理学的探索、人类文化和宗教的研究,以及对个体成长和心灵健康的追求,无疑为心理学和相关领域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视角。